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兵圣 第337章 第一个孩子

();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

王信带着王英来到河西营,王英虽然听过河西营的名字,但是入营却是第一次,忍不住东张西望,打量这鼎鼎大名的地方。

“很好奇?”

王信穿着常服。

公服穿的最不舒服,感觉被束缚,官服也不方便,只有穿着常服的时候,王信才觉得轻松些。

不过王信也清楚。

许多人就喜欢这身皮。

王英老老实实的说道:“河西营的将士日子最舒服,我和下面兄弟们经常聊,不光是我们,别处也在说,谁不知道河西营。”

“那你可说错了。”

王信带着王英随处逛逛,非常的随和。

王英纳闷道:“属下说错话了?”

“河西营的日子可不舒服,操练严格,军纪也多,而且经常打仗,冒着生命危险,所得不过是一家老小温饱而已。”

王信脸色有些难过。

王英大着胆子,认真打量了自家总镇一眼,想要确定对方是否真的如此想。

“我脸上有什么?”

这几日接触总镇,王英已经有些熟悉总镇的性子,对军纪方面非常看重,没有什么轻犯的说法,不能犯就是不能犯。

但是也很随和。

王英忍不住说道:“总镇为何认为养活一家老小很容易呢。”

“吃饱饭是天经地义的。”

王信笑道。

王英怔了怔,没想到总镇有这样的想法,不过坚持说道:“吃饱饭不容易啊。”

“军队打胜仗,百姓好种地,家家有耕田,户户有书读,人人吃饱饭,立志去从军,如此这般,吃饱饭应该不是问题。”

“.”

王英哭笑不得。

这样的理想社会,只有读书到迂腐的书呆子口中才轻而易举。

总镇会是书呆子吗?

王英不认为。

“不要想太多,保存自身的同时,做好自己的事,知行合一。”王信提醒道。

有天生坏胚子。

也有天生良善之人。

后世环境影响下,更有人生百态。

王信相信还是有很多能接受自己想法的人,把这些人一一找出来,哪怕他们有时候不能理解,甚至并不喜欢,但是能忠心耿耿的跟随自己。

如汤平、赵雍、刘通.

他们每个人性格不同,自己的要求,他们的反应也不一样,但是有一样是统一的,那就是对自己忠心耿耿,不怀疑自己。

“知行合一?”

王英呆住了。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明知道什么是对的,既然有了机会,如何不去尝试一番呢,去看看到底是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样。”

王信脸上露出自信。

一个人很难。

但是一群人就不难了。

哪怕遇到了挫折和问题,一群人齐心协力的时候,所有难题都不会让人沮丧,只会激发大家的斗志。

这就是群体的力量。

有各式各样的群体,王信要把这群人聚拢起来到自己身边。

王英内心触动,期盼道:“如果右路军都能过上河西营的日子,属下认为将军是对的。”

“会的。”

“只要我还是总镇,我就会坚持下去。”

王信毫不犹豫的说道。

总镇都能做到这一步,自己还有什么好犹豫的呢,王英有些感动,更有些激动。

河西营的表现,谁不清楚呢。

如果自己能带领这样的河西营才更有意思,而不是整日里斗鸡摸狗,一点也提不起心气,哪里像个武官。

先看着好吧,自己也不傻。

王英下了决心。

王信则把河西营交给了王英。

没有亲信,自己培养亲信,河西营只剩下老弱,那就重新练一支出来。

至于整个右路军,一口吃不成胖子。

吃大锅饭容易砸锅,先用河西营建立一支自己的铁杆,有了好处和效应,然后再来吸收别部,一步步吸收完,整个右路军也脱胎换骨。

河西营的编制是一千五百人。

相当于半个营。

“将军。”

史平已经回来京城,带着他的家室。

现在的史平更加沉稳了些许,没有了年轻人的傲气,担心道:“把河西营交给此人,万一”

不光是史平,连严中正也有些忧虑。

“其实最好是交给你。”

王信看向严中正。

严中正连忙摆手,认真道:“属下不合适。”

“你的确不合适。”王信竟然直接认可,接着说道:“都知道你是我的人,让你来重建河西营,很多人都会提防,倒是那王英最合适。”

“他要是倒向李威怎么办?”

