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工团那个小可怜超厉害 第三百一十二章 到达

();

肉臊子炒的屋里喷香。

邓青宁从案板下抱了个坛子出来:“这还是早先胡辛铭他爸妈过来,给我泡的泡菜,这玩意儿真的特别下饭,也特别好养。”

不管是喝粥还是吃面条,切一点都特别下饭。

老胡他们两口子过来,邓青宁在心里面跟邓为先说了,所以邓为先早就知道了。

但是,只说了在这边待了一段时间,其他什么都没说。

“感觉好相处吗?”

“我觉得挺好。她爸爸做什么都很有耐心,**妈是个急性子,像炮仗一样,但很热情,也很会来事。

可惜来的时间短,要能在这边待个三五个月,整个家属院她都能打成一片。

两个人做饭的手艺都特别好,各有擅长的。

说实话,情况要是允许,还真的舍不得让他们走。”

家里多两个人是不一样的,邓青宁倒是没觉得不自在,只感觉多了一种家的味道。

“好相处就好,好相处就好。”这会儿虽然不在一块,但等到老两口退休了,不好说,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你这刚刚从学校回团里,后面是怎么打算的?”

“说实话,我暂时也没有什么打算,有任务就去完成任务,得看领导怎么安排。

国庆忙完这一段时间,歇几天,大概是要出远门了。”团里就没有闲着的人。

文工团出任务是很寻常的事情。

几乎每个人每年都会出去。

邓青宁他们10月底出发,跟之前一样两辆车,一辆客车装人装行李,还有一辆专门装设备道具及其他物资。

这一次跟之前不一样的是,邓青宁带队。

她也到了带队的时候。

因为要去的是边防前线,所以带队的有两个,除了她这个没有多少经验的,还安排了一个以前去过一回带过队的。

手底下二十来个人组成了慰问巡演小组。

有演样板戏的,有唱歌的,有跳舞的,有奏乐的,还有搞后勤的。

他们这一次出首都要一路南下,去的是桂省那边。

隔壁那地方打仗打了好几年了,今年签订了协议,老美算是退出去不搅和了,但是里面还乱的很。

桂省边防处于相对紧张的时期,边境局势时时刻刻都在发生变化,部队战备任务重。

?

他们的任务就是通过一次次的演出来,鼓舞军心,激发士气。

这不仅仅是演出,更是一次艰巨的部队**思想任务。

这会儿其实哪里都不太平,西边局势也严峻的很。

阳城那边也不容乐观。

北边那一家也是虎视眈眈小动作不断。

文工团几乎就没有在团内长时间闲着的。

跟他们前后时间差不多出去的还有好几组,都去往了不同的地方,任务都挺艰巨的。

在得知自己要去的地方之后,邓青宁就一直在做功课,了解那边的大概情况,以及民风民俗,地理位置等等。

哪怕她爸爸在首都的那几天给她讲了不少,家里还有一个现成的老师胡辛铭,邓青宁依旧觉得压力巨大。

这是她第一次带队,虽然一起的还有歌舞团的另外一名老师周兴海,但是她依旧感觉沉甸甸的,甚至有些焦虑。

毕竟这是去前线,跟之前在苏北鲁省那边走群众路线进行巡演还是有区别。

演出需要注意的事情太多了。

先不说要决定演出什么样的节目最合适,首先第一条就是必须在不影响防务的情况下进行。

再加上边境多为湿热山区,蚊虫多、路况差,演出可能面临露的考验多了去了。

光这一路上往那边去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他们首先要到达边防师部驻地宁县。

宁县位于桂省西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夏季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但是依旧潮湿,因为气候和温度的原因,哪怕是冬季也依旧不缺蚊虫毒蛇等野生动物,营房更是潮湿的可怕。

营房多为简易砖木结构或土坯房,防风不行,防潮也不行。

?

最重要的是交通不便。

宁县境内主要公路,真的都不叫公路,路面到处都是碎石,大部分都是泥土路,雨季泥泞难行,载重卡车行驶困难。

?边境地区短途运输常用马车、骡队,或官兵肩挑背扛。

这会儿哪怕不是雨季也依旧难走的不行,坑坑洼洼。

前面的客车上拉的人有没有不晕车的,到了这地方之后没走多远就开始时不时的停下来。

停下来的就是有人晕车要吐了。

他们从首都出发,消息就通到了这边师部驻地。

驻地这边早早的就开始准备,就等着他们过来了。

车子摇摇晃晃一路千难万险的开到了驻地。

一车的人从上面跳下来一个个的都是一脸的菜色。

负责接待他们的是驻地的**部副主任,姓姜,和**部底下的指导员,一共6个人。

周兴海牵头,做了自我介绍,又将邓青宁给来迎接的人介绍了一下,大家相互知道的名字彼此熟悉了一下,随后就先安排入住休整。

住的地方还是有的,类似于各个**的招待所。不过是简陋版的,跟营房差不多。

石头和泥巴垒起来的墙壁 外围墙跟脚还有已经干了的青苔。

车上的道具什么的暂时没有卸,各人只把个人物品先弄了下来安置。

文工团里面训练可不仅仅只训练专业技能 能到前线来出任务,那也不仅仅是专业技能合格,各个方面都得合格才行。

比如服从性,身体,**思想。

要经过统一的训练筛选及考核,各种选拔之后才能组队。

所以来的这些人无论男女,无论年龄,哪怕赶路饥肠辘辘,哪怕一路走一路晕车一路吐,行动依旧利索。

周兴海说了一声,就以最快的速度爬上车开始卸东西。

有条不紊的精准的找到自己的东西然后下车,在指导员的带领下进屋安置。

大通铺,六个人一间。

邓青宁和周兴海单人间,一左一右,就跟两个门神一样住在演员的两边。

屋子简陋到什么程度,外面是什么颜色,里面就是什么颜色。

就算是单人间,也就是比大通铺稍微宽敞了一点,有一点独立性和私密性。

一张光溜溜的床板,躺在床上伸手就可以摸到墙壁里面的石头。

除了这一张床,就是一张桌子,两个条凳。

这已经是很高等的配备了。

邓青宁和周兴海在来的路上已经很友好的进行了分工合作。

周兴海是前辈,比起邓青宁经验丰富的多。

他为主,邓青宁为辅。

与驻地这边交涉以及演出计划安排都由他来负责。

邓青宁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她就是来长见识积累经验的,先跟在跟前学习,当然也不能偷懒。

她全权负责演员的生活和演出内容。

刚刚把被子铺好,被子放好,其余的东西还没来得及收拾,就有一名年轻的看起来不过二十出头的小个子士兵来喊:“胡老师,姜副主任让我来带你们去食堂吃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