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色寡妇之双胞胎 第283章:别让病人虚不受补

();

这时,莫晓雪和莫晓雨姐妹走进药铺,晓雪的焚天绫上还缠着片昆仑墟的灵草叶子。

叶子上的露珠在阳光下泛着晶莹的光,像颗小小的珍珠,她走得轻,绫带扫过药柜时,还带起一缕淡淡的草木香。

晓雨的冰绫则挂着串七情珠,珠子里映着药铺的景象,连药柜抽屉上贴着的“当归”“熟地”标签都看得清清楚楚。

第三颗“喜”珠还泛着淡淡的红光,像颗小灯笼。“苏伯父好。”

晓雪笑着打招呼,焚天绫轻轻晃了晃,叶子上的露珠滴在药柜上,晕出个小小的湿痕。

“我们给您带了点昆仑墟的灵草,既能入药还能泡茶,泡出来的茶带着淡淡的清香,比凡间的碧螺春还提神,上次在昆仑墟,玄龟长老都用它泡水喝呢。”

苏心泉接过灵草,放在鼻尖轻轻闻了闻,眼里满是赞叹。

手指轻轻抚过叶片上的纹路:“好东西啊,这灵草的灵气足得很,用来给体虚的病人熬药,能让药效翻倍。”

他转头对苏明德说:“你把这灵草收进最里面的药柜,贴上‘昆仑灵草’的标签,用红绸子裹好。

下次给张大爷那种气虚的病人用,记得少放一点,这灵草的灵力强,得多注意用量,别让病人虚不受补。”

穆雅斓和封嫣儿也跟着走进来,雅斓的红衣上还沾着点昆仑墟的雪粒,像落了片碎钻,走动时衣摆晃悠着,露出里面绣着的星斗纹,转得像个小罗盘。

她从乾坤袋里掏出个布偶,是用昆仑墟的灵狐绒做的,模样像个扎着小辫的小药童,手里拿着个迷你药碾子,碾子上还沾着点用金线绣的药末。

“苏伯父,这是我给您做的小礼物,放在药铺里能驱邪,还能给来抓药的孩子解闷。

上次在昆仑墟,有个小修士见了这布偶,非要用块下品灵石换,我说‘这是给凡间医者的,多少钱都不换’,他还嘟着嘴说我小气呢。”

封嫣儿则从星辉里取出块玉佩,玉佩是用昆仑墟的星砂雕的,通体泛着淡淡的金光,上面刻着“仁心”二字,笔画苍劲有力,连字缝里都藏着细小的星纹。

“苏伯父,这玉佩能护您平安,还能增强您感知脉象的灵力。”

她指尖轻轻拂过玉佩,星砂在光里闪了闪。

“当年玄龟长老说‘医者的仁心比任何灵力都珍贵’,这玉佩就是用‘仁心’为引做的,您给病人号脉时带着它,能更清楚地感知病人的气血流转,就像多了双眼睛似的。”

苏心泉接过玉佩和布偶,手指轻轻摩挲着,眼里满是感动,连声音都带着点颤:“你们有心了,快坐,我让你娘给你们倒杯热茶,用刚晒的金银花泡的,清热解火。”

话音刚落,门外就传来阵爽朗的笑声,不戒和尚背着个布包走了进来,他穿着件灰色僧袍。

袍角沾着点泥土和草叶,像刚从山上采药回来,身后跟着三位师娘,大師娘手里提着个红木食盒,食盒缝里飘出葱油饼的香味,引得小虎和念慈都凑了过去,小鼻子一抽一抽的。

“老四啊,你可算回来了!”不戒和尚大步走到苏老四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掌力带着淡淡的佛气,像股暖流顺着肩膀往下淌。

“我跟你师娘们在后山采了点灵菇,给你熬了锅灵菇汤,还烙了点葱油饼,都在食盒里呢。

你尝尝,比你在昆仑墟喝的仙汤还鲜,上次我喝了一碗,灵力都稳了不少。”

大師娘笑着打开食盒,里面的葱油饼还冒着热气,金黄的饼皮上撒着点翠绿的葱花,边缘还带着点焦香。

“这饼是用后山的灵泉水和的面,吃了能补灵力,你家念慈上次跟我视频,还说‘想吃师娘烙的饼’,今天特意多烙了几张,还放了点你爱吃的芝麻。”

二師娘从布包里掏出串檀木佛珠,珠子上刻着小小的“佛”字,每颗珠子都被盘得发亮。

带着淡淡的檀香味:“老四,这串佛珠给你,能帮你静心,修仙最忌心浮气躁,你现在要在凡间治病救人,更得沉下心。”

