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朱由检,请大明赴死 第4章 本宫说了,后天就是后天

是夜,不止魏忠贤夜不能眠,制敕房也是灯火通明。

直房中气氛凝重,四位内阁大学士垂手默立,连呼吸都刻意放轻了些。

“九月初七?断然不可,太晚了!”

一道女声划破沉寂,声音里有些沙哑,却字字清晰,听起来不容置疑。

开口的,正是皇后张嫣。

她仍穿着素服,眼眶红肿得厉害。

但当她的目光扫过阶下这几位大明阁臣时,仍足以让他们心头发紧。

首辅黄立极,小心翼翼地回话:“回禀娘娘,钦天监卜了两个吉日,一是明日,八月二十四,另一个,便是九月初七。”

“只是明日……实在太过仓促。拟定年号,草诏天下,演练大典,样样事均是琐碎繁杂。更何况那三辞三让的劝进之礼,哪有一日就仓猝而就之理,实在不合礼法。”

他言辞恳切,句句在说“理”,却句句不说“难”。

张嫣的目光从他脸上移开,落在殿中那跳动的烛火上,眼神有片刻的失焦。

“善视中宫,魏忠贤可任也。”

想起天启临终前这句托孤,她心中不禁一暖,但那后半句话又让她怒火中烧。

魏忠贤!魏忠贤!你这没心肝的心里只有那魏忠贤和客氏吗?!

看着眼前这一群虫豸老贼,裱糊国事,毫无担当,在魏忠贤面前战战兢兢,如今却居然敢在她面前妄谈什么礼法!

她深吸一口气,再开口时,声音平静,却一片冰冷。

“元辅,大行皇帝猝然弃国,深宫之中内外相疑。当此时更应该早定国是,以安人心,”

“国不可一日无君。多拖一日,便多一日的变数。本宫并非欲以妇人之身干政,实在大行皇帝以遗诏托我,容不得大明江山社稷出半点差错。”

听得此言,黄立极、施凤来、张瑞图、李国普四人交换了一个眼神,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浓浓的为难与一丝不易察觉的……不耐。

张嫣十五岁入宫,到如今历时七年,与魏忠贤斗,与客氏斗,还要与那没心肝的朱由校斗。

哪里会看不清这藏在脸上的颜色。

张嫣心中切齿,陡然将袖中的拳头死死攥住,捏得发白。

她终于对这帮尸位素餐的阁臣失去心中最后一丝耐心。

“尔等以为本宫不知吗!”

“是何人入宫前还在府内祷卜吉凶?”

“又是何人奔临朝门又被斥返,几经哀求才得已入内?”

“难道满京城的传言你们还听不见吗?”

张嫣咬牙切齿,一字一顿说道,“信王入宫,生死未卜!这等传言本宫都听见了?尔等却要故作不知?”

“当此危若累卵之时,怎可还用什么礼制来推搪国家大事!”

“本宫说二十四日登基,就是二十四日登基,先帝遗诏在此,半点不容商量。”

说罢她猛地一拂袖,不再看他们,决然转身。

……

转瞬凤驾仪仗远去,留下满殿阁臣,面面相觑。

死一般的寂静中,最年轻的阁臣李国普,一张脸涨得通红,他忍不住想说“国朝礼制岂可如此儿戏。”

但话到嘴边,迎上三位前辈那沉凝如水的目光,终究还是化作一声不甘的闷哼,咽了回去。

许久,还是首辅黄立极打破了沉默,他揉了揉眉心,声音里满是疲惫:

“事已至此,还能如何?登基仪式,自有旧例可循,删繁就简便是。登基诏书,取旧时那份改拟也可将用,年号更是小事。”

“但……”

说到这里黄立极突然停顿,长叹一声,不再言语。

施凤来慢悠悠地抚着胡须,张瑞图眼观鼻鼻观心,李国普则是焦躁地踱了一步。

气氛,再度尴尬得凝固。

李国普终是忍不住,几乎是脱口而出:“那劝进之礼呢?三辞三让,乃是新君谦德之表,更是我等臣子拥戴之诚,如何能在一日之内完成?”

施凤来叹了口气,恰到好处地接话:“是啊,礼不可废,时不我待,难,难啊。”

一时间,殿内唉声叹气,仿佛陷入了绝境。

房中桌案之旁一名低品官员青袍玉立,长身如松。

正是天启五年探花,翰林院编修吴孔嘉。

吴孔嘉垂着眼,心中却是一片雪亮。

庙堂之上,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利害前瞻顾,风骨后权衡。

这就是如今所谓的“持禄养交”之辈,实在可笑之极。

这些阁老,谁都爱惜自己的羽毛,不愿担上一个“轻**礼法”的骂名,却希望事情能解决。

谁解决呢?在场除了他,还有别人吗?

呵,也就他吴孔嘉适合做这个尿壶了。

他出列躬身,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

“三封劝进笺,下官已然拟好腹稿。”

“下官以为,明日可连上三笺,以示我等拥戴之切,信王殿下亦可一日三辞,以显圣德。如此权宜,似于典制未失?”

话音刚落,黄立极眼中一亮,抚掌赞道:“妙!元会此计甚妙!既全了礼数,又合了时宜,真乃今日之首功!”

他环顾其余阁老,朗声笑道,“天下大事,还要依仗此等年轻人啊。”

“黄首辅谬赞,下官不敢当。”吴孔嘉深深一揖,将头埋得很低。

其余阁臣如释重负,纷纷附和,只有李国普,脸上青一阵白一阵,最终化为一声暗暗的叹息,眼神复杂地看了一眼吴孔嘉。

最棘手的问题解决了,众人精神一振,开始解决其他议题。

先找出7年前天启登基时的诏书开始对照着商量。

“今岁三王之国,耗银百万,靡费巨甚。宗禄限额,还需再度申明,否则国事难以为继。”

“山东白莲教,二年以来,愈发糜烂,今岁四月竟闻有大同白莲教头潜入京师,不可不防,也当写入。”

一路删删减减,终于,到了最后的结词部分,众人又一次卡住了。

天启皇帝的诏书上,核心思想是“继述觐扬”,也就是继承传统,发扬光大。

这当然无可厚非——天启他爹上任一个月就死了,不继承也没什么好推翻的。

可是信王殿下从潜邸之时,就以清正端直闻名,他能接受这种诏书吗?

众人面面相觑,不由再度陷入沉默。

吴孔嘉心中冷笑,面上却微笑开口:“如今之事,在新在革,不如加一句‘景命维新,嘉与更始’,诸位以为如何?”

此话一出,房中气氛顿时松懈,诸位阁臣又是一阵夸赞,便草草略过此事。

最后就只剩年号一事了。

众人依惯例,凑了四个吉祥字眼,以供信王明日点选。

诸事议定,阁臣们如释重负,叮嘱吴孔嘉将诏书、劝进笺等认真誊抄,确保无误后,便纷纷离去。

偌大的制赦房,顿时只剩下吴孔嘉一人。

他头也不抬,一字一顿,默然抄写。

房外偶尔传来的打更声,在这空旷的直房中显得格外清晰。

待到所有文书誊抄完毕,他走出大殿之时。

夜色已深,唯有东方天上,一弯弦月,漫不经心地洒落光芒。

他抬起头,忍不住向着月亮微微伸手。

片刻后,又自嘲一笑,拢了拢官袍,没入沉沉的夜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