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社突然间冒出来,朱觉那都不得不重视了。
皆因这帮家伙在明末的读书人中间名气太大了。
比如,他知道的就有个吴梅村,这家伙一句“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可谓流传千古,后世之人没听说过的还真不多。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那就是江南那帮士绅。
后世之人大多还以为东林代表的是江南士绅集团的利益。
其实不然。
或者说,这个有点以偏概全。
万历朝、泰昌朝、乃至天启朝前期,东林代表的的确是江南士绅集团的利益。
不过,到了天启朝后期,魏忠贤那一通杀,一通整,东林里面代表江南士绅集团利益的不是被整死了那就是被罢官削籍了。
崇祯朝东林还剩下哪些人呢?
韩爌、冯铨、孙承宗、成基命、孔贞运等,这些东林明里暗里掌权的都不是江南人士,什么江南士绅集团的利益跟他们也没什么关系。
至于钱谦益,其实就是个小角色,历史上他在江南就连东林叛徒阮大铖都斗不过,他在清廷那更是给冯铨提鞋都不配,能代表个屁的江南士绅集团利益。
这一时期的东林代表的已然不是江南士绅集团的利益了,而是北方士绅集团的利益。
崇祯朝真正代表江南士绅集团利益的是复社,他们所谓的东林后继也有这个意思在里面。
现如今他还搞不清楚这帮家伙到底要干嘛呢,那自然得派人去好好查一查。
不过,这查一查是需要时间的。
他还不能干等着。
正好,这几天造船厂的新船坞水道也完工了,他也该考虑接下来造些什么舰船好了。
这天上午巳时许,他刚处理完奏折便带着郑芝龙和王承恩等直奔造船最靠近老船坞水道的那座船坞而来。
此时,王徵都已经在里面等着了。
这一下可不得了,上百个船坞水道啊,一批足足能造两百多艘巨舰。
他都忍不住有些踌躇满志道:“陛下,您觉得微臣是应该先试制一千六百料的炮舰好呢,还是继续试制三千二百料的巨舰好呢?”
你现在就想试制新舰船啊?
朕也想啊。
问题,我们现在的轮船太少了,压根就不够用啊,这一百多条船坞水道得赶紧开工造船,不能等你把新舰船试制出来了再开工,那一等就是两百多艘大轮船没了。
朱觉细细想了想,还是果断道:“我们先造一批一千六百料的货船吧,现在我们也就二十艘一千六百料的货船,数量太少了,用来拉原材料都远远不够。
我们想要发展得快,那就得首先解决原材料运输的问题,现如今布匹、丝绸、瓷器,乃至玻璃、镜子和钢锭的产量都远远不够,而这些都需要用船来拉原材料。
至于炮舰合三千六百料的巨舰,你完全可以在原来的水道研制,先研制出个样品来试试,没问题了我们再量产,这样也不耽误时间。”
呃,造出来的货船全部去拉生产布匹、丝绸、瓷器,乃至玻璃、镜子和钢锭的原材料?
王徵闻言,小心道:“陛下,现如今造船厂就没什么十五丈以上的木材啊,我们造三千二百料的巨舰可是要用到很多,这货船是不是能分一部分去拉十五丈以上的木材啊。”
嗯,不错。
朱觉缓缓点头道:“这发展就要考虑原材料的问题,造三千二百料的巨舰同样要考虑原材料的问题。
你有没有想过,我们根本就没有这么长的船去拉十五丈以上的木材,原来金陵宝船厂之所以能造两千料以上的巨舰,那完全是因为巴蜀和湖广的木材能钉成木排,顺流而下,飘到金陵宝船厂。
这通惠河上游可没什么十五丈以上的巨木,且巨型木排吸足了水之后也很难拉动,我们用轮船从长江入海口拉过来那都不知道需要多少天。
这十来丈长的木材就比较好拉了,皆因八百料的漕船和蜈蚣船那船舱都是前后通透的,且十来丈长的巨木晒干之后下面垫上圆木还比较好推上船,十五丈以上的巨木哪怕晒干了都不大好推上船啊。
你有没有想过,直接用十丈左右的木材拼接,反正现在有橡胶密封了,你完全可以考虑用拼接木材的方法来造三千二百料的巨舰试试。
比如,做成三段,中间一段就用十余丈长的船板,不弯成弧度,直接用直木板,两边则用两丈多长的木方直接加工出弧度来,也不用弯弧度,这样定型的时间都省了。”
这么拼起来能行吗?
王徵闻言,饶有兴致的琢磨了一阵,随即便忍不住兴奋的点头道:“陛下英明,我们可以试试拼接,组装起来肯定是不成问题的,漏水也是不大可能漏水的,就是强度可能会差一点。
这种拼接的巨舰用来做炮舰可能不行,因为火炮后坐力太大了,拼接的不大牢靠,用久了可能会松动漏水,不过,我们用来做一批货船去拉十五丈长的巨木那肯定是不成问题的。
至于您说的十五丈长的巨木不好推上船,这个其实很好解决,我们可以做那种中间带凹槽的低矮小车,把圆木分头撬上车,然后由几十个壮汉用扁担和绳索在中间抬起来一点就能推动了。”
行吧,你觉得能拼接就好。
朱觉闻言,毫不犹豫的点头道:“那你就先研制拼接的船试试吧,一千六百料的也可以试试,皆因这样可以省去定型的时间,只要木板和带弧度的木方加工出来就能直接拼接了。
且带弧度的木方也很好加工,我们只要做出带弧度的特制刀具来,用大型车床去车乃至用镗床去推,那都快得很,一做就是一大堆。
若是拼接的巨舰能研制出来,我们加工巨舰的速度就快了,我们可以直接在船厂北面造一堆的木材加工厂,木材加工出来直接组装,估计造一批都不用两个月时间。”
他们正商议着呢,王应朝竟然又捧着份奏折疾步而来。
复社的事这么快就查清楚了吗?
朱觉还以为王应朝带来的是东厂密探的奏折呢。
谁曾想,王应朝直接捧着奏折躬身道:“陛下,徐大人有事上奏。”
原来是徐光启的奏折。
朱觉接过奏折一看,那都不由得露出一丝喜色来。
徐光启上奏,东番的土豆都培育四轮了,还有东番和苏州府的红薯都培育三轮了,这一轮种下去那都能出四五百万亩的种苗了。
他们完全可以各拿出四百万亩左右的种苗来推广种植,剩下几十万亩的种苗继续培育就行了,下一轮那就能各出上千万亩的种苗了。
徐光启就觉着辽东的黑土地很不错,很适合种植土豆和红薯,可以各种一百万亩试试,只要合适的时候施点肥估计亩产都能达到四五千斤,剩下各三百万亩的种苗则可以在浙直闽推广山地开荒。
这一轮推广开来之后他们甚至还可以低价收购一批种子来做种苗,这样下一轮在大明两京十三省全面推广开来都不是问题了。
还有,东番这会儿都快十五万户,总共种植了七百余万亩,而且还是两季稻,七八月份最少能出产一千五百多万石粮食,到了下半年,完全可以再拉十多万户过去,将东番全面开发起来。
东番气候适宜,雨水充沛,种植土豆、红薯、粮食、甘蔗,乃至桑叶和茶树都不成问题,全面开发起来之后那都不知能创造多少利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