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从蔬菜大棚开始 第248章 监督(大章)

孙强懵了,手里的手续都忘了接,直愣愣地问:“为啥贷不了?”

张进学也没藏着掖着:“这蔬菜大棚可不是随便弄的,技术要求高着呢。要是没种植经验,失败的可能性太大了。到时候不光您赔钱,我们这贷款也收不回来。现在贷款政策卡得严,确实没法通融。”

他真不是故意为难孙强,蔬菜大棚的风险摆在那儿,信用社得控制信贷风险,不然烂账一堆,最后还是他来头疼。

孙强不服气,梗着脖子问:“可俺听说,大营村李哲和跟着他种大棚的技术员,都从信用社贷着款了。”

张进学点头:“是啊,那是我批的。”

孙强的声音一下子拔高了八度:“那你给他们贷,凭啥不给俺贷?”

“凭啥?就凭他们会种蔬菜大棚,懂技术,能赚钱,有还款能力。而且人家李哲还愿意给他们担保。”张进学反问,“你会种蔬菜大棚吗?”

“我也是李哲手下的种植户,我也会……”孙强越说声音越小,底气明显不足。

张进学忍不住笑了:“瞎掰!李家的蔬菜大棚我去过多少回了,咋从没见过你?想糊弄人,去别的信用社试试,我这儿可不成。”

“我没糊弄你,我是刚去的……”

“刚去的就好好学技术,等把技术学好了,再来办贷款。”张进学把他的资料往帆布包上一放,示意他可以走了。

这是银行,又不是慈善堂。

有李哲在,信用社的个人信贷业务肯定能超额完成,何必冒险把贷款给不靠谱的人?到时候成了烂账坏账,还不是得他跑断腿去要?

想起去年要账时求爷爷告奶奶的光景,他心里就堵得慌。

孙强叹了口气,耷拉着脑袋走出信用社。娘嘞,这叫什么事儿啊!

刚走到信用社门口,就听见有人喊他:“孙强!你咋在这儿?”

抬头一瞅,王二麻子正推着自行车站在对面,车把上也挂着个蓝布包袱。

“你也来贷款?”孙强问。

“嘿嘿,你能来俺就不能来?”王二麻子咧嘴一笑,露出两排黄牙,颠颠地跑进信用社。经过孙强身边时,心里还嘀咕:**,这瘸子跑得倒快,让他抢了头一个。

孙强没走,靠在墙上抽起了烟。

一根烟还没抽完,就见王二麻子耷拉着脑袋从里面出来,脸上的麻子都显得没精打采的。

“嘿嘿……”孙强乐了,“咋?没贷着?”

王二麻子瞪了他一眼,没好气地说:“那小年轻说俺没技术,还说李哲没给俺担保。**,早知道昨天就跟李老弟提担保的事了!”

“不光你,俺也一样。”孙强弹了弹烟灰,“他说要先学技术,学好了再来。”

两人骑着二八大杠往村里赶,一路上谁都没说话。

晨风吹过光秃秃的树梢,呜呜地响,跟俩人心里那点憋屈劲儿似的,直往人骨头缝里钻。快到村口时,王二麻子突然开口:“要不……咱去找李老弟问问?看他能不能给咱作担保?”

孙强摇摇头:“我看悬……人家李老弟又不欠咱的,凭啥给咱担保?”

王二麻子琢磨了琢磨,提议道:“李老弟不是让咱们签蔬菜种植与收购合作协议嘛。咱签就是了!俺回去仔细想了,按李老弟说的,一亩地能产六千斤以上的黄瓜,光这就将近两万块钱,不少了。

再说黄瓜采摘三个月后,还能种其他菜,一直能卖到明年六月份。加起来少说也能赚三万块,这在以前哪敢想啊?”

孙强眼睛一亮:“你说的也对,人不能太贪心。”他猛地跨上自行车,车把一歪差点摔了,“走,回村找李老弟去!”

