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茧专家组 第18章 信号不打烊

电话里的忙音像一声沉闷的钟响,在江临风的耳边久久回荡。

那句戛然而止的话,连同“第十九站”这个陌生的番号,仿佛变成了两枚沉重的砝码,瞬间压在了他心上。

他放下手机,静静地站在窗前,城市夜晚的霓虹在他眼中模糊成一片流动的光海,却无法照亮他此刻心中的迷雾。

珠北山区……三十年没通广播……有人托我……

杨小满断续的语句像密码一样在他脑中重组、拆解。

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技术求助,而是一个求救信号,或者说,是一个任务的交接。

从“第十八站”到“第十九站”,吴守业留下的那根无形的线,已经被那个沉默的年轻人,接到了一个更加遥远、更加危险的未知领域。

那夜风中颤抖的铁皮声,不再是屋檐的低语,而成了某种催促,催促他必须立刻行动。

“小金,马上帮我查一下,刚才那通电话,除了最后定位在‘第十九站’基站,还能不能有更精确的数据?任何数据都行!”江临风的电话直接打给了金小霜,语气中的急切不容置疑。

电话那头的键盘敲击声清晰可闻,几分钟后,金小霜的声音带着一丝无奈传来:“江队,不行。信号路径太诡异了,它不是通过常规的公共通信网络,而是借用了一连串极低功率的、我们系统里没有记录的微型中继点。像是……像是杨小满自己搭建的一条临时私线。最后信号汇入‘第十九站’的旧址就彻底消失了,那里早就断电了,没有下行数据,无法三角定位。这在技术上,就是一个终点站。”

终点站。

江临风咀嚼着这三个字。

对于信号来说是终点,但对于杨小满,那只是一个起点。

第二天一早,江临风调出了市通信局的封存档案,在积满灰尘的资料库深处,找到了关于“珠城广播电视传输第十九站”的卷宗。

档案很薄,寥寥数页。

它建于八十年代末,是为了覆盖珠北山区几个偏远的矿场和林业村而设立的。

照片上,一座孤零零的铁塔矗立在光秃秃的山脊上,背景是连绵的、未经开发的原始山脉。

站点在九十年代末被正式注销,理由是矿产枯竭,人口大量外迁,已无服务价值。

他一页页地翻着,指尖忽然在一张泛黄的运维日志上停住了。

那是注销前最后半年的记录,字迹潦草,其中一条备注引起了他的注意:“本站信号近期于夜间持续受到不明来源的强压制性干扰,频率诡异,疑似周边存在非法私人电台活动。”

这条记录像一道微光,照亮了黑暗中的一角。

他立刻带着这份资料找到了周志明。

老周戴上花镜,凑近了那张复印件,只看了一眼,便“嘿”了一声。

“第十九站……我想起来了,当年我们都叫它‘野蜂窝’。”

“野蜂窝?”

“对。”周志明摘下眼镜,陷入了回忆,“那地方山高皇帝远,当年除了矿工就是林场的工人,天一黑就没什么娱乐。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山里头冒出来好多‘黑电台’。有放禁播歌曲的,有讲荤段子的,还有更邪乎的,用方言土话播报些谁也听不懂的暗语,据说是在联络赌局或者走私。官方的信号在那儿根本不好使,老是被他们盖过去。后来矿场一关,人走了,站也撤了,那些声音才算消停。没想到啊……小满这孩子,一头扎进了最深的那个老林子里,他要接上的,怕不是官方的线,而是那些断了三十年的‘地下线’。”

周志明的话让江临风的心沉得更深。

杨小满不是在进行一场技术怀旧,他是在踏入一个被遗忘的、规则模糊的灰色地带。

那个“有人托我”的“人”,又是谁?

是那些曾经的矿工,还是另有其人?

要在那片三十年没有公共信号的地方,重新响起一段声音,这背后所承载的,绝不是一件小事。

时间一天天过去,整整一个星期,杨小满音讯全无。

江临风办公室的墙上,挂起了一张巨大的珠北山区卫星地图。

他用红色的记号笔圈出了“第十九站”的大致范围,但那只是一个点,周围是数千平方公里的茫茫林海。

他以“重要合作线人失联”为由向上级递交了报告,申请进行小范围协查,但珠北山区地广人稀,地形复杂,没有明确的失踪地点和事由,大规模的搜寻行动根本无法启动。

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

那个由他亲手命名、纳入备案的“清明桥-18”试验终端,如今就像一个沉默的墓碑,安静地躺在系统后台,提醒着他那个失踪的守线人。

他每天都会打开后台日志看上几十遍,期待着那个熟悉的、微弱的信号能再次亮起,但每一次都只有一片死寂。

金小霜也用尽了办法,她甚至建立了一个复杂的行为模型,根据山区地形、水源分布、可能的废弃矿洞位置,去推算杨小满最有可能的行动路径和宿营点。

然而,在浩瀚的数据和未知的变量面前,这一切都只是徒劳的猜测。

“江队,”她疲惫地说,“这比大海捞针还难,我们甚至不知道那根针具体要去哪里,又要去完成什么。他完全不按常理出牌。”

常远达也找江临风谈了一次话,没有批评,只是提醒他注意界限。

“临风,我理解你的心情。那个年轻人做的事情很有意义,但你要记住,我们是警察。在规则和程序之内,尽力而为。不要让个人的情感,影响到你的判断。”

江临风明白,常远达是在关心他,也是在保护他。

可他看着地图上那片广袤的绿色,心中反复回响的,却是杨小满写下的那句话——线头还热着。

如今,那个滚烫的线头,就在他够不着的地方,一点点冷却下去。

失联的第八天下午,办公室里异常安静,只剩下他翻动纸质地图的沙沙声。

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投在对面的墙壁上,显得格外孤单。

就在这时,一阵敲门声响起。

一名年轻的警员探进头来:“江队,楼下前台有个您的快递,同城急送,但单子上没有寄件人姓名和电话。”

江临风的动作猛地一滞,心中像是被什么东西忽然撞了一下。

那是一种在漫长等待后,终于等来未知回响的直觉。

他快步走到楼下,从前台手里接过那个小小的方形纸盒。

盒子很轻,用最普通的牛皮纸包裹着,上面只用粗记号笔写着他的名字和单位地址,字迹刻意而笨拙,看不出任何个人风格。

他拿着包裹回到办公室,关上门,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划开胶带。

撕开层层包裹,箱子里填充着一些防止撞击的旧报纸丝。

在报纸的中间,静静地躺着一样东西——一盘老式的卡式录音带,透明的塑料外壳已经微微泛黄,带着明显的岁月痕迹。

录音带的旁边,还有一张对折得整整齐齐的信纸。

江临风的心跳不由自主地加快了。

他放下录音带,用微微颤抖的手指捻起那张纸,缓缓展开。

纸上没有一个字,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用黑色水笔手绘的地图。

线条算不上专业,甚至有些歪斜,但关键的路径、山脊和河流走向却被标注得异常清晰。

他的目光迅速扫过整张地图,最终,牢牢地定格在地图中心一个用红色圆珠笔反复描画、重重圈出的标记上。

那个位置,在他脑中那张官方地图的任何一个角落,都从未存在过。

未知,却又无比明确。

办公室里的寂静被打破了,一种全新的、紧迫的脉搏开始在他的太阳穴下有力地跳动。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