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九章 算学启蒙
李治看的很仔细,他不像其他那些勋贵子弟,来了就只盯着那些雪亮的兵器和坚固的铠甲看。
他会在一座新式的炼钢炉前停下,询问秦源。
“秦侯,此炉一日,可炼钢几许?需耗煤炭凡几?”
他会走进格物学堂的食堂,拿起一个学员用的饭碗,询问旁边的管事。
“学子们一餐几菜几汤?肉食可够?”
他甚至会拿起一本刚刚印刷出来的《算学启蒙》,仔细的询问它的印刷成本,和纸张的来源。
秦源都一一作答,没有丝毫的隐瞒。
这位太子,比他表现出来的,要聪明的多,也看得远的多。
视察的最后,两人并肩站在格物院最高的一座塔楼上,俯瞰着下方军器监熊熊的炉火,和学堂里朗朗的读书声。
李治沉默了许久,忽然开口问道。
“秦侯。”
“臣在。”
“孤今日看了一天,心中有个疑惑。”
李治的语气很平和,像是在请教,而不是在考问。
“以利器强国,可保大唐一时之安。
以教化育人,方能使江山万世永固。”
“此二者,看似并行不悖,实则处处相争。
争钱粮,争人力,争朝堂之侧重。”
“依秦侯之见,二者,该当如何兼得?”
这个问题,很深,也很致命。
这几乎是在问秦源,未来大唐的国策,应该偏向“武功”,还是偏向“文治”。
这是一个足以让任何臣子都惊出一身冷汗的问题。
秦源却笑了。
他知道,这是李治对他的最后一次考验。
也是一次真正将他引为“道友”的平等交流。
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道。
“殿下,敢问,何为国之根本?”
李治一愣,显然没想到秦源会反问。
他思索片刻,答道。
“民为国本,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是儒家的经典答案,标准,却也略显空泛。
“殿下圣明。”
秦源先是恭维了一句,然后才缓缓说道。
“在臣看来,国,如人也。”
“利器,乃国之骨骼。
骨不强,则身不立,任人欺凌。
故军器监之炉火,不可一日熄。”
“教化,乃国之魂魄。
魂不定,则行不正,易入歧途。
故学堂之书声,不可一日绝。”
“骨健身强,魂定则国安。”
“殿下所言之争,不过是身与魂之争。
然则,无身,魂将焉附?无魂,身亦行尸走肉。”
“故臣以为,二者非但不是相争,反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军器监所出之利,可充国库,以养学堂之士。
学堂所育之才,可入军器监,以造更精之器。”
“如此,方是良性循环,方是强国安邦之大道。”
秦源的声音,在塔楼的风中回荡。
李治听完,闭上眼睛,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再睁开眼时,他看向秦源的目光里,再也没有了审视和考验,只剩下全然的信服和欣赏。
他对着秦源,郑重其事的深深一揖。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秦侯之才,孤,拜服。”
这一拜,拜的不是君臣之礼,而是大道之交。
秦源坦然受之。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无论未来朝堂如何风云变幻,他在这位未来的帝国继承人心中,已经有了一个不可动摇的位置。
....
大战在即,长安城里,一片肃杀。
贞观十八年春,大唐天子李世民,誓师于洛阳,亲率六军,号称百万,剑指辽东。
旌旗如林,刀枪如雪,绵延数十里的出征队伍,宛如一条黑色的巨.龙,浩浩荡荡的向着那片白山黑水之地碾压而去。
在这条巨.龙的身躯里,秦源,这位新晋的开国县侯,并没有像其他重臣一样随侍在皇帝的中军宝帐之内。
他的位置,在后军。
随军参赞,专领军器后勤事。
这是一个听起来并不那么显赫的职位,但只有真正懂得兵事的人,才明白这八个字背后所蕴含的恐怖分量。
大军开拔的第一天,兵部尚书侯君集就发现了不对劲的地方。
传统的民夫运输队,不见了。
取而代之的,是一支支番号整齐,建制分明的“战车营”。
这些战车营以百人为一单元,每个单元都配备了二十辆形制完全相同的四轮马车。
那马车的车轮转动起来,几乎听不到什么声音,远比寻常马车要轻快得多。
有经验的老兵一眼就能看出,那车轴,绝对是用了什么了不得的新东西。
每一辆马车的车厢侧面,都挂着一个一模一样的木制工具箱。
更让侯君集感到惊奇的,是每个战车营里,都配着两名穿着特殊**的年轻人。
他们不负责赶车,也不负责搬运,只是来回巡视,一旦有车辆出现问题,他们就会立刻打开工具箱,用里面各种奇形怪状却又无比趁手的工具,迅速进行维修。
这些人,胸口的臂章上,绣着三个小字—格物院。
“侯爷,三号车左后轮的滚珠护圈有裂纹,需要立即更换!”
一名年轻的学员大声喊道。
“准!”
战车营的负责人是一名百战老兵,他一声令下,那辆马车立刻被引导至路边。
只见那名学员拿出一个扳手样的工具,三下五除二就卸下了车轮,从备用零件箱里取出一个崭新的护圈换上,前后不过一盏茶的功夫,故障马车便已重新归队。
整个过程行云流水,没有丝毫的慌乱。
周围其他部队的士兵们,看着这一幕,都惊得张大了嘴巴。
他们以前行军,最怕的就是车辆出问题,一旦车轴断裂或者车轮损坏,那基本就意味着这辆车和车上的物资都得抛弃,现在这算什么?
侯君集看着这一切,沉默不语,但眼神里的震撼,却怎么也掩饰不住。
他知道,秦源,正在用一种他无法.理解的方式,颠覆着大唐.军队延续了数百年的后勤传统。
夜幕降临,大军安营扎寨。
中军大帐之内,李世民正在与一众将领商议明日的行军路线。
将领们对着墙上挂着的那张粗糙的牛皮地图,争论不休。
就在这时,秦源走了进来。
他身后跟着几名亲卫,抬着一个巨大的,用木框装着的沙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