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己主动找到了父皇?
裴玠着实有些意外。
看来年轻时的上官衡,比他想象的还要大胆。
“陛下当时的第一想法,自然是处死上官衡以绝后患。其实陛下当时心中都没有具体如何保下夫人的计划,所谓假死,都是上官衡提出的。而陛下在思量过后,也觉得此举可行。
换子一事,更是上官衡一力促成。
至于为何选择当时的贵妃,是因为当时后宫诸妃中,贵妃的家世出身都是最合适的。
陛下曾试探过上官衡,是选上官贵妃还是德妃。上官衡当时便主动叩首,提出了选贵妃。”
其实,晦明有时候也很疑惑,上官衡对这个妹妹到底有没有感情?
若说有,他躲在幕后算计自己的亲妹妹。
可若说没有,在得知小公主生而夭折后,上官衡在主子面前,也是真心落过泪,流露出过懊悔之色的。
他似乎也没想到,本来想一力促成的双胎祥瑞,最后竟是让自己的妹妹亲身经历了丧子之痛。
此人心思之复杂,情绪之晦暗,实在令人难以看透。
“父皇让上官衡知晓了这么多事,居然没想过除掉他?”
这可不符合一个为帝者的谨慎性情。
就算当时没在换子一事后除掉他,那父皇驾崩时,居然也没有起半点儿带走上官衡的心思?
“怎么没有?而这,便是上官衡的聪明之处了。他主动当着陛下的面,吞服了暮迟散。”
这药,裴玠并不陌生。
离镜司所研制的剧毒之一,中毒后,每隔半年需得服用一次解药,否则,便会如暮色迟滞,脏腑日渐衰竭而亡。
而暮迟散的解药,只有离镜司有,这也代表,上官衡将自己的性命交给了父皇。
何等果决,又何等胆识。
“所以,父皇留了他的性命。毕竟,离镜司再如何能干,终究只是暗处。他需要在前朝、在明处有一个人来为他做一些见不得光亮的事。”
这种事,那些直臣能臣不能做。
反而,是上官衡这个和皇家有着千丝万缕牵扯的世家子最合适。
更何况,他的性命都捏在离镜司手上,父皇也不怕他背叛。
不过,说是这么说,当年上官衡能让父皇同意他这个想法,可见此人不光能力出众,对人心的把握和拿捏也是炉火纯青。
是的。
拿捏。
裴玠认为,当年的上官衡,其实是拿捏住了父皇的心思,进而,拿捏住了父皇的每一个决定。
父皇以为这些决定是自己处于本心驱使所做下的,实则,少不了上官衡的手笔。
只是这种事,旁观者才能发现些许端倪,身处其中的人,自然是察觉不到什么的。
“是,许多事,陛下都交由上官衡去做。他也不负陛下期许,完成得都极为出色。原本,陛下是不准备让上官氏有第二位皇子的。毕竟,皇子多了,心思便也会多。对待小殿下您的心,也会不负以往那般。
只是,上官衡在朝堂上为陛下办事得力,屡立功劳,当时陛下便要赐下奉国公的恩衔,全了上官家一门双公的荣耀。可是上官衡跪在陛下面前说,他唯有皇后这一个妹妹,而上官家传承至今,嫡脉这一支也唯有他们兄妹二人。他身子有恙,成婚多年都未有子嗣,怕是将来也是膝下无福。
而皇后,虽然诞育了小殿下您,只是当初失去小公主的剜心之痛却是从未忘却。他想以爵位,换得陛下允皇后再有个孩子。”
晦明如今想来,只觉胆寒。
上官衡这个要求在当时的主子看来,是僭越的,是心大了的。
所以,他被呵斥滚出宫中。
上官衡没有任何辩解,顶着额角被奏折砸出的血迹出了宫。
而后,不足三月,他又在两江水患中立下了大功。
这次,他依旧请求陛下给皇后一个孩子。
主子这次没有呵斥,只是,依旧没有应允。
再过半年,上官衡平定了科举舞弊一案,为主子清扫了不少朝中毒瘤。
“你还是如之前一般要求?”
看着跪在自己面前沉默不语的上官衡,主子早已明白了他真正想说什么。
“是,恳请陛下允准。”
“即便你因此可能不再被朕重用。”
“无论陛下如何处置微臣,微臣都绝无怨言。微臣与上官家如今所拥有的一切,全赖陛下恩赏,微臣铭记于心,感激涕零。”
“为何一定要一个皇子?”
“陛下,当年皇后娘娘有孕时所服的药方,乃是微臣的内子为其寻来。虽归根究底,是娘娘未曾按药方才导致了最后的……只是,娘娘这些年来一直对微臣内子多有怨恨。内子心思郁结,身子也因此孱弱了许多。这一切,其实都是因着微臣的过失。微臣未能护好妻子,未能提醒娘娘,未能为陛下办好差事。
其实,微臣为娘娘所求,并非皇子,只是一个让娘娘能够走出阴影的契机。微臣与上官家绝无觊觎皇位之心!
若娘娘当真诞育小皇子,还请陛下留发明旨,剥夺小皇子承继大位之机。”
这话,其实很露骨僭越了。
小皇子承不承继大统,哪里是他一个臣子能这般直白说起的。
可晦明当时就知道。
上官衡打动主子了。
果然,半年后,皇后有孕。
十月怀胎,生下了一位小皇子。
而主子,也并非凉薄之人,两位小殿下都是他的骨血,他因着夫人的缘故爱重其中一个是真,可也并不会就那般残忍,在另一个孩子甫一落地之时便剥夺其继承大位的资格。
而上官衡,最后也依旧成了奉国公。
或许在主子看来,上官衡是念情之人,值得重用。
“看来如今朕所见的奉国公,竟还是掩藏了许多锋芒的。”
裴玠冷笑一声。
他所见的奉国公,虽帮助太后把持朝政,可并不像晦明所说的那般多智近妖。
那样一个人,对不同人的性格和心思的把握,已经到了一种让人毛骨悚然的程度。
“陛下驾崩后,传位于小殿下您,同时也命太后摄政,上官衡等重臣监国。陛下笃定,有暮迟散为绳索,上官衡会牢牢攥在小殿下您的手中。
陛下对其的安排,是让他和太后替小殿下您清扫朝堂上的障碍,待您十五亲政之时,自可畅通无阻。
只是,陛下也没想到,您登基的第二个月,上官衡便彻底翻脸不认人了。而且,他身上的暮迟散,也早早解了。”
自此,一切彻底失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