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案回忆录第一卷 第26章:克服难题共推进

();

郑宇轩将光标停留在新建文档的首行,指尖悬在键盘上方。屏幕上的三个字母没有继续延伸,他退出编辑界面,把文件另存为“T-R-A_临时推演”,加密归档。随后打开内网通讯模块,调出外事组联络日志,将昨日会议记录与林悦提供的质谱数据打包,附加一份编号逻辑比对表,发送至非正式通道,并在备注栏写道:“数据可溯源,欢迎验证。”

两小时后,外事组传来反馈:柬方技术员已接收资料包,二次会议定于次日上午十点召开。

会议室灯光调至中等亮度,投影幕布提前就位。郑宇轩走进时,赵亮正在调试本地服务器的离线缓存,确保所有证据片段可在无网络状态下调取。林悦将编号生成模型导入便携终端,界面仅保留基础参数输入框与输出比对图,剔除所有推论性标注。

视频信号接通,画面分割为两区。左侧中方三人就座,右侧仍是金边警方技术部门的临时会议室,三名代表入座,其中一名正是上次会议中低语“幽灵货舱”的技术员。翻译尚未开口,郑宇轩点头示意林悦开始。

林悦调出编号生成逻辑演示界面,输入“中转-7号舱”与“TRANSIT-7”的字符结构,系统自动拆解前缀、数字位、分隔符使用习惯及编码位数。屏幕右侧并列显示2022年“幽灵货舱案”中缴获文件上的编号样本,两者匹配度显示为98.7%。她陈述:“该模式在独立事件中重复出现的概率低于0.3%,若排除人为设计因素,需假设两次编号系统由同一逻辑框架衍生。”

赵亮接话:“贵方2022年破获案件时,是否查获具备远程信号接收功能的装置?”

对方技术员短暂迟疑,随即点头:“我们发现改装型GPS***,内置微型接收模块,可接收特定频段指令,但未追踪到信号源。”

郑宇轩立即回应:“我们愿共享此次缴获模块的频段参数与封装特征,供贵方比对历史物证。”他示意赵亮上传加密数据包,附加说明:“仅用于技术比对,不涉及司法认定。”

柬方三人低声商议。翻译最终开口:“数据接收,我方将进行内部核验。”

会议进入尾声,郑宇轩未再追问档案调阅事宜。散会后,他返回办公室,将会议要点记入工作日志,重点标注“对方承认信号装置存在”与“编号模式高度相似”两项。

当晚八点十七分,一封加密邮件抵达郑宇轩私人账户,发件人非官方渠道,而是上次会议中技术员的个人邮箱。附件为扫描件:鸿远物流A7栋的注销申请表,法人签字栏笔迹倾斜角度与压力分布,与“幽灵货舱案”卷宗中一名中间人签名高度一致。正文仅一行字:“我们也在找那个幽灵。”

郑宇轩立即呼叫林悦。二十分钟后,她出现在实验室,启动笔迹比对系统。两份签名并列置入分析模块,系统逐像素比对笔锋走向、停顿点与连笔习惯。结果显示:相似度91.4%,排除同一人书写的概率低于0.6%。

“不是巧合。”林悦说。

郑宇轩站在白板前,用红笔在“境外中转体系”分支下新增三项标注:同一区域、同类编号、共用中间人。他退后一步,凝视这三行字,随后从档案柜取出马德望港的港口布局图,铺在桌面。图上三个冷藏仓区仍标有“T-”前缀,与“TRANSIT”缩写模式一致。

“孙强没建新网。”他说,“他在用旧体系。”

赵亮调取马德望港近三年冷链车辆登记数据,筛选曾短暂停留金边A7栋的车辆。系统筛选出七辆注册信息虚假的冷藏车,其入境时间集中在孙强活动高峰期,且均在停留后48小时内离境,未申报货物明细。

林悦补充:“船厂通风井内壁检出的含锌氧化物,混合聚丙烯微粒,是二手冷藏集装箱内壁密封涂层的典型成分。这类涂层用于修复老化箱体,防止冷媒泄漏。”

郑宇轩将七辆车的信息与涂层特征交叉比对,发现其中五辆曾进出马德望港的维修区,且维修记录显示使用同一批次密封胶。他拿起记号笔,在白板上画出完整链条:虚假物流壳公司 → 旧中转节点复用 → 二手冷藏集装箱 → 密封涂层残留 → 编号系统延续 → 中间人衔接。

“他不是在转运孩子。”他说,“他是在复制一个已经存在过的模式。”

次日上午九点,郑宇轩召集闭门会议。他将所有证据链重新梳理,形成四页简报:第一页为编号比对结果,第二页为笔迹关联分析,第三页为车辆与涂层证据,第四页为整体推论图谱。他在结论栏写下:“孙强团伙未独立构建跨境转运网络,而是依托2022年‘幽灵货舱案’遗留体系运作,利用同一区域、同类编号、共用中间人及相似技术手段,实现婴幼儿非法输送。建议立即锁定A7栋周边冷藏设施与近期进出车辆,开展针对性排查。”

简报通过外事组提交,同时抄送技术科与缉私部门。

下午三点,郑宇轩收到回复:柬方技术组确认频段参数与历史缴获装置部分匹配,正申请调阅“幽灵货舱案”原始物证清单。中方海关启动对七辆可疑冷链车的轨迹回溯,重点排查其近期停靠点与装卸记录。

他站在办公室窗前,城市天际线在暮色中渐次亮起。赵亮走进来,递上一杯温水。

“他们终于动了。”赵亮说。

郑宇轩接过水杯,放在桌上。他从内袋取出钢笔,拇指摩挲笔身划痕,随后拧开笔帽,更换笔芯。金属部件咬合的轻响在室内清晰可闻。

林悦来电:“笔迹比对报告已归档,我附上了原始数据截图。”

“好。”他说。

他重新组装钢笔,旋紧笔帽,将其平放在工作日志上方。日志翻开的那页,记录着陈建国最后一次来访的时间。男人坐在椅子上,双手紧握,声音低哑,问的仍是那句话。

郑宇轩合上日志,转身走向白板。他拿起红笔,在“共用中间人”下方划出一条横线,接着写下两个字:追查。

赵亮站在门口,看着他。

“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