两人骑着自行车往村里赶,虽然贷款没办成,心里头却又燃起了新希望。

……

大营村村北的田埂上,李哲正蹲在地上,逗弄着脚边一只壮实的小狗。

这狗通体泛红,红鼻子、红舌头、红脚掌、红嘴巴,蓬松的红毛在阳光下闪着光,尤其那条卷曲的金钱尾,正欢快地拍打着地面,扬起细碎的尘土。

“好家伙,胆子真不小。”李哲笑着掐住小狗后颈拎起来,小家伙不但没夹尾巴,反倒伸着粉红舌头想去舔他的手腕,圆溜溜的黑眼睛里满是好奇。

这狗是王大庆送的,原本是别人送给村支书王铁头的。王家本就有两只护院狗,知道李家二十多个大棚正缺看护犬,就让儿子转赠过来了。

李哲越看越喜欢,心里盘算着等去京城时带上它,和家里那只叫“金子”的土狗一前一后守着四合院,再合适不过。

就在这时,两道自行车铃声由远及近,车轱辘碾过碎石路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

李哲抬头,见王二麻子和孙强下了自行车,车后座沾着不少泥点。王二麻子那张布满麻点的脸在寒风里冻得通红,孙强跛着脚把车往夯土墙上靠,粗嗓门老远就带着热气:“李老弟,忙着呢?”

李哲放下小狗,拍拍沾着狗毛的手:“孙哥,王哥,这是从哪儿回来啊?”

王二麻子搓着冻得发僵的手,和孙强对视一眼,两人脸上都带着点不好意思的局促。

王二麻子先开了口,声音里带着试探:“李老弟,俺们有点事想跟您说说。”

李哲引着两人往三号大棚走,塑料门帘一掀开,一股湿热的暖流混着泥土和蔬菜的清香扑面而来。

老李正蹲在大棚空地的草垛边,手里拿着粗线修补草帘子。见三人进来,他放下草帘直起腰,拍了拍裤腿上的草屑:“二麻子和孙强来了。坐。”

“李叔。”两人连忙打招呼,拘谨地在摞起来的菜筐上坐下。

李哲见两人脸颊冻得通红,鼻尖还挂着水珠,转身提起桌子上的暖壶倒了两杯热水递过去:“孙哥,王哥,两位找我有啥事儿?”

搪瓷缸子捧在手里暖烘烘的,王二麻子和孙强又对视一眼,孙强用胳膊肘碰了碰王二麻子,小声说:“你说吧。”

王二麻子抿了口热水,把缸子往地上一放,像是下定了决心:“李老弟,昨儿听您说了种大棚的事,俺回去认真想了,俺想跟您种大棚,也愿意签蔬菜种植与收购合作协议。”

他顿了顿,脸上露出难色:“你也知道,俺家条件一般,种大棚的费用太贵,俺家根本没那么多钱,所以就想着去信用社贷款。结果,我在信用社门口就碰到了孙哥。

谁曾想,我俩进了信用社,人家嫌我们没有蔬菜大棚种植经验,不愿意给贷款,说要您给我们担保才行……”

孙强在一旁连连点头,急着补充:“是啊李老弟,听说你手下的那些大棚种植户都在信用社贷款了,而且你都帮他们担保了,能不能也给俺俩做个担保?”

李哲闻言笑了笑,摆了摆手:“两位老哥,我先跟你们解释一下。我没有给任何人做过担保,别说是种植户了,我亲爹要贷款,我也不会给他担保。”

见王二麻子要插话,他抬手示意稍等,继续说道:“我自己成立了一家叫四季青的公司,现在这二十多亩大棚和农资都是四季青公司的资产。

我虽然没给种植户担保,但我用公司的名义给他们信用背书,向信用社口头说明他们的种植能力、还款意愿这些情况,帮他们增加信用社的信任度。”

王二麻子和孙强这才恍然大悟,两人你看我我看你,眼里都带着点迷茫。

孙强是个急性子,忍不住追问:“李老弟,那你能用公司的名义给俺俩也做信用背书不?”

李哲眉头微微蹙起,露出迟疑的神色:“两位老哥,你们有没有想过另一种可能?刚才那番话或许只是信用社的推辞,他们并不打算给你们贷款,即便我给你们做了信用背书也一样没用。”

“那不能吧!”孙强急得提高了嗓门,“你手下的大棚蔬菜技术员不都贷款成功了吗?”

