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最后这句,大家都相视一笑。
这首诗,对于注定要留名的地方来说,最合适不过。
属于标准答案,外加**正确。
不过,林让觉得不过瘾。
不是说这么写不行,而是埋没了诗才。
于是,林让笑道:“再来一首,为山庄助兴。”
“对,再来一首。”读书人们都跟着起哄。
盛情难却。
庄毅便笑道:“晚辈再来一首。”
自古以来。
写山庄景色的诗篇众多,庄毅脑子里,不乏一些千古名句。
比如“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但这座庄子很普通,庄毅又和胖富商素昧平生。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这种抒发了闲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切情谊。
不仅场景对不上,情绪也对不上。
在场文人众多,林老先生更是当世大儒,胡乱写一首,肯定要闹笑话。
好在,老祖宗们文采斐然,随便划拉几首,都能技惊四座。
写哪首呢?
庄毅环顾四周,灵感忽然涌上心头,就用那首。
苔!
全诗充满生命力,意蕴明彻而深邃,简约疏朗中具有浓重的哲理意味。
最是适合今日的场面!
因为如果说庄毅是牡丹花,那么更多的人只是苔花。
而苔花也值得歌颂!
在无数道目光的注视下。
庄毅提笔,一边写,一边大声念道:“我的诗,只有一个字《苔》。”
听到这个名字,胖富商很不好意思起来,他以前不怎么认真打理山庄。
今后要好好打理,胖富商心想。
而其他人,包括林让在内,都屏住呼吸,紧盯着庄毅,想看看他写出什么大作。
院子里明明到处是人,却落针可闻。
太阳晒不到的地方,长着青苔,一片碧绿。
它们原本最容易被忽视,就算有人看到,只会觉得主人家没有好好打理院子。
此刻,苔却因为庄毅的诗名,而备受众人的关注。
他们一边看,一边静静等庄毅写出好诗。
庄毅落笔,边写边念:“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这两句一出,大家都惊喜的点头!
胖富商看向文人。
文人解释道:“没有太阳照到的地方,苔藓却能长出绿意,展现出美丽的青春。”
解释完,那文人看向庄毅,满眼都是佩服。
不仅用最简洁的文字,描述青苔的样子。
还赋予了青苔别样的意境。
合情合景,更充满了生命力!
林让听到这两句,表情满意极了:“写的好。”
庄毅得到林老先生的赞赏,再落笔:“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两句一出,整个院子顿时爆发了雷鸣般的欢呼。
“这两句啥意思?”胖富商忙问文人。
文人神情激动,听到主人的声音,这才回过神来,“苔花如同米粒般大小,也要像国色天香的牡丹那样靠着自己生命的力量自强开放。”
这首诗另辟蹊径,不仅全神贯注地写苔,而且把淡泊宁静、颂强质拙的人格融入这小小生命。
以小写大,妙哉!妙哉!
“我等有幸,见证一首首好诗的出现!”
“而后写景的诗作中,又多一首旷世佳作。”
“神童文采斐然,令人心折。”
有了庄毅开的好头,大家纷纷提笔,写出自己认为最佳的诗。
但,李端明一首都没收录。
他只抄写庄毅的诗和长联,连同一封信,送到自己座师,尚书右仆射,袁崇桂的府上。
袁崇桂,字元如,尚书右仆射,约等于内阁次辅。
信到的时候,他刚值班归来。
他在自家书房,躺在太师椅上,满脸疲倦的拆着门生的信,眯着眼睛阅读。
先是看到诞辰会的始末原委,表情十分平静。
尽管是圣人的诞辰会,在右仆射的眼里,不足以多看一个字。
他觉得门生不会这么无聊,专门写信,就为了诞辰会。
于是,撑着两个眼皮,边打哈欠边继续看。
“会上有不少的好诗?还是一个童子所作?那童子是庄毅,去年的小三元,今年的岁试第一。”
有点意思。
袁崇桂取出信封里几张纸张,看了诗和长联,倦意全无!
好字!
好诗!
原来有些是李端明抄写的,有些则是庄毅自己写的,被李端明收起来,放在信封里。
袁崇桂夸的好字和好诗,主要是指《苔》。
他倏然起身,把这些诗和长联反复念了几遍,不禁赞叹:“果然名不虚传。”
除了这些,还有关于同知贺孟绪的不孝案。
以及庄毅在此案中,写的那首诗——《父母》。
袁崇桂赞叹道:“好诗,好手段!可怜天下父母心,多么朴素又有力的诗。”
但他到底是**人物,称赞完后,就开始思考门生写信目的。
朝中分为南北两党,袁崇桂、李端明虽属于北党,但和周越等北人不是一个路子,属于相互利用的合作关系。
林让是南方大儒,虽不参与党争,却和南党成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像庄毅这样已经过了岁试,即将考科试,进而向乡试进发的当世神童,不能不重视,不能不争取。
不管是袁崇桂,还是李端明,都身在官场,不适合直接收徒。
反倒是林让最合适。
袁崇桂捋须,笑着说道:“如此旷世奇才,可不能便宜了那帮南蛮子,且看我运作,送他一场天大的造化。”
如此一来,即便庄毅不领情,也得接受他的善意。
次日,尚书台。
袁崇桂到岗,装模作样的行文刑部,旧事重提把贺孟绪的不孝案翻出来。
偷偷把那首父母的诗塞进去,像是第一次看到那首诗似的,颤抖着起身:“好诗!好诗!”
“等今日上朝,我要把这首诗,呈送御前。”
什么诗?
不少的尚书台官员,都过来围观。
只有尚书左仆射,毛贤和他的党羽没动。
毛贤来自江南,是不折不扣的南党领袖人物,会动才奇怪。
看完《父母》后,一众官员无不拍案叫绝。
完全不顾这里是尚书台。
咳咳!
听到咳嗽声,官员们都赶紧安静下来。
袁崇桂早料到了,起身到毛贤面前,“毛相,请看这首诗,当真是绝品!”说着,递了过去。
“哦。”毛贤拿过来,尽管私底下斗得你死我活,面子还是要给的。
只看一眼!
毛贤就被这首诗吸引了,尤其是最后一句:可怜天下父母心。
朗朗上口,情真意切!
“我打算把这首诗呈送御前,毛相以为如何?”
毛贤的反应,全在袁崇桂预料之中,趁机提出自己要求。
“好。”毛贤下意识答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