严中正心里也有些顾虑。

他是知道王信把筹码全用在了接下来的河西营。

辛苦重建的河西营,万一那王英不可靠,等于给别人做嫁衣。

“我相信王英。”

王信果断道。

严中正不禁和史平对视了一眼,既然将军这么有信心,两人也不再多劝,将军这些年看人还没有出错过。

与严中正不同,曾直前来不是为了王英的事。

笑不出来的曾直,忧心忡忡,上前提醒道:“最近各处怨声载道,对将军不满的声音越来越多,将军是否想想办法?”

这些年里。

自己也逐渐有了帮手。

严中正的大局观不错,加上对军队的了解,成为自己的副手,然后是曾直。

曾直是举人出身,又是辽东大户子弟,对官场熟悉,接人待物更是手拿把掐,一文一武各负责一方面的事务,下面还有郑昂薛蝌他们这帮后进。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外面是一排亲卫,这两个月辛苦了石敢当,自己每次劝不动他,直到史平回来,石敢当才愿意轮休,终于给他自己放假。

“有人不满是正常的,他们要是满意了,士兵们就该受罪起来。”

王信一脸冷笑。

“他们倒是可以忽略,但是上头也不满,将军还是多去见见政老爷,探一探上面的主意,别事到临头还不知道,到时候我们就被动了。”

曾直也没指望说服将军改变,提出自己的主意。

只要上头不改变主意,下头再多的不满也动摇不了将军的位置。

其实曾直认为将军这么做不要紧,但是不应该把兵部的那份也索要了回来。

东军衙门里,朱胜功父子有求于将军,将军如果实在不在乎的话,可以做的过分些,把东军衙门的那一份也要回来。

朱伟父子目前不会对将军怎么样,朱胜功就毫不犹豫给了将军面子。

至于右路更好说。

将军不拿,下面人也别想拿,只要将军能重建一支河西营,彻底立住脚跟,就算他们不满也只能憋着。

唯独上头如果不满的话,将军的位置就不稳了。

“是准备去见见政老爷。”

王信点了点头,贾政已经派了周瑞请自己去贾府见他。

看来自己最近在右路军做的事,给了他很大的压力,已经让他坐不住了。

当自己的岳父,当然要多帮帮自己。

王信一点也没有负担。

河西营的事情解决,王信回去了京城。

通州到京城只是数十里,骑马赶路也就一天的时间,王信身边亲卫多,没有再去渡口乘坐,免得饶命,至于包一艘船,王信也不想费钱。

沿途经常能看见灾民。

是本地百姓还是灾民非常好确认。

浑身脏兮兮的,带着大包小包,无论是一个人,还是拖家带口,很容易辨认出来。

“行行好吧。”

一家五口在通州城外路边乞讨。

河西集市也有了地盘之争,乞丐之间要抢,王信派兵打击了几轮,可很多事只能尽量压下去,并不能彻底杜绝,那边被青壮霸占。

于是很多人只能在通州城外,或者离集市远一些的地方。

两儿一女,没有看到妻子,汉子还带着老母亲,老母亲躺在席子上奄奄一息。

“就这里吧。”

王信勒住马,停下了脚步。

史平等人连忙下马,熟练的打开袋子,里面装着麦米。

有名亲卫走了过去。

看到这行人来头不小,全副武装,根本没人敢惹,躲都躲不及,生怕被找上麻烦。

没想到怕什么来什么。

那汉子以为自己占了道,赶紧带着家人往后退,正要去搬老母亲,结果被人从后面拍了拍肩膀,吓了他一跳,回过头看到是王信的亲卫,更是呆住了。

“去领粮啊,愣着做什么。”

那亲卫招了招手。

怀疑自己听错了,汉子咬了咬牙,一副豁出去的模样,鼓起勇气跟了上去。

史平牵着一匹驽马。

驽马身上背了两大袋东西,里面装的是麦米。

每袋一石,两石麦米,合计三百斤。

史平熟练的用瓢挖了满满一瓢,大概有一升的份量。

“把衣襟撩起来啊。”

那汉子下意识伸手去捧,这才能捧多少,不知所措的时候,史平早就门清,经过他的提醒,那汉子手忙脚慌的掀起衣襟。

史平挖了十瓢,大概有一斗,也就是十五斤。

十五斤的麦米,每天省着点吃,吊着一口气的话,能管好几天,但是不能一直这样饿下去,很容易饿出问题出来。

不过活着都不容易,谁还管以后。

汉子激动的不知如何是好,恨不得当场跪下来,又担心把麦米给洒了。

“去吧去吧,别耽误别人。”

