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1960灾荒年,每天一分钱秒杀 第724章:集思广益,分配任务

();

徐晓安将这一切收入眼底,愈发庆幸自己找来了李复兴。

他拍了拍手,把大家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同志们,现在还不是庆祝的时候,我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

“李科长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剩下的就看我们自己的。”

“大家先放下手里的工作,都过来,我们一起商讨具体方案。”

众人热情高涨,簇拥着徐晓安走向办公室,准备为这个新项目倾注心血。

科研室的长桌很快被清空,一张张图纸和样品零件被整齐地铺开。

大家围在桌边,开始踊跃地提出自己的看法。

李复兴斜靠在桌子旁,听着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时不时地切入要点:“涡轮风扇的噪音问题考虑过吗?毕竟是家用的产品,静音很重要。”

“成本必须控制住,不然出口的定价就没优势了。”

“上次空气炸锅就是吃了进口轴承的亏,价格高了一截,这次我们得尽量考虑国产替代。”

这句话让现场短暂地安静下来——国产零件的性价比毋庸置疑,但稳定性确实是个未知数。

“我们或许可以采取一个折中的办法?”李复兴的手指点在图纸的核心区域。

“像加热元件和电机这样的关键部件,我们用进口的。”

“至于外壳、支架这些非核心部分,就用国产件。”

“这样既能保证产品的核心质量,又能有效控制成本。”

这个务实的提议立刻获得了大家的赞同。

王琪摸着下巴说:“我认识一家本地的五金厂,他们冲压件的精度很不错,价格也公道,我抽空去一趟。”

两个年轻的研究员因为一个技术细节争论得面红耳赤,最后还是徐晓安一锤定音:“两种方案都做个样品出来!”

“三天后我们对比实际效果,用数据说话,哪个好就用哪个。”

徐晓安的话仿佛一针强心剂,让众人瞬间充满了干劲,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立刻就动手。

科研室的灯光彻夜通明,那片温暖的光晕在沉寂的厂区夜色中格外醒目,宛如一颗积蓄着力量的种子,等待着破土而出的时刻。

墙上的挂钟发出七声沉闷的敲击声,在这片热火朝天的讨论声中显得异常清晰。

众人如梦初醒,抬头望向时钟,才发现窗外早已被夜幕笼罩,厂区的路灯依次亮起,昏黄的光线透过玻璃,洒在铺满图纸的桌面上。

徐晓安按了按发胀的太阳穴,后知后觉地意识到,不知不觉间已经过了下班时间很久。

他环顾四周,每个人的脸上都写着疲惫,但眼睛里却闪烁着兴奋的光芒。

有人还在用铅笔在图纸上做最后的标记,有人正和同事低声交流着灵感。

他深吸一口气,用力拍了拍手。

所有人都停下了动作,目光齐刷刷地汇聚到他身上。

“好了同志们,先下班!”

“今天晚上都回去好好睡一觉,养足精神,后面还有一场硬仗等着我们。”

他的目光扫过整个科研室,这里除了一些基础工具和零散的零件,研发小型烘干机所需的专用设备一件也没有。

无论是测试加热元件的仪器、冲压外壳的模具,还是调试电路的装置……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现在设备什么都没有,我们就算留在这里也讨论不出更实际的东西了。”

“不如回去养精蓄锐,等明天设备和材料陆续到位,我们再卯足了劲儿大干一场。”

大家听后,都觉得在理,纷纷点头。

确实,没有合适的工具和材料,光凭空想和画图是造不出真正产品的。

在骨骼“咔哒”的抗议声中,一名年轻研究员舒展着僵硬的身体,打着哈欠笑道:“还是徐科长英明,我这脑袋都成了一团浆糊了。”

“是得回去充充电,没准儿睡醒了灵感就自己找上门了。”

“可不是嘛,我这眼皮都快睁不开了。”另一人也应和着,动手归拢起桌面上散乱的图纸和零件。

大家心照不宣地停止了讨论,开始默默收拾。

李复兴望着这群干劲十足的年轻人有条不紊的样子,脸上浮现出欣慰的笑意。

不一会儿,科研室便恢复了井然有序。

众人与徐晓安、李复兴道别后,三三两两地结伴离去。

次日清晨,天色才蒙蒙亮,徐晓安就蹬着自行车冲进了厂区。

他直奔仓库,将一份写得密密麻麻的材料单拍在库房办事员老李的桌子上:“碳纤维发热板先来十块,无刷电机要五个做备用。”

“还有耐高温硅胶线和冲压用的薄钢板,今天必须给我备齐。”

老李看着清单,嘬了嘬牙花子:“徐科长,这碳纤维板可是稀罕物,库里就剩下三块,其他的得上市里机电市场碰碰运气。”

徐晓安眉头一紧:“你先把有的都给我送过去,缺的我想办法让人去弄。”

等到科研室的成员们陆续抵达时,徐晓安已经用粉笔在水泥地上勾勒出了烘干机的整体结构图。

“小刘,你主攻电路部分,把加热元件和电机的线路先细化出来,核心是保证电压稳定。”

“小赵,你带两个人负责结构,先用硬纸板做一个折叠样品,把合页的精确位置定下来。”

“王琪,你跟我跑一趟车间,看能不能借到冲压机,我们先把外壳的模子冲出来。”

他一边迅速分派着任务,一边将仓库送来的材料归置妥当,镍铬合金丝与碳纤维板整齐地摆在桌上,宛如等待检阅的士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