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年代,从摆摊开始赚到10亿 第951章 实验

“说得对,就不该建。”

刘总深表赞同,“学校就得有学校的样子,搞些娱乐设施,反而不伦不类。”

没走多久,

几人就到了校园摆渡车站。

“你们学校里居然还设摆渡车站?”

刘总又被勾起了好奇心。

“必须得有啊。”沈琰解释道,

“非凡书院占地差不多十万亩,换算下来有六十七平方公里,要是按长方形算,差不多是长十公里、宽七公里的规模。现在好多地方还没开发,但先把摆渡车安排上,能省不少事。”

“这面积,在世界上都排得上号了吧?”刘总惊叹道。

“哪有那么夸张。”沈琰倒很谦虚,

“不说国外,国内不少学校的面积都比咱们大,这点规模真不算啥。”

说话间,

一辆十人座的电动摆渡车缓缓驶来,等候的人纷纷刷卡上车。

坐定后,沈琰接着介绍:

“学生在学校里坐摆渡车免费,游客刷公交卡就行,一次五毛钱,很方便。”

“这运营成本可不低啊,非凡书院每年得花不少钱吧?”

刘总对书院的投入越发好奇。

“还行,去年大概花了一百亿左右。”

沈琰说得轻描淡写,话锋却立刻跟上,“但产出也惊人,很多研究成果在旁边的工业特区就能快速转化成产品,投到市场上就能盈利,所以实际净投入远不到一百亿。”

他顿了顿,眼神里满是长远考量,

“每年花六七十亿,非凡研究所扛得住,压力不大,再说了,这些学生将来都是咱们厂和工业特区的后备力量,哪怕只有十分之一、百分之一能成长为行业顶尖人才,这笔钱花得也值。”

“只要扛得住就好。”刘总点点头,没再多问。

很快,

摆渡车在一片未开发的荒地旁停下。

沈琰带着几人爬上旁边的小土坡,

从包里掏出望远镜递给刘总,指着远处说道:

“您用这个看,训练场地就在那个方向。”

刘总接过望远镜,顺着沈琰指的方向望去。

只见成片的学生正在演练战术动作,无人机在空中盘旋,连火箭弹、迫击炮都搬了出来,场面格外震撼。

“你们这真是下了血本啊。”

他忍不住说道,“就算是空爆弹,这密度也太大了。”

“就是要这种实战化的感觉。”

沈琰语气坚定,“这些教官都是上过战场的,教给学生的都是真能保命的本事。

所以我之前说,这批学生比不少刚出新兵营的士兵还厉害,可不是吹牛。”

“士兵都是子弹喂出来的,你这么练,要是还出不了效果,才怪。”刘总放下望远镜,语气里满是认可。

“可惜了,这么好的军训模式,没法在全国推广。”

刘总放下望远镜,语气里满是惋惜,

“说到底还是缺钱,要是都能这么搞,对咱们的好处可太大了。”

沈琰当然懂刘总的意思。

真要是全国高校都按这个标准搞军训,

武德得充沛到什么程度?

“没办法。”

沈琰话锋一转,又带来了好消息,

“不过今年所有高校的军训强度都提上来了,虽然比不了咱们书院,但比其他省份强多了。”

“而且所有消费明细都会挂在官网上,哪个学校花了多少钱、买了多少物资,大家都能查得到,一点不藏着掖着。”

“好,太好了。”刘总听完立刻笑了,

“你们这事办得敞亮,值得其他省份好好学学。”

“您过奖了。”沈琰笑着摆手,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几年咱们日子好过了,领导们也更有底气。”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中午,沈琰提议道:

“刘总,咱们去书院食堂吃饭吧,您今天也尝尝咱们书院的伙食,看看是不是像我说的那么好。”

“走,上午听你提了好几次,我正想见识见识。”刘总欣然应允。

三人随便选了一所食堂进去,

刚进门就被眼前的热闹场面惊了一下。

满食堂都是刚结束军训、穿着迷彩服的学生,打饭窗口前更是排起了长队。

“咱们来得真不是时候,早来十分钟或晚来十分钟,都不会这么挤。”苏幼雪笑了。

“我也没算准时间。”

沈琰有点尴尬,

“忘了今天大一新生的军训午餐时间跟咱们撞上了,早知道就等他们吃完再过来了。”

“他们吃饭怎么这么急?”

