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曦学院,农学分院。
新建的温室里,潮湿的土腥味混杂着草木的清气,扑面而来。
没有烧炭,室内依旧比外面暖和许多。几排半人高的木架上,整齐地摆放着陶盆,里面栽种着冀州常见的各种作物。
李峥俯下身,看着一株生长不良的粟米。
它的茎秆纤细,叶片发黄,顶端的穗子更是小得可怜。
他伸出手指,轻轻捻了捻一片枯叶,叶片在他的指尖化为齑粉。
“靠天吃饭,终究不是办法。”李峥的声音很轻,“我们必须找到新的种子。”
他身后,站着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
老者姓石,是冀州有名望的老农官,一辈子都在跟土地打交道,如今被请来担任农学分院的院长。
石院长佝偻着身子,顺着李峥的目光看去,浑浊的老眼里满是无奈。
他叹了口气,声音沙哑。
“委员长,冀州的水土,数百年下来,能种的作物,翻来覆去也就这几样。精耕细作,或可增产一两成,已是极限。”
他搓了搓那双满是老茧的手,苦笑道:“除非有神仙下凡,赐下仙种,否则……”
“或许,这世上真有‘仙种’。”
李峥的声音,打断了老者的话。
他直起身,转过头,那双深邃的眼睛里,带着一种让石院长看不懂的意味。
堂内其他的农学教习,也都愣住了,面面相觑。
李峥没有理会他们的惊愕。
他走到旁边一张用来记录的木案前,随手拿起一根炭笔,在案上一张裁得不算规整的麻纸上,迅速勾勒起来。
炭笔的笔尖在粗糙的纸面上,发出沙沙的声响。
片刻之后,两个奇怪的,从未有人见过的东西,出现在纸上。
一个形如纺锤,表皮粗糙。
另一个,则是不规则的块状,上面还带着一个个凹陷的芽眼。
李峥将纸拿起,展示给众人。
“我早年,曾于一本海外奇闻杂记中,见过此二物的图样。”
他的声音平静,像是在讲述一个遥远的故事。
“此二物,不择地力,耐旱耐涝,无论山地沙土,皆可生长。更要紧的是,书上说,其亩产,可达粟麦十倍。”
亩产十倍!
这四个字,像一道惊雷,劈在了所有人的天灵盖上!
石院长的身体猛地一颤,他几步上前,死死盯着那张纸,呼吸都变得急促起来。
“这……这世上,真有此等神物?”
“书上称其一为‘地瓜’,其一为‘土豆’。”李峥放下纸,目光扫过众人脸上那混杂着狂喜与不敢置信的神情。
他知道,光靠说,没人会全信。
他走到门口,对着守卫的亲兵,沉声下令。
“去,请陈默长官过来。”
半个时辰后。
一份由李峥口述,陈默亲笔书写的悬赏令,以民政司的最高名义,正式签发。
消息,第一时间被送到了《民声报》的印坊。
当天下午,最新一期的报纸,便被快马送往冀州的每一个角落。
无数的商队,将这张薄薄的纸,带进了中原的腹地。
悬赏令的内容,简单,粗暴,却足以让天下所有人都为之疯狂。
“奉冀州民政司令,告天下商贾、游侠、百姓知:”
“兹有神异作物二种,一曰‘地瓜’,一曰‘土豆’,图样附后。”
“凡能献上此二物者,无论其物死活,只要能证其为真,可发芽者……”
“赏,黄金千两!”
“封,万户侯!”
这则悬赏,像一颗投入死水潭的巨石,瞬间在整个北方掀起了滔天巨浪!
无数人对着报纸上那两个古怪的图样,交头接耳。
黄金千两!万户侯!
这是何等惊人的手笔!
一时间,所有南来北往的商队,所有行走于山野之间的采药人,所有见多识广的游侠,都将那两幅图样,死死刻进了脑子里。
他们像疯了一样,开始在自己所知的每一个角落,疯狂地寻找着那两种能换来泼天富贵的“仙薯”。
一颗希望的种子,被李峥用一种最直接的方式,撒向了整个天下。
他不知道这颗种子何时才能被找到,何时才能发芽。
或许一年,或许两年,或许更久。
但至少,这是一个看得见的,足以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的希望。
凛冽的寒风,从府衙的窗缝里灌进来,吹得烛火摇曳。
李峥站在窗前,看着外面那片被风雪笼罩的,沉寂的城池。
未来的希望已经种下,但眼下的民心,仍需安抚。
新年,就要到了。
这是冀州百姓,在新的秩序下,过的第一个新年。
李峥转过身,对着刚刚走进来的陈默说道。
“传令下去。”
“三日后,大年三十。”
“我要登上邺城城楼,对全冀州的军民,说几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