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物鉴宝,一眼千年 第13章 歪打正着

();

自打从那本《斫玉录》封面夹层里抠出那页写着“璇玑玉魄”的残片,陈墨白感觉自己看整个世界的眼神都不对了。走大街上瞅见个玻璃珠子,他都恨不得运起“触灵”之法感应一下,看看是不是啥失落的“天地灵粹”。

魔怔了属于是。

那页残片像一把钥匙,咔哒一声,捅开了一扇通往更深、更玄乎世界的大门,但门后头是金光大道还是万丈深渊,他心里一点底都没有。

《斫玉录》缺失的关键页码,尤其是那神秘的“第七图录”,成了他心头一块挥之不去的痒痒肉,挠不着,又忘不掉。

说起这《斫玉录》和后来意外得来的《辨伪杂录》,就不得不提他之前那次险些被警察堵在师叔院里的惊险经历。那次他虽侥幸脱身,却也不是全无收获,他从师叔赵明远家院中石榴树下挖出的,可不只是那枚要命的汉代玉璧,还有一个用油布包得严严实实的小木盒。

木盒里躺着的,正是这本纸张泛黄、散发着陈年墨香的《斫玉录》。

当时情况危急,他只来得及粗粗翻阅,就被警察的脚步声惊走,仓促间只记得这是一本专讲古玉鉴定的奇书,内容精深至极,但多处关键书页似乎被人为撕去,留下刺目的残缺痕迹,让他当时就心生疑窦。

后来安全回到博古斋,他才得以细细研读。

这一读,更是心惊。

《斫玉录》中所记载的玉料辨识、工艺断代、尤其是各种沁色的形成原理与鉴别方法,其精妙和深入程度,远超市面上任何同类书籍,甚至许多观点闻所未闻,仿佛来自另一个传承体系。

而那几处被撕毁的空白,就像断掉的线索,让他抓心挠肝。

至于那本《辨伪杂录》,则来得更戏剧性些。

那是在他苦研《斫玉录》而不得其门、心情郁闷之际,一次在琉璃厂后街旧书摊上的瞎逛散心。在一堆无人问津的破烂旧书里,他鬼使神差地被一本没有封皮、字迹潦草的旧账本似的册子吸引了目光。

信手翻至末尾,却见最后几页笔锋陡转,内容变得极其专精毒辣,直指各类古玩做伪的核心要害,页脚处一个不起眼的墨点标记,竟与他手中的《斫玉录》封底暗记一模一样!更在封底内侧发现《辨伪杂录》四字!他当即如获至宝,花了五块钱将其买下。

回去与《斫玉录》一比照,果然!用纸、墨色、装订方式,乃至那种独特的“气感”,都明确显示两本书系出同源,乃配套之作!《斫玉录》侧重玉器本体之“真”,而《辨伪杂录》则专攻世间之“伪”,一正一反,相辅相成。正是在这本《辨伪杂录》中,他找到了关于“汞沁”的记载,并看到了那句让他心跳骤停的话:“…惜‘涅槃’真法已失,仅见于《斫玉图录》第七…”

由此,他才真正意识到,《斫玉录》缺失的那些书页,尤其是第七页,价值连城,恐怕牵扯着师门乃至整个古玩行某个极深的秘密。

可现在,他揣着《鉴古心经》、《斫玉录》、《辨伪杂录》三部“秘籍”,却卡在了最关键的地方。那缺失的第七页,就像悬在驴鼻子眼前的胡萝卜,看得见,摸不着,馋得他夜里做梦都在翻书。

可这“第七页”它也没个GPS定位,上哪儿找去?师父闻成海那边倒是恢复得能断断续续说几个词了,可一问到《斫玉录》和缺失的书页,老头就只是摇头,眼神里透着焦急和一丝…恐惧?弄得陈墨白也不敢再深问。

得,师父这儿是指望不上了,还是得发扬自力更生的革命精神。

他把目光再次投向了博古斋里那堆积如山的旧书烂纸。既然师父能把《斫玉录》和《辨伪杂录》这等宝贝藏得那么深,保不齐还有其他配套的“秘籍”被塞在哪个犄角旮旯里等着有缘人呢?

