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种“战术欺骗”。
给袁绍一种王通在往真定城增兵,欲与他在真定决战的错觉。而王通真正的主力,却凭借夜色的掩护,悄悄地迂回去了幽州战场。
……
又过了两天,袁绍的十五万大军终于赶到了真定城外。在离城十里下寨。
营寨扎得很严整。
这是审配的特长。
原本历史上的官渡之战,袁绍30万大军的营寨,就是由审配规划打造的,其严谨程度,让曹操也为之心惊。
审配长于军略,精通各种大型军阵,能够指挥大兵团作战。可惜错投了袁绍,若是一开始就跟在曹操身边,其在原本历史上的成就,应该不会比程昱差。
同样是狗。
有的是富贵人家的宠物狗,有的是贫**之家的看门狗,还有的是被主人舍弃的流浪狗。
所以,人的命运,与投胎有关,也与是否跟对人有很大的关系。
也正因为这个原因,才有“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这句话。
……
扎营完毕,袁绍召开军议,对众人道:“据斥候观察到的情况,王通狗贼依旧在真定城中,吾欲取其狗命,诸位有何良计?”
辛评道:“不如约其出城决战,再以优势兵力围而歼之。”
“不妥。”
审配上前反对道:“首先,王通兵力完全处于弱势,他必不敢出城决战,而是会选择据坚城而守。
其次,主公是想取王通之命。
凭王通之勇武,以及其骑兵之犀利,若让其出城决战,纵然我们能将其军队击败,也很难留下王通。王通很可能杀出一条血路,逃往土门关中。
这并不是主公想要的结果。
主公想要的。
是王通的命!
如果让王通到了城外的空旷地带,凭借其勇武和战马爪黄飞电,只要王通想逃,很难有人能挡得住他。所以,若想毕其功于一役,最好的办法,是趁王通还在城中,便将他困于城中不让他出城。
然后,再围而攻之,将之困杀于真定城中。如此行事,纵然多费些时日,多付出一些伤亡,也是值得的。”
这番话,听得袁绍连连点头。
对于审配的建议,逄纪也是赞同的。
逄纪对袁绍道:
“俗话说,‘大音希声,大巧若拙’。有时候,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最好的办法。
王通的儿子才四岁,并不足以承袭王通的基业。只要将王通困杀于真定城中,其麾下将领必会争相投奔主公。
届时,并、幽二州必轻松归于主公,主公得掌北方四州,便可南向而争天下,实现千古霸业。”
众人闻言,也尽皆附议。
唯有沮授上前提出异议道:
“王通此人,狡诈异常。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的道理,他不可能不明白。他明知如此,却执意亲身居于真定,恐怕是以身为饵,另有他图。”
“他还能有什么他图?”
审配笑道:“沮从事的说的“他图”,无非是并州的上党和幽州的范阳。
可是,据我所知,王通能用于前线作战的兵力,最多也不过十万人马。而在真定城中,他却放了四万军队,土门关中,最少也放了一万军队。
剩下的上党和范阳,加在一起也不过五万军队。如此情形之下,他又还能有何作为?
别看王通屡战屡胜,从无败绩。那是他一直是用计取巧。但是,兵力太少便是他的硬伤。
主公只要采用最简单的办法,不给他取巧的机会,大势碾压,他就必败无疑。在绝对的实力之下,任何计谋取巧都是徒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