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十三章 虎狼之术
“赵康!你真是……”
李乾想说对方烂泥扶不上墙,可话到嘴巴,却想到了刚刚对方跟孙青岩的话。
“算了,你想去就去,本公子可不去那种地方!”
说罢,他转身就准备离开。
“诶诶诶!不去,不去还不行吗?”
眼看对方要走,赵康连忙跟上,而后对着孙青岩说道。
“你也回去吧,这段时间你也好好温习一下,七天之后我在出来!”
……
兵部衙门,职方司。
一灯如豆,王主事伏在案前,笔走龙蛇。
窗外的更鼓已经敲过三响,他却毫无睡意,胸中一团火在烧。
白天在观澜居听到的那番话,真的让他印象深刻。
连坐,功赏,一票否决。
多简单的三个词,组合起来却带着一股血淋淋的狠厉。
但他反复推敲,越想越觉得,这才是唯一的解药。
北境军粮的窟窿,烂了多少年了?
户部推兵部,兵部怨地方,地方骂流寇。
奏章写得天花乱坠,仁义道德讲了一箩筐。
可边关的将士,依旧饿着肚子在拼命。
他自己,不也曾是这推诿扯皮大戏中的一员吗?
王主事笔下一顿,墨汁在宣纸上晕开一小团。
他不是没想过办法,可那些温吞的改良。
扔进这个巨大的泥潭里,连个水花都溅不起来。
孙青岩那小子,是个疯子。
可现在,就需要一个疯子,来下这剂猛药。
他将整理好的条陈又读了一遍,字字诛心。
每一个字,都可能成为政敌攻讦他的利刃。
说他心性凉薄,酷吏行径。
可他眼前浮现的,却是自己那位戍守北境的老友来信。
“罢了!”
王主事将笔一扔,吹干墨迹,小心翼翼地将条陈折好,放入袖中,贴身藏着。
明日,他就要揣着这颗雷,去见兵部侍郎张大人。
……
第二天清晨,兵部侍郎张岳正在后堂用早膳。
他年近五旬,宦海沉浮多年,尤其是现在上面那位倒了,现在位置空出来还没有定下。
其他人也都纷纷开始动用自己的人脉。
但是他却没有办法,毕竟清官就是如此。
王主事躬身立在一旁,神色恭敬,但攥在袖中的手,却微微渗出汗来。
张岳慢条斯理地喝完最后一口粥,才抬眼看他。
“说吧,什么事,让你一大早就来堵我的门。”
王主事心一横,从袖中掏出那份条陈,双手呈上。
“大人,下官偶得一策,或可解我大周北境粮运之困,只是此法过于激烈,还请大人定夺。”
“哦?”
张岳眉毛一挑,接了过来。
他展开宣纸,目光一扫而过。
起初,他的表情还很平静。
可越往下看,他的呼吸越发沉重。
当看到一票否决,三年不得升迁那一行时,他猛地将条陈拍在桌上!
“混账!”
啪的一声,茶杯都跳了一下。
“这是谁给你出的馊主意?这是要把朝廷上下,从户部到地方官,全得罪个遍!这是要把人往死路上逼!”
张岳的胸膛剧烈起伏,死死盯着王主事。
“连坐!否决!王敬之,你读了半辈子圣贤书,都读到狗肚子里去了?这哪里是为政之道,这分明是虎狼之术!”
王主事扑通一声跪倒在地,额头触地。
“大人息怒!下官知道此法不合经义,有违仁恕之道。”
“可北境的情况,大人比下官更清楚!再这么温水煮青蛙下去,不等北蛮打过来,咱们自己的兵,就要先饿死了!”
“与其空谈仁义,让将士寒心,不如行雷霆手段,保边关安定!若因此得罪同僚,下官一力承担!”
张岳看着跪在地上,眼中的怒火渐渐褪去。
他当然知道王敬之说的是实情。
但这个方案,它不跟你谈道德,只跟你谈利益。
让押运军粮的每一方,都变成盯着另外两方的饿狼。
谁敢炸刺,谁就是自寻死路。
张岳沉默了。
他将那份折子重新拿起,这一次,他看得更慢,更仔细。
许久,他才幽幽开口。
“这法子,不是你想出来的。”
王敬之这个人的斤两,他很清楚。
忠诚,踏实,但缺了这种破釜沉舟的狠劲。
王主事身子一僵,迟疑了片刻,还是将遇到的事情说了一遍。
在听到是赵康和一个陌生的青年,还有忠嗣堂的大管家孙青岩后。
他站起身,在堂内来回踱步。
直接上奏?不行。
他张岳会立刻成为众矢之的,被言官的唾沫淹死。
“下个月初三,枢密院有小会,陛下也会听政。”
“到时候,我会找个机会,把这个主意,当个奇闻讲一讲,探探风声。”
“你就当从没给过我这个东西。”
王主事猛地抬头,眼中全是感激。
侍郎大人这是把风险揽到了自己身上。
“大人!”
“滚吧。”
张岳挥了挥手,重新坐下,端起已经凉了的茶,一饮而尽。
那茶水,又苦又涩,正如他此刻的心情。
其实他也在赌,要是这个事情能成!那么有可能兵部尚书的位置,就是他张岳的!
因为他已经猜到了赵康身边另一位年轻人的身份了。
现在赵康可是在东宫,想要出宫,要是没有那位陪着,绝对是出不来的。
……
与兵部的暗流涌动不同,京城的士林,已经炸开了锅。
观澜居的谈资,以惊人的速度发酵。
孙青岩,这个在之前诗会上小有名气的年轻举子。
一夜之间,声名狼藉。
“听说了吗?那个孙青岩,在观澜居大放厥词,言必称酷法,视人命如草芥!”
“此等法家余孽,心术不正,若是让他科举得中,入朝为官,岂不是百姓的灾难?”
流言越传越离谱。
一开始还只是讨论他的策略。
后来就变成了对他个人品行的攻击。
说他心性凉薄,说他急功近利,说他为了扬名不择手段。
太学的学子们最为激动。
他们视自己为天下清流的代表,自诩为道德的楷模。
几个颇有声望的太学生义愤填膺。
联名写了一份檄文,张贴在国子监门口。
檄文洋洋洒洒,引经据典,将孙青岩批驳得体无完肤,最后更是扬言。
要在春闱之前,联名上书礼部,请求剥夺孙青岩的考试资格。
以清士林之源,正朝堂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