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八章 大战在即
大战的阴云,一日比一日浓重。
定远侯府却似乎是个例外,秦源最近没怎么在军器监那边耗着,反而把大半的心思,都放在了将作监旁边那座刚刚落成的院子里。
院子门口挂着块崭新的牌匾,上面是皇帝李世民亲笔题写的三个大字—格物学堂。
今天,是学堂开学的日子。
典礼搞得很简单,没有锣鼓喧天,也没有百官云集。
但是,分量却一点也不轻。
太子李治,代表皇帝亲临。
这本身,就是一种态度,一种向整个大唐宣告的态度。
学堂的院子里,站着第一批被招收进来的学员,约莫百十号人。
放眼望去,没有一个穿着绫罗绸缎的王公贵族子弟。
站在最前排的,是几个从军中伤退下来的老兵,他们或许缺了胳膊少了腿,但那双长满老茧的手,却比谁都要灵巧稳定。
站在他们身后的,是一群半大的小子,最大的不过十五六岁,最小的才刚过十岁。
他们衣衫朴素,甚至有的还打着补丁,脸上带着些许的紧张和茫然,但眼睛里,却都透着一股子机灵劲儿。
这些人,都是秦源让程处默他们从长安城的各个角落里找来的,有的是祖传的木匠,有的是对算学有着天生敏.感的商贾之子。
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出身平民。
秦源站在最前面的一个简易高台上,他今天没穿那身开国县侯的朝服,只是一身寻常的青色长衫。
他看着底下那些鲜活而又质朴的面孔,清了清嗓子。
“今天,是格物学堂开学的第一天。”
“我不想讲什么大道理。”
秦源的声音不大,但却清晰的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
“我只说一件事。
在这里,你们的出身、你们的过去,都不重要。
唯一重要的,是你们的脑子,和你们的双手。”
“你们会学到很多以前闻所未闻的东西,会看到很多匪夷所思的现象。
不要怕,不要怀疑。
去想,去做,去验证。”
“记住一句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你们所学的一切,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们自己飞黄腾达,而是为了让我们大唐的犁,能耕更硬的地;
让我们大唐的船,能行更远的海;
让我们大唐的兵,能用更利的刃,守更稳的疆土。”
“我希望,十年、二十年后,从你们之中,能走出无数个能工巧匠,能走出无数个可以撑起大唐脊梁的栋梁之才。”
“开学吧。”
没有长篇大论,秦源的演说就这么结束了。
太子李治站在一旁,从头到尾,一言不发,只是静静的看着听着。
他看着那些平民子弟因为秦源的话而变得明亮的眼神,看着那些伤残老兵挺直的腰杆,这位仁厚的储君,若有所思。
典礼结束后没几天,一份意想不到的礼物,送到了定远侯府。
送礼的人,是晋阳公主府上的一名内侍。
秦源本以为又是些女儿家的东西,毕竟他前脚刚拒了皇帝的赐婚,后脚人家公主就派人来,这事儿怎么看都透着点尴尬。
可打开礼盒,里面没有香囊,没有玉佩。
只有一封信,和几本用上好的纸张,以一手娟秀的小楷亲手抄录的古籍。
信是晋阳公主李明达亲笔所写。
信里的内容,和儿女私情没有半点关系。
她只是说,听闻兄长李治视察了格物学堂,她对学堂里教授的“格物之学”也深感好奇。
她自知女儿身,不便抛头露面,但又希望能为学堂尽一份心力。
这几本关于农时、水利和古代算学的古籍,是她翻遍了宫中藏书后,觉得或许对学堂的学子们有用,便亲手抄录了一份,赠予秦源。
信的末尾,她写道:“闻秦侯之学,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小女虽愚,亦心向往之。愿侯爷不以人废言,则幸甚。”
秦源捏着那封信,久久没有说话。
这位素未谋面的公主,其心胸,其格局,其智慧,远超他的想象。
高阳和她比起来,简直就是云泥之别。
自己那天的拒婚,现在看来,当真是无比的明智。
他将那几本抄录工整的古籍小心收好,对旁边的青萝吩咐道。
“去库房里,挑一面最通透的琉璃镜,送到晋阳公主府上。
就说,是格物院的新出之物,请公主殿下品鉴。”
青萝脆生生的应下,心里却有些小小的窃喜。
侯爷,终于开始正视自己的婚事了么?
与此同时,格物院的活字印刷坊里,正是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在解决了铅、锡、锑三种金属的完美合金配比后,新造出来的铅活字,硬度更高,不易磨损,印刷出来的字迹也更加清晰。
印刷的效率,再次得到了巨大的提升。
巨大的印刷机在蒸汽机的带动下,发出富有节奏的轰鸣声。
雪白的纸张被送进去,再出来时,上面已经布满了密密麻麻的墨字。
秦源一声令下,三条印刷线同时开动。
第一条线,印的是他亲自编撰,并结合了晋阳公主送来的古籍内容后,加以改良的《算学启蒙》和《格物入门》。
这两本书,将成为格物学堂未来十年最核心的基础教材。
第二条线,印的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名叫《战地伤口处理手册》。
这本册子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配上大量的插图,详细讲解了如何用酒精消毒、如何正确包扎、如何处理不同类型的创伤。
它将被下发到即将出征的每一个士兵手中。
第三条线,印的则是一种全新的东西—空白的账本。
这种账本的纸张上,预先印好了一个个带着“定远印记”的表格,有科目、有摘要、有借方、有贷方,清晰明了。
这是秦源专门为“长安商会”的成员们准备的。
知识,思想,规则。
在印刷机的轰鸣声中,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向整个大唐扩散。
太子李治,又来军器监了。
这一次,没有仪仗,没有随从,只有他一个人,穿着便服,悄然到访。
秦源亲自陪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