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殴打高阳?我反手制盐惊呆李世民 第67章 如履薄冰

();

第六十七章 如履薄冰

诏曰:

“朕以菲薄,嗣承大统,常怀惴惴,如履薄冰。

幸有蓝田郡公秦源,上佐先帝,安邦定国;下启朕躬,传道授业。

其功盖社稷,其德济万民。

今朕缵承大宝,岂敢忘师恩?”

“着,加封蓝田郡公秦源为‘太傅’,位列三公,见君不拜,入朝不趋,赞拜不名。

凡军国大事,太傅皆可与闻!”

“尊,秦源,为帝师!”

帝师!

太傅!

这几乎是文臣所能达到的极致。

一个以“工科”起家,被无数旧派文官视为“奇技Y巧”的郡公,竟然在新皇登基的第一天,就被抬到了如此崇高的地位!

李治,这是在用最直接、也最决绝的方式,向全天下宣告。

秦源,是他的老师。

是他的倚仗。

是任何人都不能触碰的逆鳞!

这道诏书,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抽在了那些还在观望、心怀异志的宗室和旧臣脸上。

他们那点蠢蠢欲动的心思,瞬间,被浇了一盆冰水,从头凉到脚。

国丧期间,李治按礼制,为先帝守灵。

在感业寺,这个曾经囚禁着无数先帝嫔妃的地方,一个身影,重新进入了李治的视野。

武媚娘。

这位曾经的武才人,并未在青灯古佛中了此残生。

她那双明亮的眼睛里,燃烧着不甘于平凡的火焰。

在一次李治前来进香的间隙,她恰好与陪同而来的秦源,有了一次短暂的相遇。

她跪在地上,向新皇和这位权倾朝野的帝师行礼。

秦源的目光,只是淡淡地,从她身上扫过。

他却敏锐地捕捉到了,那低垂的眼帘之下,隐藏着的,一丝丝的审视,一丝丝的好奇,以及,一丝丝的……野心。

这个女人,不简单。

秦源心中,瞬间有了判断。

而武媚娘,也在用余光,偷偷打量着这位传说中的秦太傅。

他看起来很年轻,神色平静,身上没有那些国公大臣的威严和傲慢。

但他只是站在那里,就仿佛是整个世界的中心。

连新皇李治,在他面前,都带着一丝学生般的恭敬。

这个男人,到底拥有着怎样的力量?

两个同样不属于这个时代“正常轨迹”的人,他们的第一次对视,短暂,却又充满了宿命般的张力。

秦源,提前看到了未来的风暴。

而武媚娘,则看到了通往权力巅峰的,另一条可能的路径。

国丧期满,李治正式临朝。

在永徽元年的第一次大朝会上。

年轻的皇帝,坐在龙椅之上,看着阶下百官,声音清朗,却充满了不容置疑的坚定。

“朕,将全面继承太宗皇帝之遗志,将‘贞观之治’,延续下去!”

他顿了顿,话锋一转。

“然,守成非朕之愿。

朕,欲开创一个,比贞观,更强盛,更富庶的时代!”

他将这个时代,命名为—“永徽”。

“贞观之治,其基在人,在房、杜诸公之贤。

而永徽之治,其基在道,在格物致知之道!”

李治的目光,投向了站在百官之首,唯一一个可以站着听政的秦源。

“朕,今日当着满朝文武的面,正式宣布!”

“朕将委托太傅秦源,为我大唐,制定一份详细的,《大唐未来五年发展纲要》!”

“此纲要,将涵盖农业、工业、商业、教育、军事,所有领域!”

“自今日起,格物之学,将作为我大唐最高之发展方略!凡政令之颁行,预算之制定,皆需以此纲要为准绳!”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倚重了。

这是将整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方向,都交到了秦源一个人的手中!

秦源,从一个项目的负责人,到一个行业的领导者,再到如今,他已然成为了这个庞大帝国,未来的“总设计师”。

长孙无忌站在一旁,看着意气风发的新皇,和神色平静的秦源,心中五味杂陈。

他与秦源联手,以雷霆手段,稳固了局势,保住了外甥的皇位。

这一点,他心中是有数的。

可他没想到,新皇对秦源的信任和依赖,竟然已经到了这个地步。

甚至,超过了他这个亲舅舅,这个顾命大臣之首。

他看着秦源,眼神变得复杂起来。

他知道,为了大唐的稳定,他们暂时是盟友。

但未来,当秦源的“格物之道”,与他们这些关陇门阀的根本利益,发生更剧烈的冲突时,他们之间,必有一战。

秦源自然也感受到了来自长孙无忌的目光。

他心中了然。

皇位是顺利交接了。

但朝堂之上,新的牌局,才刚刚开始。

永徽元年的大朝会,如同一声惊雷,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开启。

秦源,这位新晋的帝师、太傅,成了整个大唐最炙手可热,也最引人瞩目的存在。

他没有丝毫的懈怠,在得到李治的全力支持后,立刻将那份酝酿已久的《大唐未来五年发展纲要》,正式呈递到了朝堂之上。

这份纲要,内容之详尽,眼光之长远,让所有第一次看到的官员,都倒吸了一口凉气。

而其中最先推行的两项,便如两把锋利无比的手术刀,直直地插向了帝国最核心,也最根深蒂固的两个“肿瘤”。

土地,与官制。

秦源提出的第一项改革,名为“土地清丈”与“农业税改”。

自古以来,王朝的税收,便是一笔糊涂账。

土地的亩数,往往只记录在官府的黄册上。

而那些世家豪强,最擅长的,便是隐匿土地。

他们通过各种手段,将成百上千顷的良田,记在早已死去的族人名下,或者干脆就不上报,以此来逃避国家的赋税。

国家的税收不上来,负担,自然就全部压在了那些只有几亩薄田的自耕农身上。

长此以往,国库空虚,民不聊生,乃是王朝末世之兆。

秦源的办法,简单粗暴。

他调集了格物总院营造系和算学系的所有学员,组成了数支“皇家测绘队”。

这些学员,都学过最基础的三角測量法和几何学。

他们手持着秦源设计的、简易却精准的测角仪和皮尺,以县为单位,对全国的土地,进行了一次地毯式的、无死角的重新丈量。

无论这块地是谁家的,无论它之前记在谁的名下,只要它存在,就会被重新登记,绘制成图,记录在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