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袭明制。
文武官员在朝廷大典、上朝,或者面见皇帝时穿公服,日常穿常服,办公时穿官服。只有大操演或作战的时候,武将与士兵才会穿戴兵甲。
王信身上穿着新的正二品武官服,头戴乌纱帽,圆领衫,束腰带。
袍服的胸前和后背缀一方补子,文官用飞禽,武官用走兽。
王信的补子绣着威风的狮子,代表着一二品高级武官,也是在场级别最高的,其次是李威,李威是三品,补子绣着的是老虎。
这是新来的总兵。
许多人在观望,后面的人看不清,或不在意,或垫脚眺望,在角落处有一伙人最奇怪。
几十名老弱努力站的整齐,各个脸上露出自豪,原来是河西营的史老头他们。
“完了完了。”
一个一脸络腮胡的汉子焦躁不安。
“林千总也是,这种日子老实点不好么。”络腮胡汉子旁边的人感慨道,周边的人纷纷努力看清楚前面。
听到这话,那络腮胡汉子瞪了一眼。
“林千总还不是为了兄弟们着想,你讲这话,实在是没义气,有没有良心?”
“王英,你要是真有义气,那你上去帮林杰说话啊。”那人冷哼一声,讽刺道:“别只会说些好听的。”
络腮胡大怒。
“头,别中了人家的激将法,讲义气也不是送死。”
有人拉住络腮胡。
“好了,都别闹了。”有人劝道:“大家心里头不痛快不用表现在今日,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别真把小命给丢了才好。”
“林千总不会死吧?”
有人担忧道。
“不会。”
有老兵摇了摇头,推测道:“总镇大人是东军出身,名声也不错,应该不至于,不过很可能严惩林千总一顿,杀鸡儆猴,以儆效尤。”
这话有理。
林千总最讲义气,对士卒也好,大家还是不希望他出事的。
至于吃点苦头,谁也无能为力。
校场议论纷纷,王信也没有理会,只打量眼前的武官。
于是气氛逐渐安静下来。
“我听说过你。”
王信笑道。
那武官推开压着他的人,揉了揉自己的胳膊,客气道:“请总镇大人明鉴,属下并没有闹事。”
“那是为何?”
王信耐心的询问。
有些人急了看向李威,李威不动声色,和颜悦色的站在王信身后,十分温和的语气,“你好好说清楚,总镇向来公正严明,名声极好,自有他的决断,不容你放肆。”。
李威已经打定主意,唯王信是瞻。
别的都不重要。
“属下千总林杰恭迎总镇大人,只是认为把军队上下一大早集结起来,饿着肚子到现在,提出此事不妥,没想到上官混淆视线,污蔑我闹事,借总镇之手来除我。”
远处的都司立马上前。
“总镇大人,此人胡说八道,他当着全军闹事,所有人都看到了。”
那都司回头呵斥道:“全军来迎接总镇,不过等了半日而已,如何就等不得,难道到了战场上,半天也等不得了,那仗还打不打?”
