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梦中造物正在侵入现实 第59章 飞翼红星,四大铁律

小王大惑不解:

“这架小短腿怎么到南极的?”

在场众人面面相觑,都对这款飞机不太熟悉,于是纷纷询问起来。

小王放下除冰铲,立刻解释道:

“米格-15是米高扬设计局的经典作品,服役于上世纪四十年代,退役于五十年代,是前联盟的第一代喷气式战斗机。

“最大飞行速度0.88马赫,最大航程1782公里。

“我们国家在半岛战争时期也大规模引进过,立下了赫赫战功,著名的‘米格走廊’就是这款飞机打出来的!一直到79年,我军才将它全部退役。”

说到这里,他指着那残骸,语气带着点难以置信,“先不论它怎么来到这里的,如果真是前联盟原装的米格-15……那它躺在这冰下面,起码得有……七十年了!”

副站长赵极闻言,心头猛地一跳。

倘若真是七十年,那就已经不是普通的飞机残骸了,而是属于极其重要的历史见证物。

按照《南极条约》,必须联系大毛那边,让他们派人过来处理才行。

……

随着热风枪吹走最后一点碎冰,下方被冰雪尘封了漫长岁月的涂装,终于缓缓露出了真容。

空气仿佛在这一刻凝固。

灯光下,银灰底色的蒙皮上,竟是一颗由金黄飞翼托起的红色五角星!

飞翼红星!

华国空军的标志!

“嘶——!”

一片倒抽冷气的声音,猝然响起。

“这……这不可能!”小王失声惊叫,不敢相信,“怎么会是我们国家的飞机呢?!”

周围人群也立刻炸开了锅,惊愕的低语和疑问轰然响起:

“飞翼红星?咱们的飞机?!”

“怎么可能?!华国在1980年才第一次来南极科考!”

“对,在这之前,我们根本没来过这里!怎么会有我们的飞机?”

所有人都懵了,被眼前这出人意料的情况炸得晕乎乎的。

各种猜测和疑问在刺骨的寒风中激烈碰撞,却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释。

华国官方首次南极科考始于1980年,在此之前,从未踏足过这片白色大陆。

而在1980之后,米格-15已经全面退出共和国空军序列,更不可能出现在这里。

就在众人心神剧震、议论纷纷之际,赵极猛地一个激灵,如同被冰水浇头。

他脸色剧变,几乎是炸雷般地吼了出来,声音盖过了所有嘈杂:

“停!所有人!立刻停止作业!后退!!!”

这吼声带着不容置疑的严厉和前所未有的急迫,瞬间让现场所有人动作僵住,惊愕地看向他。

“警戒线!立刻拉设警戒线!把这片区域给我围起来!没有我的命令,一只鸟都不许飞进去!”

赵极的眼神锐利如刀,扫过每一个队员,“保护好现场!任何东西都不许碰!听见没有!”

他吼完,甚至来不及看队员们的反应,便飞速上车,一把抓起卫星通讯器,迅速拨通了站内频道:

“站长!是我!出大事了!”赵极的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无法形容的紧迫感:

“确认了!是我们的飞机。米格-15!对!就是飞翼红星!现场我已经下令封锁!!”

通讯器那头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显然也被这爆炸性的消息冲击得不轻。

几秒后,站长的声音传来,异常凝重:

“你们原地待命!我马上联系首都!听着,一定要看住现场!不许再碰那飞机了!明白吗?!”

“明白!保证完成任务!”副站长斩钉截铁地说道。

放下通讯器,他靠在冰冷的车座上,长长地呼出一口气,这才感到后背渗出了一层冷汗。

不管这架米格-15为什么会出现在南极,既然涂着祖国空军的标识,那就说明很可能牵扯到国家的军事机密。

重要性就不仅仅是一次科考发现那么简单了,而是上升到了国防安全问题。

现在只庆幸,还好站长深谋远虑,没有通知其他国际机构,否则,他们很可能在这件事上犯下重大错误。

想到这里,赵极用力拍拍自己的脸,重新鼓起精神,下车指挥众人。

时间在焦灼的等待中一分一秒地流逝。

冰原上的风似乎更急了,刮在脸上生疼。

队员们守在警戒线外,目光都死死地盯着那截**在外的尾翼和刺目的军徽,无人说话,气氛压抑得如同暴风雪来临的前夜。

不知过了多久,车载通讯器的指示灯骤然亮起,发出急促的蜂鸣。

赵极几乎是扑过去抓起了听筒。

通讯器里传来了站长严肃的声音,将首都的命令清晰传达,一共四条:

一、立即以发现点为中心,设立最高等级物理隔离区,半径不小于五十米。

警戒线由赵极亲自带可靠队员布设并看守,严禁任何未经许可人员靠近该区域。

二、禁止所有接触过残骸及知晓其存在的人员,使用任何通讯手段与外界联系,包括私人通讯。

三、永久封存本次勘探及发现过程的所有原始数据、记录、影像资料。

所有涉密载体即刻清点、加封,等候工作组抵达接收。

四、工作组将搭乘最快专机赶赴南极。

在此之前,科考站唯一任务就是确保现场绝对安全、信息绝对封锁。等候工作组抵达!

命令简洁、强硬,条条如铁律,带着千钧重压。

副站长屏息听完,对着通讯器,挺直了腰板,用尽全身力气说道:

“是!终山站科考分队副站长收到命令!保证完成任务!等候工作组!”

赵极放下通讯器,推开车门,凛冽的寒风瞬间灌入。

他握紧拳头,大步向警戒线走去,开始传达上级命令。

……

首都,红墙之内。

当终山站的加密讯息经过层层汇报,最终抵达中枢后,军队高度重视,迅速作出响应,下达指示:

以作战局为主导,协调科工局、安全部、极地办等多个部门。

紧急集结相关领域精干力量,组建专项工作组,赶赴南极。

行动代号“融冰”。

作战局分管领导周振邦任组长,负责全面指挥,统筹协调。

为掩人耳目,“融冰”工作组对外统一身份为“南极终山站关键科考设备抢修专家组”。

一同前往的还有一支精英特勤小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