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周第一纨绔,烧纸买下双胞胎 第424章 神僧治病(一)

晨光熹微,大周外城的荣安堂医馆才刚卸下门板。

和现代的医院不同,大周的医馆十分冷清,即是这里是汴京也不例外。

毕竟普通老百姓有点病,只要不是耽误上工种地,那大家伙想的一般都是抗一抗扛过去。

都不用说大周,在赤脚医生下乡运动之前,乃至于七八十年代甚至现在的乡村,大部分的中老年人还是这个想法。

而就算有了病,大家也基本上都会随便找个土郎中开点草药就完了。

反正人命不值钱。

像这种正经的大医馆,进去一趟,或许人是活下来了,但是除了这条命之外,可能什么也都没有了。

当然,人家大夫也不着急,毕竟这年头看病那是十分暴利的买卖,更别说是汴京城内。

三年不开张也不耽误人家开张吃三年。

小郎中坐在门口,正在百无聊赖的看着桌上的汤头歌书。

上早课这种传统,早在古代就刻在山河四省学生的dna里了。

小医官口里念念叨叨的话音未落,这时一个身着朴素灰色僧衣、但衣料细看却透着内敛奢华的和尚缓步走了进来。

他面容平和,眼神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局促。

这些日子经过张永春的补养,了尘脸上明显可见的恢复了不少元气。

人都是这样,为什么说穷人多凶相,就是因为饿得尖嘴缩腮,看着害怕。

这也是古代说胖子是福相的原因,一张大圆脸自然是看着比瘦子好看些。

良子他不算在其中,单独列阵属于储备粮这一块。

因此见到了尘这个和善脸的和尚来了,小医官连忙迎上:

“阿弥陀佛,大师傅安好。

您可是要有疾在身,要去看病?”

了尘赶紧合十回礼,声音平稳:

“贫僧并非为病而来。

今日登门,是为送一桩缘法予贵堂。”

而此时,正逢坐堂大夫赵郎中闻声从后堂走出。

赵郎中年约五旬,面容清癯,目光锐利,一看就是常年干活的人。

着看到是和尚化缘,眉头下意识地微蹙,语气带着疏离:

“大师傅,敝店小本经营,诊病配药尚可,布施实在无能为力。

若为化缘,后厨还有些清粥小菜,可解腹中之饥。”

他以为对方是变着法子讨要,毕竟开封城内和尚庙多的是,这帮打秋风的和尚一年四季总来。

进门就要布施,大店小铺都不放过,哪怕你是卖棺材的,这帮人都要化走两块板子。

而了尘却不以为意,转而从宽大的袖中取出一个巴掌大小、用软布包裹的物件。

他揭开软布,露出一尊雕工细腻、泥料上乘的紫砂弥勒佛像,笑容可掬,宝相庄严。

小医官眼睛一下就亮了。

和现代孩子从小耍玩具不同,就古代那娱乐条件,有个竹蜻蜓都能玩一天。

汉高祖刘老邦子都四十多岁还在家编草帽玩呢,你算这个娱乐活动有多匮乏。

因此了尘掏出来的这个小泥人,顿时让没玩过东西的小医官眼睛都放光了。

此时了尘单手行礼道:

“施主误会了,贫僧确非为化缘。

久闻荣安堂悬壶济世,杏林誉满汴京。

贫僧特将此尊开光小弥勒奉上,置于堂中,可镇一方清净,佑贵堂福泽绵长,病患安康。”

说罢,他将紫砂弥勒递向小医官。

小医官被那精致佛像吸引,下意识接过。

了尘再次合十:

“阿弥陀佛。

两位施主行医积善,自是功德无量。

福田广种,自有恩德,贫僧告辞。”

说完,了尘转身飘然而去,步履沉稳。

赵郎中盯着了尘离去的背影,眉头锁得更紧。

这开封城里竟然出了真和尚了?

他总觉得这和尚来得突兀,目的不明。

“拿来给我看看。”

他从小医官手中拿过佛像,这小东西一入手便觉得温润,分量适中。

而他翻来覆去仔细检查,发现这佛像通体紫润,雕工上乘,确非凡品。

若说奇怪之处,也不过只是在弥勒宽厚的背后,有几个细小的、排列规则的圆形孔洞。

看着像是某种特殊工艺留下的气孔。

烧制瓷器所用的支钉法也会留下印记,倒也常见于此类烧制器物。

他反复摩 挲,并未发现夹层或异样气味。

“师父,这佛像真好!咱们就摆堂上吧?”

小医官眼巴巴地看着师父把玩着这小玩意,实在是喜欢得紧。

赵郎中摇摇头,将佛像递回给他:

“我这堂上只摆压方石镇纸足矣。

这等出家人之物,沾惹太多因果。

你喜欢,就放你诊案上吧。”

他转身走向药柜,继续整理药材。

自己这小徒弟既然喜欢就给他玩玩吧,一个小弥勒佛也没事。

而小医官则喜滋滋地将紫砂弥勒小心地摆在自己诊案一角,越看越喜欢。

了尘走出荣安堂,径直来到对面简陋的茶棚。

此时张永春正悠闲地坐在一张条凳上,面前放着一碗粗茶。

“居士,佛像已送达。”

了尘低声禀报,脸上带着一丝完成任务后的放松,也有一丝困惑。

张永春点点头,脸上露出赞许的笑容:

“辛苦大师了这一趟。”

了尘犹豫了一下,还是问出了心中疑惑:

“虞候……贫僧愚钝。

此物既是虞候所备,为何不亲自送去?

岂非更为稳妥?”

毕竟这佛像他也看过了,一点机关也没有,就是个小摆件,张永春完全可以自己送进去嘛。

而张永春端起粗瓷茶碗抿了一口,眼神深邃如事业线:

“大师此言差矣。

这佛门法器,由得道高僧亲手奉送,方显虔诚,才合缘法。

我若送去,不过是一桩寻常之案。

大师送去,那便是佛缘天降,福泽深厚,这效果截然不同。”

说到这,他放下茶碗,对侍立一旁的王墩子道:

“墩子,护送大师回驿站歇息。”

王墩子沉声应“是”,与另外两名军士护卫着了尘,掀开了茶棚的帘子,转身离开。

而待他们走远,张永春随意地从怀中掏出一个巴掌大小、表面光滑如镜的黑色“令牌”,手指在“镜面”上轻轻一点。

镜面瞬间亮起,清晰地映出了荣安堂内部的景象角度正对着小医官的诊案,那尊紫砂弥勒佛像赫然在目。

张永春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弧度,手指微动,调整着视角。

哎呀,九一大神的推荐就是靠谱啊。

谁能想到,这一个小摆件,竟然是个针孔摄像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