她指尖捏着佛珠转了转,“就像你爸熬药,火候到了药自然会香,心到了,病自然会好。

上次有个修士心太急,闭关时走火入魔,还是我用这串佛珠帮他稳住心神的。”

三師娘则拿出块绣帕,上面绣着幅药铺的景象,药柜、药碾子、银针都绣得栩栩如生,连药柜上的标签都绣得清清楚楚。

“这是我给雅欣绣的,她平时帮你打理药铺,用得上,绣帕上还沾着点灵草的香气,能提神醒脑,她给病人抓药时闻着,也能静下心。”

苏老四接过佛珠和绣帕,指尖传来佛珠的温润和绣帕的柔软,心里像被温水泡过似的,暖暖的。

他看着眼前的家人和爱人,看着药铺里熟悉的药柜和药碾子,看着孩子们围着食盒欢快的笑脸,突然明白玄龟长老说的“藏锋”是什么意思——

不是藏起锋芒,而是把锋芒藏在日常的温柔里,藏在给病人扎针时的稳里。

藏在给孩子讲故事时的软里,藏在给家人熬汤时的暖里,就像父亲碾药时,把药香藏在细粉里,把心意藏在每一次转动的药杵里。

这时,张婶子抱着孙子走了进来,孩子的肚子已经不疼了,正睁着大眼睛好奇地看着苏老四,手里还攥着块没吃完的葱油饼,饼渣都蹭到了脸上,像只小花猫。

“苏老四回来啦?”张婶子笑得眼角都眯成了缝,声音洪亮得整个药铺都能听见。

“你大哥的手艺真是越来越好了,我家孙子现在还说‘苏大哥的手是神仙手’,揉完肚子就不疼了,还吵着下次要吃大哥做的小米粥呢。

以后我们家有毛病,还来你家药铺,比去医院还方便!”

苏老四笑着走上前,轻轻摸了摸孩子的头:“张婶子,您太客气了,以后您要是有不舒服的地方,随时来,我给您免费看诊,用我从昆仑墟学的新针法,保管见效快。

上次在昆仑墟,有个修士腿疾多年,我用那针法扎了三次,他就能走路了。”

张婶子笑得合不拢嘴,拍着苏老四的胳膊说:“那可太好了!你这孩子,从小就心善,跟你爸一样,是个好医者。

当年我家老头子得了咳嗽,还是你爸用‘止咳针’治好的,现在还总念叨你爸的好呢。”

苏心泉在旁边笑着说:“医者仁心,不管是修仙还是行医,都得把‘仁’字放在心里。

老四,你在昆仑墟学了不少本事,但最不能忘的,就是这颗医者的心,这比任何功法都重要,就像你太爷爷说的,‘针能治病,心能救人’。”

苏老四点点头,走到药柜前,打开最上面那层抽屉——

里面放着他小时候用的第一根银针,针尾系着的红丝绦已经有些褪色,却依旧柔软,针身上还能看见淡淡的使用痕迹。

他拿起银针,指尖的龙气轻轻裹住银针,银针在光里泛着淡淡的金光,像有生命似的,在指尖轻轻颤动。

他突然明白,大罗金仙的境界不是靠闭关苦修得来的,而是靠救过的人、暖过的心、付出的爱积累起来的,就像父亲熬的药。

每一味药的用量、每一次搅拌的力度、每一分火候的把控,都藏着对病人的牵挂,这些牵挂,就是最强大的灵力,能让他在修仙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

夜幕渐渐降临,四合院里亮起了红灯笼,灯笼是用红纸糊的。

上面写着“苏氏中医传承馆”七个字,是苏心泉用毛笔写的,苍劲有力,在灯光下泛着暖光,连灯笼穗子都晃悠着暖意。

一家人围坐在院里的石桌旁,石桌上摆着当归羊肉汤、灵菇汤和葱油饼,汤碗里冒着热气,氤氲了每个人的脸。

孩子们拿着冰雕糖葫芦在院里跑,念慈的糖葫芦还在发光,像提着个小灯笼,笑声像银铃似的在巷子里回荡,连老槐树上的叶子都跟着沙沙响,像在跟着笑。

苏老四看着眼前的景象,灵海里的龙气变得温顺而平和,像条温暖的河,河里漂着药香、笑声、灯笼的光,还有家人的笑脸。

他突然想起老祖说的话:“最珍贵的东西,都藏在最普通的日子里。”

是啊,在这四合院里,在这药铺里,在这柴米油盐的日常里,藏着比昆仑墟的仙宝更珍贵的东西——是人心,是爱,是医者的仁心。

这些东西,能让他在修仙的路上,永远不会迷路,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