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 第三百二十四章 等待时机

();

两个小家伙耷拉着脑袋,拖着步子慢慢离开。月影透窗而过,随着他们的脚步轻轻晃动。

屋内顿时安静下来,只剩下几个大人和一鬼一狐。烛火在风中摇曳,将众人的影子投射在墙上,忽明忽暗。

小丹眨着狐狸眼,兴奋地说:“要不我去吓唬那几个锦衣卫,把口供抢回来?我最擅长这个了!”她的尾巴因为激动而微微翘起,在空气中轻轻摆动。

苏瑾望着她那副跃跃欲试的模样,轻笑一声:“就算抢回来又如何?兵器握在他们掌心,想要什么样的口供都不难。更何况...”她顿了顿,目光投向远处,“这些口供背后,还有更大的图谋。”

“让我去撩拨他们,让他们别上报!”小丹又出主意,眼中闪烁着狡黠的光芒,“我可以变成他们最心仪的模样。”

苏瑾伸手点了点她的额头:“你这小狐狸,太天真了。对那些人来说,权势比美色重要得多。你能撩到一两个,还能迷住所有人吗?况且...”她的声音低了下来,“这背后的人,不是那么容易对付的。”

“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该怎么办?”小丹急得直跺脚,尾巴也焦躁地甩来甩去,“你明明不是那个苏瑾,他们都能栽赃你,更何况你就是本尊呢?”

苏瑾眸光微沉,手指轻轻敲击着桌面:“的确比我预料的要快,速战速决也有好处。”她的声音很轻,却透着一股说不出的笃定。

孟忠看着她平静的样子,却总觉得心里不安。他叹了口气:“要不我进宫替你向皇上解释?好歹我也是...”

“来不及了。”苏瑾打断了他的话,望向皇宫方向。夜色中,皇宫的轮廓若隐若现,“不过我也不怕,这么多准备,总该派上用场。”

此时,锦衣卫指挥使衙门内灯火通明。

“大人,下官现在就可以带兵去孟宅拿人!”钱铭跪在地上,急切地说道。他的额头已经渗出细密的汗珠,显然是因为过度兴奋。

沈通坐在案前,慢条斯理地翻看着手中的口供。烛光映照下,即便以他这样的草包,也能看出其中漏洞百出。但这些漏洞在他眼中,反而成了最好的工具。

“此事不急,”沈通放下口供,手指有一下没一下地敲着案桌,“待我禀报赵杜谦再说。”

当年欧琰一案让他吃尽苦头,这次他学乖了。与其贸然行动,不如把主动权交给赵威,让那位掌印大人来定夺。

深夜,沈通匆匆入宫,正巧遇到从乾和殿出来的赵威。夜风吹动他的官服,发出轻微的簌簌声。

“这样的口供,能瞒得过三法司?”赵威看完后冷笑,月光下他的脸显得格外阴沉。

沈通低声道:“三法司不过是掌印一句话的事,关键是陛下那边...”他的声音越来越低,生怕被人听去。

“你先收着,”赵威将口供还给他,“找个合适的时机再上报。”

“为何不趁热打铁?”沈通有些不解,但还是恭敬地接过口供。

赵威意味深长地说:“她是三玄观的修行者,有师门牵绊。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何必急于一时?”他的目光投向远处的宫墙,继续道,“更何况,陛下刚收到云南沐府的消息,沐总兵的长子命在旦夕。陛下与沐琮自幼相识,此时心情正是最差之时...”

沈通恍然大悟,连忙躬身告退。他终于明白了赵威的用意——在皇帝最悲伤愤怒的时候上报此事,才能让苏瑾万劫不复。

夜色渐深,整个京城笼罩在一片寂静之中。苏瑾站在窗前,望着天边的月亮。她知道,这场风暴即将来临,而她能做的,就是等待。等待那个最适合的时机,等待那个能够扭转乾坤的机会。

月光如水,洒在她的脸上,映出一片清冷。她的眼中没有惊慌,没有畏惧,有的只是一片平静。就像她说的那样,既然准备了这么久,就总该派上用场。

而在这个寂静的夜晚,京城的各个角落里,无数双眼睛都在注视着这场即将上演的大戏。有人期待,有人忧虑,有人蠢蠢欲动,有人按兵不动。但无论如何,这场风暴终将来临,没有人能够幸免。

夜色深沉,宫中灯火依旧明亮。殿内朱香袅袅,朱景轩坐在御案前,手中拿着一封从云南传来的奏折,眉头紧锁。

“陛下,该用膳了。”孙皇后轻声提醒。

朱景轩放下奏折,揉了揉眉心。孙皇后见状,亲自为他布菜:“今日御膳房特意准备了您爱吃的松茸汤。”

“皇后有心了。”朱景轩勉强扯出一丝笑容,却只是浅尝辄止。

“陛下今日胃口不佳。”孙皇后温柔地说着,隐含担忧,“可是云南那边又有什么消息?”

朱景轩放下筷子,眼神黯淡:“沐熙怕是撑不了几日了。”

“要不要让楚国公回去见最后一面?”孙皇后小心翼翼地建议。

“不必了。”朱景轩摇头,目光投向远方,“只是想到楚国公一脉子嗣单薄,心里不免担忧。楚宁王被太祖高皇帝和孝慈高皇后当作义子抚养,一直忠心耿耿,可惜子嗣艰难。如今沐熙将去,沐楠身子也不好,就剩下个十三岁的沐琮...”

“楚国公正当壮年,还有机会。”孙皇后安慰道,为他添了一碗汤。

朱景轩苦笑:“可他至今还未有一子。这些年,朕让他留在京城,也是为了让他安心成家。可惜...”

“陛下是担心云南的局势?”孙皇后试探着问。

朱景轩沉默片刻:“云南沐氏世代镇守边疆,功勋卓著。但也正因如此,朝中不少人对他们心存疑虑。若楚国公无子,日后沐琮继承爵位,难保不会生出事端。”

与此同时,宫外不远处的楚国公府。

月光如水,洒落在庭院中。楚国公独自坐在石凳上,面前的案几上摆着酒坛和几碟小菜,却早已凉透。他手中握着一封信笺,纸上字迹已被泪水浸湿。

“国公爷,夜深露重,您该回房歇息了。”管家陈禄小心翼翼地上前劝道。

楚国公抬头,月光下他的眼眶通红:“陈禄,你可还记得当年我初来京时的情形?”

“记得,那时您才二十出头。”陈禄叹息道。

“是啊,二十出头。”楚国公苦笑,“当时僖弟送我上京,我们在城门前相约,等皇上准许我返回云南,我们兄弟同心守护边疆。谁知一别就是十五年...”

他仰头灌了口酒,声音哽咽:“后来他怕我在京城孤单,特意把年仅五岁的瑜儿送来陪我。年前他还在信中说,已记不清瑜儿的模样,如今却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