刘总看着学生们端着餐盘快步找座位的样子,

还有被挤到角落的少数高年级学生,忍不住好奇。

“也就军训这段时间这样。”

沈琰解释道,

“他们吃完想赶紧回去补觉,很多人半夜还得起来拉练,得抓紧每一点时间恢复体力,不然身体扛不住。等开学上课,就恢复正常了。”

“那咱们不急,让孩子们先吃。”

刘总立刻说道,

“大半夜拉练的苦我知道,别耽误他们休息,咱们先逛逛,看看食堂都有啥菜。”

“听您的。”

沈琰应下,带着两人在各个窗口转了一圈。

从家常小炒到滋补汤品,还有专门为军训学生准备的药膳,种类丰富得让人眼花缭乱。

等他们转完一圈,十几分钟也过去了,

食堂里的大一新生渐渐散去,终于有了空位。

三人各自选了喜欢的菜,找了个靠窗的位置坐下。

“您尝尝这个红烧肉,咱们书院的菜,外面还真吃不到。”沈琰笑着给刘总夹了一块。

“哦?不都是家常菜吗,怎么就外面吃不到了?”

刘总好奇地尝了一口,肉质软烂入味,确实比普通食堂的好吃。

“因为食材都是咱们自己产的。”

沈琰解释道,“非凡研究所在全国各地有不少试验田,书院里也种了蔬菜和粮食,自己种的食材,既新鲜又放心,

比从外面买划算多了,还能严格把控农药残留。咱们书院学生多,食品安全是大事,这点上可不敢马虎。”

“你们想得真周到,这点做得比大多数学校都好。”刘总由衷赞叹。

“您过誉了,我也就只能管好非凡书院和厂里的职工食堂,其他学校的情况,我也插不上手。”沈琰笑着说道。

吃完午饭,几人回到沈琰家。

因为刘总要午休,下午便没再安排其他活动,大家各自歇着。

沈琰和苏幼雪没歇着,转身就扎进工作室,继续捣鼓无线输电设备的改造。

线圈参数调试、接收模块适配,两人分工明确,手里的活没停过。

结果刚忙到关键处,电话突然响了。

沈琰头也没抬,随口问:“小龙,谁打来的?”

“是宋博达。”沈小龙的声音从音箱里传来。

沈琰愣了下。

不是刚给航空航天事业部放了假吗?

首飞刚结束,怎么又打电话来?

他手里的烙铁没停,说道:“接吧,看看是不是有急事。”

“已经接通了。”

话音刚落,宋博达的声音就传了过来,带着点兴奋:

“沈总,明天早上咱们要进行第二次火箭发射,你要不要来看看?我还想邀请刘总一起过来观礼。”

“这么快?”沈琰手里的动作顿了顿,有点惊讶,

“这才过去不到四个月,就准备第二次发**?”

“我们把火箭做了些改进,电子事业部那边也要同步做卫*星导航实验。”

宋博达解释道,“这次是一箭双星,比上次的难度更高点。”

“你们是真牛啊。”沈琰这下是真被惊到了,

“几个月就搞定一箭双星,这速度也没谁了。”

“其实上次就有这技术储备了。”

宋博达笑着说,“上次大家觉得稳妥起见,还是先发射单星;这次技术彻底成熟了,就想趁势把双星实验也做了。”

“行!明天我准时带刘总过去。”

沈琰一口应下,又问,

“对了,发射场周围的看台都修好了吧?明天有没有对外开放预约?”

“都修好了,但这次没对外,主要是咱们厂职工学校的师生。”宋博达说道,

“毕竟是第一次开放观礼,先让自己人看,也能让孩子们多了解厂里的技术,增强点认同感和自豪感。”

“做得好!”沈琰忍不住笑了,“明天几点发射?”

