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殴打高阳?我反手制盐惊呆李世民 第65章 格物之学

();

第六十五章 格物之学

整个关中的救灾工作,就像一台精密的机器,在他的指挥下,井井有条,高效运转。

这份每日更新的、完全透明的“灾情简报”,也让那些随行监督的御史们,叹为观止。

在这样的制度下,任何地方官吏,想要贪污、冒领、克扣赈灾物资,都变得绝无可能。

太子李治,作为名义上的副总管,全程参与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抗灾斗争。

他亲眼见证了,秦源是如何用一个个看似荒诞,却蕴**深刻智慧的办法,将一场足以动摇国本的天灾,化解于无形。

他亲眼见证了,干裂的大地如何涌出清泉,绝望的灾民如何露出笑脸。

他的治国理念,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刻的洗礼。

他终于明白,秦源口中的“格物之学”,不仅仅是造些新奇玩意儿,打几场胜仗。

它,是真的可以,安邦定国,造福万民的,不世之学!

当最后一片蝗虫云,在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中消散。

当关中平原上,重新响起农人耕作的号子声。

秦源在关中的声望,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顶峰。

百姓们不再称呼他为“侯爷”或“郡公”。

他们用最质朴、也最崇高的称呼,来表达他们的敬意。

“秦公!”

“秦圣!”

民心所向,即为天命。

秦源用一场完美的抗灾胜利,向病榻上的李世民,向未来的储君李治,也向全天下人证明。

他,不仅能开疆拓土,打下这赫赫江山。

他,更能安邦定国,守护这万千黎民。

他,是足以托付整个帝国的,全能之臣。

关中大旱与蝗灾,在秦源匪夷所思的手段下,被硬生生地摁了下去。

这场胜利,没有刀光剑影,没有开疆拓土,却比任何一场军事大捷,都更能彰显秦源的价值。

他不仅能强国,更能安民。

贞观二十三年,春。

长安城里,杨柳依依,一片生机。

可太极宫的甘露殿内,却已是暮气沉沉,仿佛提前进入了寒冬。

李世民的生命,走到了最后的时光。

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已经无法再上朝,甚至连下床,都变得无比艰难。

但他依旧是这个帝国的掌舵人。

他的头脑,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依旧保持着惊人的清醒。

他知道,他必须为自己那个仁厚的儿子,为秦源这个他最看重的臣子,也为整个大唐的未来,铺平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段路。

在秦源和房玄龄等几位顾命大臣的协助下,太子李治,主导了对《贞观律》的最后一次增补。

这次增补,条目不多,却条条石破天惊。

其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秦源力主增设的《格物令》。

这道法.令,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第一次,对一些闻所未闻的东西,进行了定义和保护。

比如,“新物独创之权”。

法.令规定,凡格物总院认证之新发明、新创造,其创造者,享有对此物独占的生产和销售之权,为期十年。

十年之内,任何人仿制、盗卖,皆属违法,将处以重罚。

这,便是后世“专利权”的雏形。

再比如,技术标准。

法.令规定,凡“蓝田标准”认证之商品,其度量、衡重、尺寸,皆为大唐官方标准。

任何行销于市的商品,若与标准不符,必须明确标注,否则便以欺诈论处。

法.令还详细规定了工匠的权益。

明确了格物总院“院士”的官方品级和待遇,并规定,凡工厂之主,必须与工人签订契约,明确工时、薪酬,不得随意克扣、打骂。

这薄薄的几页《格物令》,其分量,却重如泰山。

它意味着,秦源所开创的“格物之学”,他所建立的工业体系,已经不再仅仅是靠他个人的威望和皇帝的恩宠来维系。

它,被正式地,刻入了帝国的法律基石之中。

万世,不移。

这,远比任何官爵封赏,都更加重要。

然而,就在新法推行,大唐权力核心平稳过渡之际,一股最后的暗流,正在疯狂地涌动。

吴王李恪,在被“发配”去南方种甘蔗之后,并未死心。

他以身体不适为由,滞留在封地,暗中,却从未停止过活动。

他很清楚,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了。

父皇一旦驾崩,太子李治在秦源和长孙无忌的辅佐下,将再也无人可以撼动。

他必须,赌一把!

他通过自己多年经营的人脉,秘密联络了京中几位手握兵权的宗室郡王,以及一些在东征中,因秦源风头太盛而心生怨怼的军中将领。

一个阴谋,正在悄然成型。

他们计划,在皇帝驾崩,国丧期间,人心最乱的时候,以“清君侧,诛秦源,扶正统”的名义,发动兵变。

一举控制长安,除去太子和秦源。

这一切,都进行得极为隐秘。

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早已在秦源的掌控之中。

秦源的情报网络,早已不是吴下阿蒙。

长安商会的商贾,遍布天下,任何物资的异常调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睛。

格物总院的学员,如今也已分配到各州各县,甚至军中,他们对秦源的崇拜,如同神明,任何风吹草动,都会通过秘密渠道,第一时间传回长安。

当李恪的信使,与京中一名禁军将领接触的第二天。

这份密谈的详细内容,就已经摆在了秦源的书桌上。

秦源看着这份情报,眼神里,闪过一丝冷冽的杀意。

他知道,这一次,不能再用什么阳谋去化解了。

对付即将掀桌子的疯子,唯一的办法,就是在他们掀桌子之前,把他们的手,给彻底斩断。

为此,他需要一个分量足够的盟友。

他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

他亲自备上礼物,前往赵国公府,拜访了当朝国舅,也是一直以来,与他分属不同阵营,隐隐有竞争之意的—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作为关陇集团的领袖,文官集团的泰山北斗,对秦源这个靠“技术”飞速崛起的“新贵”,心中是颇有几分复杂和提防的。

但,他更是一个清醒的**家。

他比谁都清楚,吴王李恪一旦作乱,无论成败,都将是大唐的一场浩劫。

而维护太子李治的顺利继位,保证政局的稳定,是他们两人,乃至他们背后所代表的势力的共同核心利益。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