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十五章 战地医院
看着那些康复中的士兵,躺在干净整洁的病房里,有专人照料饮食。
他们忽然觉得,这已经不是他们所熟悉的那个,充满了血腥和恶臭的伤兵营。
这里,更像是一座……医学的圣殿。
而更让他们感到不可思议的,还在后面。
在秦源的力排众议之下,李世民最终同意,对那些被俘的高句丽伤兵,也进行同等的医疗救治。
当第一批高句丽伤兵,被小心翼翼的抬进这座挂着红十字旗帜的医院时,他们是绝望的,麻木的。
他们以为,自己即将迎来的,是折磨和死亡。
然而,迎接他们的,却是干净的伤药,温暖的食物,和唐.军医生那双虽然隔着手套,却依旧能感受到温度的手。
一名高句丽的百夫长,他的手臂在战斗中被雪纹钢刀砍中,伤口深可见骨。
他本以为自己死定了。
但现在,药王孙思邈,这位在大唐被奉若神明的老神仙,正亲自为他清洗着伤口,用精湛的手法,为他缝合着断裂的肌肉。
老人家的动作很轻,很专注。
那名百夫长,看着老人慈祥的眉眼,看着周围那些忙碌的唐.军医护,他再也忍不住了。
这个在战场上流血不流泪的汉子,像个孩子一样嚎啕大哭起来。
他的哭声,感染了整个病房。
所有被救治的高句丽伤兵,都流下了眼泪。
他们被这种,超越了国仇家恨的人道主义精神,彻底的击穿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
他们知道,他们面对的是一支无法战胜的军队。
因为这支军队,不仅有最锋利的武器,更有最仁慈的心。
征服人心,有时候远比攻城掠地,更加重要。
捷报,如同长了翅膀,飞回了长安。
整个大唐,都陷入了狂欢的海洋。
秦源,也收到了来自长安的家书。
信是程处默派心腹快马加鞭送来的,里面有厚厚的一沓。
第一封,是青萝写的。
小丫头的字,依旧娟秀,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掩饰不住的担忧和牵挂。
她问侯爷在前线,吃的好不好,睡的暖不暖,有没有受伤。
她说她每天都会去长安的寺庙里,为侯爷祈福。
她说她亲手做了侯爷最爱吃的桂花糕,可惜,送不到那么远的地方。
秦源看着那些质朴的文字,眼前仿佛浮现出小丫头那双,总是亮晶晶的眸子。
在铁血肃杀的战场上,这一封充满烟火气的家书,是他心中最温暖的慰藉。
第二封信,则来自晋阳公主。
这位聪慧的公主,在信中,除了对大军的胜利表示祝贺之外,更多篇幅,都在讲述她在长安所做的事情。
她告诉秦源,她已经按照他临行前留下的图纸,在长安城里,组织了数千名官宦家眷和民间妇人。
她们日夜赶工,已经制作了数万个,用以防疫的棉纱口罩,和堆积如山的,用以包扎伤口的干净绷带。
第一批物资,已经装车,正星夜兼程的运往前线。
公主在信的最后写道:“君在前线,守土开疆。妾在后方,安民济伤。虽隔万里,心意相通。愿君珍重,凯旋早归。”
秦源捏着那封信,心中涌起一股暖流。
这是一种,无需言语的默契。
是一种,超越了儿女私情的,更高层次的灵魂共鸣。
他知道,晋夕公主是真正懂他的人。
战争,摧毁了辽东城,也让城中数万百姓,流离失所。
面对堆积如山的民政难题,秦源没有采取简单的开仓放粮。
他深知,单纯的施舍,只会养出懒人和乱民。
他推出了,后世被证明了无数次的,最有效的救灾方案—以工代赈。
他以定远侯府和唐.军后勤部的名义,张贴出布告。
雇佣城中所有有劳动力的百姓,参与到城市的重建工作中来。
清理街道,搬运尸体,修复被战火损毁的房屋。
而报酬,不是冰冷的铜钱,而是最实际的,粮食,布匹,和食盐。
这个举措,瞬间就点燃了整个辽东城百姓的希望。
他们蜂拥而至,积极的参与到重建家园的工作中去。
因为他们知道,这不是嗟来之食。
这是他们用自己的汗水和劳动,换来的有尊严的食物。
城市的秩序,在短短几天之内就奇迹般的恢复了。
街道变得干净,倒塌的房屋被重新修起,城中再次出现了炊烟。
辽东城的百姓,开始自发的称颂这支占领了他们家园的军队,为“仁义之师”。
甚至有许多老人,会自发的每天都到那座挂着红十字旗帜的医院门口,对着旗帜,虔诚的跪拜。
他们说,那不是唐.军的医院。
那是活菩萨,所在的地方。
李世民站在城楼上,看着城中这片,热火朝天,却又井然有序的景象,心中感慨万千。
他对身边的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说。
“秦卿,为朕得一城,更为朕,得了这一城之心啊。”
“此等功绩,万金不换!”
药王孙思邈,在亲眼见证了秦源的种种举措,和他所建立的这套,前所未有的医疗管理体系后,对这个年轻人是彻底的心服口服。
他主动找到了秦源,郑重其事的提出。
他愿意将自己毕生的医术,毫无保留的传授给格物学堂的学员。
并且,他还要亲自为秦源所著的那本《战地伤口处理手册》,作序。
这意味着,秦源的这套理论,得到了这个时代最顶级的医学权威的,全面背书。
而被治愈后,遣返回乡的高句丽士兵们则成了唐.军最好的宣传员。
他们将自己在“红十字”医院的所见所闻,将唐.军的“仁义”,将“药王”的神奇医术,传遍了整个辽东大地。
这从内部极大的瓦解着高句丽残余部队的抵抗决心。
秦源的名声,也随着这些故事的流传,开始悄然的发生着改变。
从最初的“能臣”,到后来的“军神”。
现在,在无数人的心中,他正在向着一个更加崇高,更加光辉的方向升华。
那是圣贤。
辽东之役的胜利,让整个大唐.军队,都弥漫着一种乐观甚至是骄傲的情绪。
在他们看来,高句丽剩下的城池,不过是探囊取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