说干就干。陈墨白把店里打烊的时间提前了一个钟头,美其名曰“整理库房,清点存货”。实际上,他把后院那间平时堆满了破损家具、废弃画框、还有不知道哪个年月留下的旧书报的储藏室给翻了个底朝天。

那灰尘大的,差点把他呛成个兵马俑。蜘蛛网糊了一脸,老鼠见了他都得愣一下,心想这俩脚的同类咋跑这儿抢地盘来了?

他吭哧吭哧地搬开一摞发霉的《文物》杂志,挪开几个散了架的榆木凳子,最后在一个最角落、最底层,靠着潮湿墙壁的地方,发现了一个用破麻袋盖着的、看起来沉甸甸的大木箱。

箱子没锁,但盖子扣得死紧,像是多年没打开过了。陈墨白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又是撬又是抠,终于,“嘎吱”一声令人牙酸的声响,箱盖被掀开了。

一股混合着陈年纸张、墨锭、还有淡淡霉味的复杂气息扑面而来。箱子里塞得满满登登,全是乱七八糟的旧书。有线装古籍,也有民国时期的石印本,更多的是五六十年代出版的印刷品,内容五花八门,从《怎样养猪》到《赤脚医生手册》,从《红旗》杂志到缺页的《三国演义》,简直是时代变迁的微型档案馆。

陈墨白叹了口气,感觉自己这通忙活大概率是白费力气。但本着贼不走空…啊呸,是探索到底的精神,他还是蹲下身,开始一本一本地往外掏,粗略地翻看。

大多数书都是普通货色,甚至有些页面都被潮气沤得粘在了一起。他的手上很快就沾满了黑灰,心情也从最初的期待变成了麻木的机械劳动。

就在他快要放弃,准备把箱子原样推回去的时候,指尖忽然触碰到箱底一个硬硬的、方方正正的东西。感觉不像书,倒像是个…盒子?

他精神一振,把最后几本《大众电影》扒拉开,果然,箱底躺着一个扁平的、用暗紫色硬纸板糊成的旧盒子,盒子上没有任何标签,边角都磨破了。

心脏没来由地多跳了两下。他小心翼翼地把盒子捧出来,吹掉上面的浮灰。盒子很轻,摇晃一下,里面似乎有东西。

打开盒盖,里面果然不是书,而是一沓用细麻绳捆扎着的、大小不一的散页。纸张极其粗糙发黄,甚至有些是烟盒纸、包装纸的背面,上面用毛笔、钢笔、甚至铅笔写着密密麻麻的字,画着各种奇奇怪怪的图案。

这是啥?废纸堆吗?

陈墨白解开麻绳,拿起最上面一张烟盒纸。上面用铅笔勾勒着一个极其抽象的人体图案,旁边标注着一些穴位似的点,还有箭头和看不懂的注释:“气走璇玑,过鸠尾,沉丹田…”“灵觉发于指尖,非力也,乃意也…”“遇煞气则滞,当以温玉导之…”

这…这怎么看着那么像《鉴古心经》里练气的法门?但更粗浅,更像…笔记草稿?

他又拿起一张包装纸,背面画着各种玉器的形状,旁边标注着:“和田仔料,气感温润如肥脂…”“俄料干涩,虽白无神…”“岫岩玉气杂,多有黑点阻滞…”这又像是《斫玉录》的补充?

他的呼吸渐渐急促起来,快速翻阅着这些散页。里面的内容极其庞杂零碎: 有记录各种不同材质古董(铜、瓷、玉、木、书画)所带“气感”差异的; 有描述如何通过调整呼吸和意念来增强或减弱感知强度的; 有记载遇到各种“异常气感”(如血煞气、墓葬阴气、诅咒怨念等)时该如何应对化解的; 甚至还有几页像是在研究不同古物之间的“气”能否相互影响、共鸣…

这根本就是一个前人的修炼笔记!而且看起来,笔记的主人也在摸索阶段,记录的都是最原始的感受和猜想,很多地方还打着问号,写着“待验证”、“此法凶险,慎用!”。

陈墨白看得如痴如醉,许多他自己在练习《鉴古心经》时遇到的困惑和模糊感受,在这本笔记里都找到了质朴而直接的描述和印证!这就像是得到了一位先行者的实验记录,虽然粗糙,却极其宝贵!