史平挥了挥手,不给汉子感激的机会。

周围的人都被吸引了过来。

此处的人不多。

两袋米还有得剩,大家都有得分,很多人悄悄的离开了。

王信见史平分完了,二话不说重新上路。

其实没啥用。

听说山东今年又遭灾。

灾民是每年都有,没有个消停的时候,王信差点都习以为常,终归还是恢复了人性,没有把灾民当做不懂仁义廉耻的对象来唾弃。

灾民真的很脏。

很多小偷小摸的行为。

犹如后世把没有收入来源的小偷老人喊打喊杀,觉得这些老人太坏,这种声音并不小,可见很多人并不能对灾民有同理心。

山东地方如何救灾,王信管不了。

自己一个人也救不了所有灾民,但是能救一个是一个。

每天两石米下去,就当自己没有聚众昌的那份补贴了,朝廷的俸禄如果不拖欠的话,目前倒是足够生活,至于以后娶了贾探春进门。

王信也无所谓。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

如果探春嫌弃自己给不了她想要的,那自己也爱莫能助。

“将军救了人也不留名。”

史平不反对将军救人,只是惋惜将军连个名声都不留,岂不是白救了。

“我救人又不图名。”

王信笑骂道:“而且传出去反而不美,何必多此一举,我又不是名士,名望于我有何用。”

史平不再多言。

一行人到了傍晚回到京城。

等王信进了二进院,史平交代了兄弟们几声,在兄弟们羡慕的眼光中,转头准备离开,见到兄弟们的眼神,史平骑在马上不禁笑了。

“你们这样看我做什么。”

“嫂子做饭真好吃。”

“总镇家的厨子也不错啊。”

“没嫂子做的好吃。”

几名亲卫纷纷说道。

“好了,我今晚回去让她明天准备准备,大家明天去我家喝酒。”

史平主动说道。

这下大家都开心了。

史平每个月有三两银子的军饷,前几年也没有什么花销,加上一些战利品,手上竟有了个二百多两银子。

娶了媳妇,生了娃。

花钱如流水。

又在京城买了一套普通胡同靠外的民房,去了一大半。

不过史平并不愁。

别处的军饷可能不稳定,他们的军饷从来不担心。

哪怕兵部拖欠,也会有商行先补着,所以每年三十六两银子,加上年底分红银子五两,小三口怎么花也花不完,何况他每天还有五斤米的月粮。

王信刚刚进屋,平儿见到后,连忙开口抱怨。

“史平媳妇今天往家里送了五十斤米,说是史平的口粮,我怎么说她也不带回去,脾气是真倔,我都怕惹恼了她。”

平儿哭笑不得。

“你接触的少,这女子在大同更有名,别说你怕她,许多人都怕。”

王信笑了笑,不以为然。

“那五十斤米的话,爷安排人给他送回去吧,怎么也不能收。”平儿提议道。

王信在外头花钱多了起来,平儿还以为王信学坏了。

私下问过史平才知道,于是平儿不再问。

王信升总兵,每年的俸禄高达五百两,还有商行的分红四百五十两,京城的米价又涨了,一石米快接近一两银子,王信出门一次就会送出去二三石的粮食。

如果出门多了,只怕九百五十两银子还不够维持。

“等明天让石敢当送回去。”

王信一边吃饭,一边和平儿聊着家常。

晴雯这时说道:“刚才听到史平说要请客。”

王信点了点头。

上梁不正下梁歪。

首先自己行的正坐得直,才有资格要求属下,方能形成良性的可循环的和谐风气。

这也是人性。

有坏的极限的组织,也有贤德文明的组织,人是多样性的,什么样的环境,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三个人吃饭,桌子上四菜一汤。

一盘青菜,一盘烧茄子,一盘莴笋肉片,一盘清蒸鱼,一大碗豆腐蛋花汤。

每人面前一个饭碗,一个汤碗。

王信没有打算改变。

平儿和晴雯早已习惯,不觉得有什么不好,每天都期盼着王信回家一起吃饭,顺便聊聊天。

晴雯看着平儿,仿佛有什么疑问。

平儿被看得不好意思,吃饭的动作慢了一些。

王信察觉到,不禁问道:“你为何如此看平儿,难道你们两个人有啥事瞒着我不成。”

晴雯没搭理王信,脸上只带着古怪。

平儿见藏不住,一脸的纠结和忧虑,最后说道:“我我有了。”

王信反应过来,明白了什么是有了。

自己的第一个孩子。

王信内心突然有种不同的感觉,这个世界在自己的眼睛里,一下子变得更清晰了起来,也变得更沉重了些许。

(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