林杰不服气道:“都司不用拿大道理压我。”
“够了。”
李威打断两人,冷着脸,声音低沉,“总镇不发话,你们谁也不要说话。”然后看向王信,恭敬道:“请总镇训示。”
无论这件事是不是巧合,的确能给自己杀鸡儆猴的机会。
王信摇了摇头。
“把他们二人关起来。”说完不再理会,径直往校场前方的高台走去。
话音刚落。
几名亲卫上前动手,个个人高马大,一身腱子肉,势不可挡,三下五除二提溜走了二人,许多人还没有反应过来。
石敢当带着一排亲卫紧跟在王信身后,腰挎军刀,手扶刀柄,杀气腾腾。
这般威势下,李威都老老实实跟了上去。
王信到了高台,来到主将位置,扫了一眼台下的士兵们。
那些满脸横肉,或一脸张扬,又或者一身沉稳的等,大多是各自将领身边的家丁。
东军也有三营。
每营两千到三千不等,或参将,或游击掌领,以将领姓氏为名,一般称为某某字营。
如李威带领的一营称作李字营。
李字营下五小营。
同样以各营把总姓氏为名,又称为某家营。
字营代表是大营。
家营代表是小营。
通过在场的人数的规模,大概不到七千人,名册实际人数九千,少了近三分之一。
看上去还不错。
但这还是前几年,借着抗倭之手,朱伟整编过东军后的。
才短短几年而已,满编的东军又少了许多人。
虽有一部分是被其余三军要了回去,但是必然也有其余的原因。
右路军七千,左路军大概差不多,加上本部的话,整个东军的实际人数应该有两万几千人马,其余三军必然要少一些。
也就是整个京营,能拉出来的人马大概在六七万人。
勉强能镇得住地方。
去年大同北征时,集结了五六万人马,虽然其中大部分是民兵,不像京营,京营的六七万全部是营兵,虽然王信的眼里,能称作兵的不到一半。
从这方面而言,前几年东军整编还是有效果的。
京营的实力比大同军镇强。
京营一般不会单独作战,而是配合地方军。
所以京营六七万营兵,去某一地作战,加上当地的几万营兵民兵,可以维持十余万大军作战的规模,但是能不能维持住就不一定了。
管中窥豹。
朱伟的地位可见一斑。
王子腾才是右都督,朱伟后来居上是左都督,虽然一个是中军,一个左军。
东军提督一职,很多人都在关注。
无形之中,自己又被推到了漩涡里,能不能站稳脚跟,王信收回了视线。
大手一挥。
“开饭。”
现场鸦雀无声。
许多人怀疑自己听错了。
“总.总镇大人。”李威目瞪口呆的上前,想要再次确认一遍。
“吃饭吧。”
王信平静道。
知人知面不知心。
李威的确不敢得罪自己,大概会在自己面前忠心耿耿,幻想得到自己的信任,就算没有得到自己的信任,也能让自己不会提防,或者记恨他。
包括那个林杰。
王信已经看了眼,对自己的态度并不算好。
反正十一个名额,从参将到佐击的将领,欠缺三个看不到外,其余都可以看一遍。
一个月的时间,足够挑选一二个符合自己需求的人出来,接下来继续从更低级的军官中挑选,一轮接一轮,半年下来差不多就稳了。
皇宫。
会极门阁楼。
太上皇已经轻易不见外臣,朝廷诸事尽托付内阁,同时重用内廷。
戴权轻手轻脚来到太上皇身后,仿佛以前似的为太上皇揉背,看到太上皇的艰辛,哽咽道:“圣人让奴婢回来伺候圣人吧。”
“呵呵。”
太上皇喉咙里发出几声不明的声音,半梦半醒似的。
只有戴权最懂他。
揉背的时候,谁也不如戴权。
不过太上皇依然摇了摇头,淡然道:“最近宫外有什么事?”
戴权无奈,不敢继续提。
“大事没有,倒是有件趣事。”
“哦?”
太上皇回过头,看了眼戴权。
戴权点了点头。
太上皇放心的收回视线。
这两年里反而越来越安静,安静的有些不像话。
明明如了自己的心意,可总是不放心。
会不会有人阴谋朕呢。
太上皇狐疑的闭起眼睛,打算听听戴权嘴里的趣事。
“锦衣卫的缇骑们盯着京城,圣人高枕无忧,奴婢保证不会出事。”戴权先是安抚了两句,人活着越老越怕死,年轻的时候倒不当回事。
“嗯。”
太上皇闭着眼睛,发出了一声。
张吉甫他们只能依靠自己,皇帝容不得他们,为了自个的身家性命,不用自己盯着,他们一个个都会想办法盯死皇帝。
还不够。
戴权要当老祖宗,让他当去好了。
向来有投靠新君的臣子,却没听说过用旧太监的皇帝,戴权的爪牙越多,他就越不敢自己出事。
只有利益才是不变的。
什么忠心,什么恩德,什么礼品都是浮云罢了。
太上皇一个不信。
“王信回京了,圣人记得吧?”