“你们的情况和他们不同。”李哲耐心解释,“他们跟着我时间久了,早就掌握了大棚种植技术,就算不跟着我干,自己也能种大棚,信用社自然放心给他们贷款。

可你们以前没种过大棚,没经验没技术,即便有我背书,信用社也未必相信你们有还款能力。这才是关键!”

王二麻子听完直拍大腿,昨儿还兴冲冲地盘算着跟李哲学技术、贷款建大棚,今儿个才发现事情没那么简单。“李老弟,那该咋办啊?”

“贷款这事,终究还得靠你们自己。”李哲语气诚恳。

孙强耷拉着脑袋,声音里满是无奈:“李老弟,俺们去问了,人家不给俺们贷啊。建一个大棚要六千块钱,信用社不肯贷款,俺们根本凑不够钱。您就帮俺们想想办法吧。”

王二麻子也跟着恳求:“是啊李老弟,你就帮帮俺们吧。”

李哲沉默了片刻,像是做了决定:“这样,我和镇信用社的孙主任关系不错,我帮你们问问他,看看能不能把贷款要求放宽一些。”

王二麻子顿时来了精神,脸上的愁苦一扫而空:“嘿,李老弟,谢谢您了!”

孙强也咧嘴笑了:“是呀,有您出面,那指定成。”

王二麻子像是怕李哲反悔,赶紧表态:“你说的那个蔬菜种植与收购合作协议,俺现在就能签。”

“俺也签。”孙强连忙附和。

李哲摆了摆手:“不着急,回头再说吧。”

见李哲语气敷衍,两人反倒更急了。王二麻子拍着胸脯保证:“李老弟,俺是真想跟你合作种蔬菜大棚,俺愿意签协议,也会跟你好好干。”

孙强也紧跟着说:“没错,李老弟,你让俺俩咋干,俺俩就咋干。”

“真的?”李哲挑眉反问。

“真的!”两人异口同声,语气格外坚定。

李哲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那行,你俩休息会,然后去照顾地里的小黄瓜和青刀豆去。至于种蔬菜大棚这事,我再想想,回头给你们准信。”

两人还想再说些什么,可看着李哲不容置喙的神情,只好作罢,悻悻地离开了大棚。

李哲和老李把两人送到大棚门口,看着他们的自行车消失在田埂尽头,老李才疑惑地问:“老二,我看他俩挺有诚意,也都想签协议,你咋还不同意?”

“爹,再等等吧,现在还不是时候。”李哲望着远处的菜地,眼神深邃。

他太了解村里人的心思了,日子过得紧巴,一分钱都要掰成两半花,在钱的事情上格外较真。昨天刚说要收购他们种的蔬菜,不管开价多少,他们心里肯定觉得自己能赚大头,少不了嘀咕。

要是今儿个痛快答应,帮他们解决所有困难,他们未必会珍惜,反倒会一直盯着收购价琢磨。

所以他得设些关卡,让他们去争去抢,把精力和矛盾转移到竞争者身上,而不是自己。

至于是否会有人看出来,他们又如何议论,他根本不在乎。

这就和上大学、考公一个道理,看穿了又能怎样?不还是拼命往里钻?

因为实实在在的好处就摆在那儿——跟着他种大棚,肯定能赚钱,无非是多与少的区别,少赚总比没赚强。

爷俩回到大棚,李哲从墙角的麻袋里抓了把瓜子,一边磕一边说:“爹,你还记得我说要建个种植园的事吗?”

老李皱起眉头:“记得啊。老二,那十亩大棚建好不到一个月,咱家新宅子还在盖着,你又打算弄种植园,这步子是不是太大了?”

“我知道您担心啥,我没打算大兴土木。”李哲把瓜子皮扔进旁边的**筐,“但话说回来,咱这连个办公吃饭的地方都没有,确实不方便。

现在底下都三十多号人了,每天吃饭挤在大棚里外,风里来雨里去的,不像个样子。开会也没个正经地方,这不是长久之计。”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再说了,以后咱们要和几百个种植户合作,到时候在哪开会、在哪培训?总不能还在大棚里吧,根本站不下。”

老李琢磨着儿子的话,慢慢点了点头:“你说的是这个理。可真要建个能容下几百号人的地方,再弄个大食堂,得花不少钱吧?”

