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十九章 在商言商
一股看不见的风,在城里刮了起来。
“听说了吗?咱们大军在辽东,被高句丽人挡住了,打得不顺!”
“今年的收成,怕是都要送到前线去了,咱们要没粮吃了!”
谣言,就像是春天里的野草,疯了一样的长。
长安城的粮价,也跟着一天一个价。
从一斗米三十文,涨到了五十文,八十文,甚至是一百二十文。
恐慌,在蔓延。
这是阳谋。
崔氏的报复,来的比想象中更快,也更狠。
他们在军粮上栽了跟头,就立刻调转枪口,要在京城这大唐的心脏,搅起一场风暴。
他们就是要让所有人都知道,五姓七望,依旧是那个能轻易搅动天下风云的庞然大物。
果然,宫里的旨意,火烧火燎的就到了。
李世民在甘露殿召见他。
殿内的空气很压抑。
户部尚书戴胄也在,一张脸黑的像锅底。
李世民没说废话,他指着御案上的一份奏报,眼神锐利如刀。
“秦源,长安粮价,你怎么看?”
这个问题,代表着一种绝对的信任。
在皇帝心里,秦源已经成了解决这种疑难杂症的最后那根定海神针。
“回陛下,这不是缺粮,这是缺心安!“
秦源开口,声音不大,却让殿内的焦躁空气,为之一静。
“世家手里囤积的粮食,足够长安吃上一年。
他们现在要的,不是钱,是想让朝廷低头,是想告诉所有人,谁才是这粮食的主人!“
戴胄听的连连点头,他恨恨的一跺脚。
“秦少监所言极是!这帮混账东西,其心可诛!”
“那依你之见,该当如何?”
李世民的目光紧紧盯着秦源。
“开常平仓,平粜!“
秦源吐出六个字。
这六个字一出,戴胄的眼睛就亮了。
常平仓本就是国家用来调控粮价的,这法子不稀奇。
但秦源接下来的话,才是真正的杀招。
“不过,要加一条规矩!“
“凭户部黄册,也就是户籍。
每户,每日,限购五斗!“
“这个价格,就定在三十文。
不但不涨,还要比之前更低。
要让全长安的百姓都知道,朝廷的粮,管够,而且便宜!“
这一招,太狠了。
直接釜底抽薪。
你世家不是囤积居奇吗?好,我官府直接用低价粮冲击市场。
你不是想制造恐慌让所有人都去买你的高价粮吗?我限量供应,保证每家每户都有饭吃,但谁也别想多买去倒卖。
这么一来,那些世家花大价钱囤起来的粮食,就彻底砸在了自己手里。
戴胄兴奋的脸都红了,他早就看这帮粮商不顺眼,奈何一直没有好的由头和法子。
现在秦源递过来的,简直就是一把削铁如泥的刀。
“陛下!臣附议!秦少监此法,乃定国安民之良策!臣请即刻执行!”
他躬身请命,声音洪亮。
李世民一拍桌子。
“准奏!戴胄,此事由你全权负责!朕让金吾卫协同,谁敢阻拦,先斩后奏!”
第二天。
长安城里,数十个官仓同时打开。
“官府开仓放粮了!一斗米只卖三十文!”
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传遍全城。
百姓们一开始还不信,等看到那明晃晃的牌子,看到一车车往外运的粮食,全都疯了。
队伍排了有几里地长。
但这次,没人恐慌,所有人的脸上,都带着希望和喜悦。
朝廷的平价粮一出,谁是好人,谁是坏人,百姓心里跟明.镜似的。
“还是定远侯爷有办法啊!”
“是啊,先是雪花盐,现在又是平价粮,这才是真心为咱们老百姓着想的侯爷!”
“什么盐侯,我看该叫‘粮侯’才对!”
秦源的名望,在民间,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而此刻,博陵崔氏在长安的府邸内,气氛凝重得像要滴出水来。
崔家的家主,看着手下报上来的账目,气得浑身发抖。
他们花血本囤积的粮食,现在全成了烫手的山芋。
卖?按照官府的价格卖,他们亏的底.裤都要当掉。
不卖?长安城里几十万石粮食,每天的仓储、损耗,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他们,进退两死。
朝堂之上。
戴胄红光满面的汇报着平抑粮价的辉煌战果,满朝文武,无不称赞。
李世民龙颜大悦。
就在这时,秦源出列了。
所有人都以为他要领功,可他却对着阎立德的方向,拱了拱手。
“陛下,此次能够如此迅速的平抑粮价,其实并非下官一人之功!“
“哦?”李世民来了兴趣。
“主要是将作监的档案,记录详实。
下官正是从阎大匠平日里整理的那些仓储、物料调度的旧档中,才分析出了全城粮商的脉络和大致存量。
若无阎大匠平日治理有方,下官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这话一说。
阎立德整个人都懵了。
他呆呆的站在那里,脑子里一片空白。
将作监的档案?那不是自己扔给他的一堆**吗?什么时候,成了平抑粮价的首功了?
他看着秦源,秦源正微笑着对他点头示意。
他瞬间明白了。
这是秦源,在当着满朝文武的面,硬生生塞给了他一份天大的功劳,一份天大的面子。
这位骄傲的将作大匠,第一次低下了他那颗高傲的头颅,眼神里,充满了复杂。
而在所有人都在关注着粮价风波时。
格物院里,一场更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发生。
“侯爷!成了!成了!”
老工匠王德,捧着一个小小的木盒,像是捧着一件绝世珍宝,他的手,因为激动,抖得厉害。
秦源快步走了过去。
盒子打开,里面静静的躺着一枚晶莹剔透的东西。
那是一枚小小的玻璃片,中心微微凸.起,边缘很薄,在光线下,闪烁着梦幻般的光泽。
经过上百次的失败,用掉了无数块上好的水晶和琉璃,他们终于磨出了第一枚,完全符合秦源图纸要求的凸透镜。
王德小心翼翼的拿起镜片,将它置于阳光之下。
光线穿过镜片,在下方的纸上,汇聚成了一个无比耀眼,无比灼热的光点。
一缕青烟,从纸上袅袅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