戴权笑着道。
“嗯,是个独特的人。”
太上皇一边享受戴权的揉背,一边轻松的应付两句。
戴权一只手**,一只手扶着胳膊肘,这般才好用力,角度也合适,是他不会告诉别人的秘密,笑道:“他去了京营右路,半个月下来,倒是得了个绰号。”
“什么绰号?”
“三件事总兵。”
“嗯?”
太上皇饶有兴趣,睁开眼露出好奇之色。
戴权更高兴了。
连忙说道:“王信总兵自个说他带领右路军只把三件事办好,一是吃饭,二是发饷,三是操练。原以为是客套话,不曾想这王信总兵竟真的只办这三件事。”
“不容易啊。”
太上皇重新闭上眼。
这得得罪多少人。
“是啊。”
戴权顺着太上皇的话说道:“听说为了一个管粮司务,最后闹到兵部。”
为了公事得罪私人图什么?
难道认真做事,下面人就忠心耿耿了,道理真要是这般简单就好了。
“随他吧。”
太上皇懒得管。
也是因为如此,太上皇懒得搭理王信,无论王信做什么,哪怕太上皇不高兴的,也不去出手。
这样一个只一心办公事,不培养自己亲信和势力,朝廷说收回去,当即就放手的独臣,太上皇实在想不出打压此人的理由。
连张吉甫都忍不住不用他,太上皇只能说世上还是有**的。
这样的**如果多了才好。
自己就不会有这许多烦心事,大周的江山也会稳固。
戴权不再提王信。
许多人都看不懂王信,辛苦一场图什么。
原本还真以为他有什么大布局。
的确搞出了一支大同西军,结果到头来真被拿走了,一声不吭的孤身回到京城。
“他成亲了没有?”
戴权不再提,太上皇突然主动问起。
“和贾政的庶女定了亲。”
“已经是总兵了,又是个孤儿,孤身一人不放心啊。”太上皇的老脸皱成一团,想了片刻,又问道:“他见过贾政的庶女没有,两人有没有感情?”
“听说是见过。”
戴权明白太上皇的忧虑,仔细道:“而且根据下面人的打探,王信很喜欢对方,把自己的贴身宝剑亲自送去给那姑娘。”
该不会是计谋吧?
太上皇下意识的怀疑起来,不过又想到王信的为人。
算了。
这样的一个人,能有什么阴谋。
东军很关键,又是京营实力最强的一支,给他其中一路也不是不行。
“你派人盯一盯。”
虽然不再担心,太上皇仍然不放过。
“奴婢遵旨。”
戴权手脚不停,不舍得离开。
京城里的重要人物,锦衣卫都有探子去盯着,每天的言行,与谁接触过,都会被记录下来。
“这就是他的宝剑?”
赵姨娘找了个机会来到秋爽斋,兴冲冲的要见见最近府里闹得沸沸扬扬的乐事。
贾探春一脸羞涩。
“他在园子里见过你是不是?”
赵姨娘观赏了片刻,很快没了兴趣,讨论起八卦来了。
贾探春脸色更红,但还是点了点头。
“好哇。”
赵姨娘笑骂道:“原来是个登徒子,早就打你的主意。”
“娘。”
贾探春露出不满的眼色。
赵姨娘笑道:“这就开始护起人来?”
“外头人瞎说,我管不了,难道连你也来跟着外人笑话我不成。”探春恢复了镇定,勉力从容道。
“不过是玩笑罢了,你如何当真。”
赵姨娘心情好,话语间也轻松,高兴道:“说明王信真喜欢你,你嫁过去后的好日子,不知要羡慕多少人呢。”
探春不知如何接话,重新低下头。
随着赵姨娘来的贾环,仍然兴致勃勃的打量那柄宝剑。
“下次见到姐夫,我要让姐夫教我练剑。”
贾环突然说道。
连姐夫都叫上了,赵姨娘笑的合不拢嘴。
探春瞪了弟弟一眼,贾环一脸无所谓的样子,探春气的无可奈何,心里有一片甜蜜。
原来。
他早喜欢我了。
只是当时匆匆相遇,自己倒不敢多看他,有点记不清他的模样。
探春下意识摸自己的脸。
好烫。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