“咱们的大棚面积会越来越大,规划确实得长远些,但不用现在就全建起来。”李哲解释道,“比如,咱们可以先建个大食堂,平常吃饭用,中午工人也能在里头休息,开会、培训的时候就当会议室、培训室用,我觉得挺有必要的。”

老李想了想说:“成,我回头跟施工队的刘金亮师傅聊聊,问问盖个大食堂得花多少钱。”

“对了爹,”李哲像是突然想起什么,“你再跟公司的其他股东说说,问问他们的意见。”虽说他是大股东,有绝对话语权,但面上总得尊重其他股东。

老李应了声:“我知道了。”

……

数日后,万安镇驴肉馆。

前段时间,万安镇罐头厂的谢厂长请李哲来这吃过一次,味儿不错,驴肉很正宗,他就惦记上这一口了。

上辈子李哲就喜欢吃驴肉,但因为驴肉太贵,真舍不得买,一年也吃不了两次,越是这样,心里越惦记。这辈子有钱了,还不得好好解解馋。

餐厅的包间里,就坐着李哲和镇信用社主任孙立国两人。桌上摆着一个驴肉拼盘,一个拌三丝,两碗驴杂汤,两个火烧。

李哲拧开一瓶泸州老窖倒了两杯:“孙哥,咱哥俩先走一个。”

“走一个!”孙立国端起酒杯,跟李哲碰碰杯,一饮而尽。

一杯酒下肚,李哲夹了口驴蹄筋。别看就点了两个菜,种类其实不少,拼盘里有驴蹄筋、驴腱子、驴肉、驴板肠,都是好东西。

李哲喝了口驴杂汤,开口问道:“孙哥,最近去信用社贷款的人多吗?”

“多啊,光是你们村以建大棚名义贷款的就不下十个,不过都被我挡回去了。”孙立国放下筷子,一脸认真地说,“这事咱还得好好合计合计,尽可能缩小贷款风险。要不信用社高层不会允许大规模放款,要是出现大规模烂账、坏账,这个责任谁也担不起。”

对于李哲要组织农户贷款建大棚、种植大棚蔬菜的事,孙立国是乐见其成的,这对信用社来说也是好事,但同样意味着风险。

关于这个问题,他之前和李哲讨论过,只是当时说得笼统,没有详细的计划和措施。

孙立国伸出两根手指:“其实说到底就两个问题:一个是大棚种植技术,种植户是否有能力种出反季节蔬菜,是否能偿还贷款;

第二个是村民可能借着建大棚的名义贷款,随后把贷款挪用,比如消费或其他投资,导致大棚没建成,失去还款来源。”

李哲来之前都想好了:“技术方面简单,只要种植户跟四季青公司签订蔬菜种植与收购合作协议,公司会定期培训,平时也会去地里指导,保证大棚蔬菜正常生长。”

见孙立国点点头,李哲继续说:“贷款去向问题,以四季青公司名义监督不太合适。

种植户贷款前,可要求他们先加入‘大营蔬菜合作社’,以合作社名义监督贷款用途。

贷款不一次性发放,按大棚建设节点,像挖掘地基、购买棚膜、采购种子化肥等阶段分阶段放款。

每阶段由蔬菜合作社现场验收,确认资金用在对应环节后,向信用社出具验收证明,信用社再放下一笔款。一旦发现挪用贷款,后续贷款就全停了。”

至于大营蔬菜合作社是否愿意协助信用社进行监管,答案是肯定的。

原因有二,农户加入蔬菜合作社后,每月要缴纳4元社费,可以用这笔钱作为监督的经费。

其次,合作社的社长和骨干都是四季青公司的人,李哲完全可以做决定。

随后,两人又商量了些细节,比如能不能联系可靠的棚膜、化肥等供应商,让村民通过指定渠道采购,由信用社直接把对应款项支付给供应商,避免资金经手村民时被挪用……

——————

246章有个问题解释一下。

李哲准备将23个大棚都入股四季青公司。

不过,现在大棚内种植的蔬菜还属于李哲个人,等七月份大棚蔬菜采摘完,使用权才会属于四季青公司,这也是为何会清楚写出大棚折旧费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