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年代:拒娶厂花后我成大国工匠 第二百一十八章 丈量土地

();

“那就是,把我们脚下这块土地,我们自己国家的每一寸山河,都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什么意思?”总指挥有些没听懂。

郑昊的目光,扫过全场,一字一句地说道:

“我的意思是,我们要利用北斗一号这颗试验卫星,立刻开展一项前所未有的,覆盖全国的,高精度高程测量工作!”

“高程测量?”

这个词,让在场的许多人都感到了困惑。

在他们看来,这是一项基础的,枯燥的,而且回报周期极长的工作。跟发射卫星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比起来,简直是微不足道。

只有少数几位真正顶级的战略家和科学家,在听到这四个字时,瞳孔猛地一缩!

他们瞬间明白了郑昊的意图!

郑昊没有理会众人的疑惑,他继续说道:“我们国家的地图,我们使用的军用地图,现在用的是什么坐标系?是1954北京坐标系!它的基准点,是苏联人帮我们测的,它的算法,是苏联人给的!它的精度,在一些边远地区,误差甚至能达到几百米!”

“这意味着什么?”

郑昊的声音,陡然提高!

“这意味着,我们的**,就算有了北斗的引导,我们打出去的,依然是一个模糊的坐标!我们以为打中了目标,实际上,可能偏了半个山头!”

“这意味着,我们的国土,在我们的地图上,本身就是一笔糊涂账!我们连自己的家底,都没有摸清楚!”

“所以,在花钱造更多的卫星之前,我们必须先用好手里的这第一颗,给我们的国家,做一次最彻底的丈量!建立一个属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高精度的,独立的高程坐标系!”

郑昊的话,如同一道惊雷,在每个人的脑海中炸响!

之前那些感到困惑的人,此刻,脸上全都露出了恍然大悟,继而震惊,最后化为狂热的表情!

他们终于明白了!

郑昊的眼光,根本就不在于一城一池的得失,不在于多一颗少一颗卫星。

他要的,是从根本上,为这个国家未来的信息化、数字化,打下一个最坚实,最牢不可破的地基!

这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到令人战栗的构想!

领导看着郑昊,眼神中的赞许,已经变成了激赏。

这个年轻人,看得太远了!

他想到的,是十年,二十年,甚至五十年后的事情!

“好!”

领导重重地一拍桌子,站了起来。

“说得好!这件事情,就这么定了!”

“人、财、物,国家要什么给什么!我只有一个要求!”

老人伸出一根手指。

“用最快的速度,把我们脚下这片土地,给我测清楚!一块土地都不能漏下!”

……

命令,以最快的速度,传达到了这个国家的每一个角落。

一场史无前例的,由北斗卫星主导的全国大地测量行动,轰轰烈烈地展开了。

无数的测绘队员,带着郑昊团队紧急研制出来的,还显得有些笨重的初代位置接收机,奔赴了祖国的四面八方。

他们踏上人迹罕至的雪域高原,穿过酷热难当的戈壁沙漠,深入潮湿闷热的原始丛林。

在每一个预定的国家大地控制点上,他们架起天线,开机,接收来自三万六千公里之外的,那束蕴**时间与空间奥秘的信号。

与此同时。

美国,兰德公司。

一群全美最顶尖的航天和信号专家,已经连续三天三夜,没有合眼了。

他们的任务,只有一个:破解北斗一号的信号。

“这简直是天才设计的编码!”一个满头金发,戴着金丝眼镜的专家,烦躁地抓着自己的头发,“它的伪随机码序列,太长了!而且,似乎还加了某种我们无法理解的,非线性的加密算法!”

“我们无法剥离出它的精码!我们现在能接收到的,只有它的民用的粗码!”

主持会议的,是GPS项目的前任首席科学家,艾迪森博士。

他看着屏幕上那被解析出来的,充满了噪点的定位数据,眉头紧锁。

“用民码,能计算出它的定位精度吗?”艾迪森问道。

“可以,博士。”一名技术员回答道,“我们通过对它连续24小时的观测,建立了一个误差模型。初步计算,它的民用定位精度,大约在……50米左右。”

“50米?”

听到这个数字,会议室里的气氛,稍微轻松了一些。

艾迪SON博士也松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一丝微笑。

“50米,虽然已经很惊人了,但还在我们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看来,他们的技术,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神乎其神。我们的GPS,设计目标可是16米。”

“是啊,看来我们还是领先的。”

“虚惊一场。”

然而,就在所有人都放松下来的时候。

一个弱弱的声音,从会议室的角落里,响了起来。

“那个……博士,我……我有一个不同的发现。”

说话的,是一个看起来只有二十出头的,满脸雀斑的实习生。他是麻省理工学院的天才,被特招进这个专家组,负责数据建模。

艾迪森博士和蔼地看着他:“哦?鲍勃,你有什么发现?大胆说出来。”

名叫鲍勃的实习生,紧张地推了推眼镜,他走到大屏幕前,调出了一张复杂的图表。

“博士,各位先生。我发现,北斗的信号,有一种非常奇特的特性。”

“它似乎……可以主动播发一组差分修正数据!”

“什么?差分技术?!”艾迪森博士的眼睛,瞬间瞪圆了!

这可是GPS系统里,要到下一代,才能实现的技术!

鲍勃紧张地点了点头:“是的,博士。我发现,它除了广播导航电文外,还会广播一组实时更新的,针对不同区域的电离层和对流层延迟的修正参数。”

“我尝试着,将这组修正参数,代入到我们的定位算法里……”

鲍勃的手指,在键盘上敲击了几下。

屏幕上,那个代表着定位误差的,原本有篮球场那么大的蓝色圆圈,瞬间,急剧地,收缩了起来!

最后,它变成了一个……只有半个篮球场大小的红点!

“我……”

一名专家失声惊呼。

艾迪森博士猛地从椅子上站了起来,他冲到屏幕前,死死地盯着那个红点旁边,由计算机自动生成的数字。

“定位精度……12米!”

整个会议室,瞬间,死一般的寂静。

所有美国专家的脸上,那刚刚浮现出的,优越的笑容,彻底凝固了。

他们的表情,像是被人用重锤,狠狠地,砸在了脸上。

12米!

中国人,用他们的第一颗试验卫星,就实现了他们计划的下一代定位精度!

艾迪森博士的身体,晃了晃,他感觉一阵天旋地转,几乎要站立不稳。

他脑子里,只剩下一个绝望的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