“上午十点半,咱们提前半小时到就行。”

“没问题,明天见。”

沈琰挂了电话,转头跟苏幼雪说,“又要发射火箭了,还是一箭双星,是导航实验卫*星。”

苏幼雪眼睛瞬间亮了,手里的螺丝刀都放了下来:

“那咱们的导航计划,这是在加速推进?”

“应该是。”沈琰点点头,语气里满是认可,

“明辉哥太厉害了,这个项目主要是他负责,我之前把核心图纸给了他,卫*星的研发、实验全是他带队在推进。

明天这两颗星要是顺利入轨,下一步就能着手建真正的卫*星导航系统了。”

“他确实是技术天才。”

苏幼雪附和道,“谭老把握电子事业部的大方向,但很多细节上的技术突破,都是明辉哥带着团队啃下来的。”

“这话没错。”

沈琰放下手里的活,靠在椅背上,

“现在厂里部门多了,但电子事业部一直是最拔尖的,这离不开明辉哥的拼劲,也多亏谭老愿意放权,老领导信任,年轻人能干事,才能这么顺。”

苏幼雪忽然想起件事,说道:“我听说谭老想让明辉哥接他的班,负责电子事业部,结果明辉哥没同意,说自己就想搞技术,大方向上把握不来。”

沈琰叹了口气,语气有点唏嘘:

“谭老是李厂长那批人里年龄最大的,今年都 69了,按规矩早该退休了,但他舍不得厂子,一直没退。

不过现在还好,他不用管具体琐事,就把个大方向,活不算重,身体也扛得住,明辉哥哪会同意接位?

他本来就不擅长跟人打交道,真当了部长,部门协调、客户对接这些事,能把他愁死,他才不会给自己找这麻烦。”

第二天吃过早饭。

几人在家歇了会儿,杨明志就开车过来了。

这次没开那辆扎眼的车,换了辆普通的商务车,低调多了。

到了发射中心,刘总一露面,就被职工学校的师生围了过来。

孩子们眼里满是好奇,老师们也热情地打招呼。

刘总难得这么放松,笑着跟孩子们聊了起来,

从火箭的原理说到航天的意义,没一点架子。

这一幕,刚好被赶来的记者拍了下来。

没一会儿,

记者们就围了上来,想给刘总做个简短采访。

沈琰在旁边看着,心里忍不住佩服。

刘总面对镜头一点不怯场,侃侃而谈,还时不时引经据典,不管是记者还是周围的师生,都听得入了迷。

趁着发射前还有点时间,沈琰悄悄绕开人群,去找云明辉。

“明辉哥,空间目标监视有源相控阵雷达研发得怎么样了?这东西要是搞不成,咱们的卫*星导航系统安全就没发保障。”

沈琰一找到云明辉,就直奔主题。

这雷达是导航系统的“防护盾”,容不得半点马虎。

“上次实验,深空探测高度已经突破五百公里了。”

云明辉笑着说,语气里带着点庆幸,

“这还多亏了小龙帮忙做模拟推演,不然进度得慢一半。”

沈琰瞬间松了口气。

五百公里看着不算多,但已经能覆盖大部分低轨道卫*星的运行范围。

现在太空中的卫*星,十有八九都在五百公里以下的低轨,

真要做反卫*星实验,这个探测距离已经够用了。

“那就好,五百公里暂时能顶用。”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

“但咱们不能停在。

得尽快研发更先进的,探测距离越远,反卫*星能力才越强,咱们的导航系统才越安全。”

他话锋一转,眼神变得严肃:

“你这段时间找关人对接下,看看能不能在元旦前后搞一次反卫*星实验。”

“行,我这两天去来安排。”

云明辉立刻应下。

他比谁都清楚反卫*星技术的重要性。

两人正聊着,宋博达带着一个人走了过来。

是杜建树。

最早跟着沈琰组装无人机的老伙计,也是这次火箭研发的核心成员。

“沈总,跟你说个事。”

宋博达开门见山,“以后火箭项目就主要让建树负责吧,我精力有限,

得把更多心思放在航空航天事业部的大方向上,还得盯着客机项目,你看行吗?”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