拒当血包,七岁妖童考状元 第100章 苏墨白来了

藏书楼外。

李钰三人和书院士子对面而立。

李钰连胜两场,让书院士子哑口无言,有的士子已经心生佩服。

也有的士子不服气,抛出了苏墨白的问题。

此刻所有人都看向李钰,等待他的回答。

如果回答不上来,那么他们也能找回一些面子。

当然赶李钰三人出去的话,是不会再说了。

李钰沉吟片刻,缓缓开口“此句断句或有误读。圣人之意,或许并非如此。当断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众人微微皱眉,这还能从断句上去找问题?

却听李钰继续道:“若百姓认可、能够遵循礼仪道法,则放任其自由去做。”

“若百姓尚未认可、不能遵循,则需教育他们,使他们明白其中的道理。”

“如此,岂非正与‘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相合?何来**之说?乃是教化之先后与方式也。”

此解一出,满场皆静!

众人都细细品味,这种断句和理解,不仅完美化解了与“有教无类”的表面矛盾。

更是将孔子思想中“教化”的核心凸显出来,比之前所有的解释都更显圆融和高明!

这一次所有人心服口服了。

“妙啊!如此断句,豁然开朗!”

“原来如此!竟是我们一直曲解了圣人之意!”

“此解似乎是目前最好的答案了!”

士子们纷纷惊叹,看向李钰的眼神彻底变了,从质疑、不屑变成了震惊和钦佩。

青衫士子愣了半天,猛地一拍大腿:“快!快去请苏墨白师兄来!告诉他,有人解答了他的问题!而且是绝妙的解答!”

立刻有士子飞奔而去。

林澈更是开心得手舞足蹈,马致远也由衷叹服。

越和李钰接触,越觉得李钰的学问太深了。

这问题,他冥思苦想了一晚上都没有答案,不曾想李钰只是重新断句便有了完美的解答。

我不如也!

其他士子此时也都放下成见,想要来请教李钰问题,但又有些不好意思。

毕竟他们之前可都是气势汹汹要赶李钰三人出去的。

还是先等等,等苏师兄过来。

不多时,一位身着月白长衫、气质清冷如玉的青年士子快步而来。

他身形颀长,眉目疏朗,正是清澜书院鼎鼎有名的才子苏慕白。

青衫士子来了,急忙过去。

“苏师兄,这位便是来自蜀中的院案首李钰。”青衫士子开口介绍,语气中已经带上了几分恭敬。

苏墨白看向李钰,微微颔首,算是见礼:“李兄高才,此解别开生面,令人茅塞顿开。”

他话语虽客气,但那与生俱来的才子傲气却并未减少半分。

李钰拱手回礼:“苏兄过奖,偶有所得,不敢称高。”

“听闻李兄辨经,清谈皆已获胜,只剩下诗词,墨白不才,不知可否请教一二?”

苏墨白看着李钰,眼中有着灼热光芒。

对方虽然年纪小,但能连赢两场,足见其本事。

文学一道,并不是年龄大就强,这和天赋有极大的关系。

一些人考到老都是童生,一些人年纪轻轻却能中举,甚至当官,这就是差距。

苏墨白提出的这道问题,他自己是有答案的,而且答案和李钰的一样。

因此听到青衫士子来报信后,便赶了过来。

一路上也了解了双方文斗的情况,不由对李钰有了兴趣。

其实他可以不和李钰比作诗的。

但清澜书院的士子已经连输了两场,如果不能赢回一场,那就太没面子了。

如今他苏墨白便是最后的面子。

只要能赢李钰一场,那么他们就还能保持傲气。

否则堂堂清澜书院,让无数士子都打破脑袋想要进来的地方。

却连蜀中一个孩童都比不过,这要是传出去,必定会让书院声誉大减。

这要是让他们的对头,杭州的萧山书院知道了,不得笑死他们。

况且文人相轻,遇到对手,想要挑战是常有的事情。

众人一听苏墨白要和李钰斗诗,顿时激动。

作诗可是苏墨白最擅长的领域,而且还是书院中最强的。

士子们都摩拳擦掌,觉得找回面子的时候终于到了。

林澈和马致远见这些士子胜券在握的样子,不由摇了摇头。

真不知道你们在高兴什么,待会斗诗输了,可不要哭啊!

却听苏墨白道:“诗词之道,贵在胸怀。”

“北胡屡犯边关,烽烟骤起,你我不若便以‘边塞’为题,各赋七绝一首。”

“一炷香为限,既可切磋诗艺,亦可抒壮怀,如何?”

李钰远在蜀中,并不清楚大景朝对外的情况。

但苏州为江南中心,水运陆路都十分发达,消息传递很便捷。

从去年开始,北胡便不断骚扰大景朝边境,有过几次大规模的战争。

清澜书院中的这些士子对战争也很关注。

甚至还有一些热血的士子,弃笔从戎,要去保家卫国。

苏墨白也有热血,不过他更喜欢用手中的笔来做武器,正好借这次斗诗,抒发他对边关的想象。

李钰自然是没什么意见,他脑海中装着无数的诗词,无论什么题材,什么题目,他都能应对。

“苏兄请。”

李钰拱手,让苏墨白先做。

苏墨白点点头,既然是他提出的比斗,自然应该由他先做。

只是片刻,他便开口吟了起来。

“朔风卷地撼边关,铁甲寒光映月弯。”

“誓扫胡尘清玉宇,凯歌高奏班师还。”

话音落下,顿时一众士子纷纷叫好,脸上露出钦佩之色。

不愧是书院中有名的才子,如此短的时间便写出了这边塞诗。

听着那一片叫好声,苏墨白脸上也露出笑容,对四周拱了拱手,颇有些自得。

边关是什么景象,苏墨白游学时去过一次,印象很深。

没有去过边关的人,很难做出好的边塞诗。

他相信李钰这等身在偏远地区的孩童,是没有去过边关的,也不知道将士们征战的辛苦。

完全靠想象是肯定写不出能和他媲美的边塞诗。

这一局,他赢定了!

林澈和马致远也紧张了,之前李钰能做出《蜀道难》那等千古名篇,那是因为他在蜀道上走过,有感而发。

但边塞李钰没有去过啊!

就算再也才,没有去过的地方,光是凭想象可不行。

而且李钰年纪小,恐怕对战争也没有太大的概念。

苏墨白以边塞为题,虽然确实是抒发报国之志,但对李钰却有些刁难啊!

原本以为会以景色为题,没有想到是做边塞诗。

两人不由有些担忧。

不过想到李钰已经连赢了两场,他们已经在书院能站稳脚跟,输这一场也没关系。

但觉得有些憋屈是怎么回事?

李钰此时很想笑,做边塞诗,这不是撞到枪口上来了吗?

他能一口气背出十多首,而且首首的都是经典,都能碾压。

这反而让李钰为难,到底该用哪一首。

见苏墨白盯着自己,眼中自信满满,李钰是真不想打击他。

算了,就用最耳熟能详的一首吧。

苏墨白,打败你的不是我,而是华夏历史上,那些璀璨的文人,你输得不冤!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