他翻到最后一页,那是一张相对完整些的毛边纸,上面用稍显潦草但有力的毛笔字写着:

“…余遍览群书,访遍同道,欲究物之灵性本源。然《鉴古》重神意,《斫玉》专材质,《辨伪》述技巧,皆有所偏。吾欲融会贯通,另录一谱,专述‘物灵’之性,之气,之变,之名…姑妄称之《物灵谱》罢!然天地浩瀚,物灵无穷,此谱永无完稿之日,唯待后来者续之…落款处只有一个简单的记号:”??“。”

《物灵谱》!

陈墨白捧着这沓散页,手都在微微颤抖。

原来是这样!《鉴古心经》是总纲心法,《斫玉录》是专精玉器材质与工艺,《辨伪杂录》是破解造假技巧,而这本《物灵谱》,则是前辈高人对“物之灵性”本身的基础研究和感悟笔记!它们是相辅相成的一套体系!

这位署名“??”的前辈,绝对是一位奇人!他或许没有将能力系统化到《鉴古心经》的高度,但他这种从实践出发、记录最原始感知的方式,恰恰给了陈墨白另一种视角的启发!

他就像一下子拥有了两位老师:一位是留下《鉴古心经》的理论大宗师,另一位是写下《物灵谱》的实践探索者。

“发了…这次真发了…”陈墨白一**坐在地上,也顾不上脏了,抱着那沓“废纸”傻乐。

这简直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补充教材!里面记载的那些应对各种“异常气感”的方法,正好解决了他现在动不动就头疼头晕、偶尔还被负面情绪影响的困扰!

比如里面提到,触摸青铜器前,可先手握一枚温润的平安扣,以中和可能的煞气;感知书画时,若遇阴郁之气,可默诵浩然诗文以定心神…虽然听起来有点玄学,但结合《鉴古心经》的法门,似乎真的有点道理!

他正乐着呢,眼角余光瞥见那破纸盒底层似乎还有东西。伸手一摸,摸出一个小布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几块颜色、质地各不相同的碎玉片,每块玉片上都用极细的针刻着一个字,连起来是:“学”、“以致”、“用”。

陈墨白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这是前辈留下的“练习题”啊!让他用《物灵谱》里记载的方法,去实际感受不同玉料的气息差异!

这位前辈,也太贴心了吧!

他当即拿起那块刻着“学”字的青色玉片,按照《物灵谱》里描述的“静心凝神,意守指尖,轻触默感”的方法,细细体会。

一股清涼、稚嫩、却充满生机的气息传入指尖,像是初春的山泉。这应该是一块优质的青玉仔料。

他又拿起那块“用”字的白色玉片。气息温润醇厚,如羊脂般细腻,但深处似乎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僵”气,可能是顶级和田白玉,但略带瑕疵。

最后是那块“致”字的玉片,颜色深绿。一触之下,气息明显杂乱得多,温润中带着点涩感,还夹杂着一些细微的“黑点”似的阻滞感。这大概是品质稍逊的碧玉或俄料。

感受完毕,他再对照《物灵谱》里的描述,竟然八九不离十!

“神了!”陈墨白兴奋地一挥拳头。这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感觉,实在太棒了!

他小心翼翼地将《物灵谱》的散页重新整理好,用新布包好,和那几块练习玉片一起,藏进了博古斋最隐秘的地方——比藏《斫玉录》和《辨伪杂录》还要小心。

接下来的日子,陈墨白的生活更加充实(忙碌)了。白天在“产业园”继续鹌鹑生涯,晚上回到博古斋,先是打坐修炼《鉴古心经》,然后研读《斫玉录》和《辨伪杂录》,最后再加上《物灵谱》的实践练习。

有时候练得太投入,对着块破瓷片也能琢磨半天,嘴里还念念有词,搞得偶尔来串门的金三钱都用看**的眼神瞅他:“小子,魔怔了?跟一块破瓦片较什么劲?”

陈墨白只是嘿嘿傻笑,也不解释。

他知道,这些看似零碎的知识和能力,正在一点点地融会贯通,成为他身体本能的一部分。

而这些,都将是他未来面对秦远山、揭开师门秘密、甚至追寻“璇玑玉魄”真相的底气。

这趟故纸堆里的扒拉,真是歪打正着,捞着了一条深藏不露的大鱼!

“??”前辈,多谢了!您留下的《物灵谱》,小子我,定不让它蒙尘!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