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刷短视频,帝王集体破防了! 第208章 太子刚立第一天,第二天就没了——!!

此后因病免朝的情况越来越频繁,从头晕目眩、四肢乏力,到各种眼疾,再到手臂、腿脚的疼痛。

四十岁以后,又添了脾胃虚弱之类的毛病。

仅在二十岁到三十岁这十年间,就有一百六十二条病症记录!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那时他二十多岁,正处在从勤政向怠政转折的阶段,每次不上朝、不讲学,都会告诉群臣:自己又哪哪不舒服。

可等到中年,他干脆把缺席当常态,不再解释,群臣也懒得追问。

直到晚年两年,辽东局势紧张,朝野内外交困,大臣们催他赶紧批奏疏,他仍推托说身体抱恙,等好了再说。

你要说他身体糟糕吧,他一身毛病是真的不少;

你要说他身体硬朗吧,他偏偏又能熬到六十岁才撒手人寰。

所以说——

万历三十年不理朝政,其实也不能全怪他懒。

身体状况是真不行。

你想啊,现在人牙疼一宿,第二天连班都不想去。

更别提万历那种疼法了!

心里大概是:老子牙都快痛死了,还让我上早朝?

太子都不肯立,我还得天天早八?开什么玩笑!

从后世发掘出的尸骨看,万历确实被病痛折磨了大半辈子。

所以说他窝在深宫不出来,也算有点理由。

【明神宗朱翊钧三十年不上朝,给大明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后世有个说法:明实亡于万历。】

天幕短短一段画面,便勾勒出这位明神宗的一生。

说起来,这人前后半生落差极大。

年轻时勤奋读书,兢兢业业,简直能与太祖老朱相提并论。

可自从国本之争之后,他心灰意冷,一头扎进皇宫,三十多年闭门不出。

其中固然有个人情绪作祟,但身体毛病同样难辞其咎。

但不管怎么解释,万历一朝,确实是大明走向衰亡的转折点。

正因如此,万历才在明代皇帝里被议论最多。

他的时代有几件大事,至今仍被人反复提起:

第一,张居正改革,以及之后万历主导的对张居正的清算;

第二,皇帝常年不理朝政,引发的政务瘫痪与体制争议;

第三,万历三大征对国力消耗殆尽,加速了明末的危机;

第四,万历贪财成性,加剧了财政矛盾,动摇了朝堂根基。

普遍认为,正是这四大问题,为明朝的最终灭亡埋下了祸根。

而在这四件事中,万历全都扮演了负面角色。

所以才会有“明亡于万历”的感慨。

尤其在张居正死后那场清算中,万历其实并非全然主动。

不管他个人对张居正是怨是憎,他根本没有阻止的能力。

因为张居正得罪的人太多,触碰的利益太广,群臣早就摩拳擦掌。

万历能做的,只是随波逐流,眼睁睁看着风向席卷而去。

说到底——

万历三十年不理朝政,影响并没有外界想的那么大。

明代的政务处理,并不是非得靠皇帝天天上朝。

到了万历这一代,内阁会议、司礼监票拟等制度早已成熟,运转基本自成体系。

真正造成危害的,其实是官缺长期不补。

这让朝堂储备人才严重不足。

嘉靖朝留下的大批官员,支撑了隆庆和万历前期。

可等到万历后期,衙门都快空了。

不过,这个问题对后世皇帝反倒成了机会。

等万历一死,新君一登基,立刻能通过大规模补官,迅速收揽人心,**加分妥妥的。

再说那“三大征”,历来被认为掏空了国库、导致明亡。

但仔细看,万历年间其实并没有真正爆发财政危机。

真正的财政雪崩,是在崇祯朝才彻底显现。

中间最少隔了七年!

症结主要有两点:

第一,矿税被废。

而废除矿税的,并不是万历本人,而是明光宗朱常洛。

要知道这位皇帝在位,才整整一个月!

换句话说,废矿税成了万历死后,官僚系统眼中最紧迫的头等大事。

老话说“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可在大明,别说三年,一个月都等不了。

人刚走,茶都不让凉,直接倒掉!

矿税始征于万历二十七年,这是万历开源找钱的办法。

他没有向农民加税,而是顶住压力,把矛头指向富裕阶层。

个人认为,这其实是正确选择。

打仗必然要榨干后勤,钱不可能凭空来。

汉武帝为征战,几乎把大汉上下所有阶层薅了个遍,贫富不分,一律交钱。

这才是真正的极致资源动员。

朱翊钧这小子,起码有点门道,懂得不能再薅底层老百姓的血汗,而是优先动刀富户。

直到晚年,他才按照旧例,加派“辽饷”。

所以财政危机真正全面爆发,已经是万历去世之后了。

因此,“明实亡于万历”的说法,其实并不准确。

另外,大明还有一个更严重的问题——继承人制度。

其实这不仅是大明的困境,几乎所有王朝都会面临:缺乏合格接班人。

首先,绝嗣就是一道坎。

历史上不乏无子的皇帝,比如明武宗朱厚照就是典型。

其次,继位者年幼,同样麻烦。

这一点在东汉简直司空见惯,提起东汉皇帝,总绕不开一个外号——“东汉幼儿园”。

明末同样如此。

嘉靖十四岁进京,虽不算太大,但还能镇得住局面。

他死后传位隆庆,结果隆庆六年就把自己作废了。

接着十岁的朱翊钧登基,也就是万历。

好在他熬到了六十岁,算个成熟的老皇帝。

可他死后,继位的是明光宗朱常洛——成年皇帝,思路也算稳妥。

本来可以好好执政,偏偏一个月就猝死。

随后到了年幼的天启帝仓促继位。

好不容易等天启成年,眼看国家终于有个稳妥的成年人掌权了,结果又暴毙。

于是只好换成崇祯接班。

崇祯好歹长到了三十多岁,却最终背上了亡国之名。

大明的皇帝,大多都挺短命。

基本套路是:少年登基,先由外戚或后宫辅政。

等长大能亲政了,好不容易开始干点实事,结果没多久就猝死。

接着朝廷再挑个小皇子上去,又重复这一轮。

当然,也有例外。

比如嘉靖和他孙子万历。

嘉靖这人命硬,被火烧过三次,还被宫女勒过一次,次次都能捡回一条命。

活下来后索性闭门修道,硬是苟了四十多年,成了朱棣之后最“另类”的一个存在。

但他儿子们就惨了,八个全都早早离世,只剩一个活着。

太子刚立第一天,第二天就没了。

最后弄得嘉靖都不敢再立太子,怕被克死。

这里面有没有猫腻,不好说,但难免让人怀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