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我,朱允熥,带着朱棣造反 第1036章所有官员都在反对,哪怕是清官

这项规则,并不是那些已退位或死去官员,为自己争取来的特殊待遇。

而是现任官员,为了自身长远规划而设定的一套规矩。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一旦功成身退,将位子让给了他人,便能够安享晚年。

这已经成为普遍认同的看法。

因此,当郑明旭遵照朱允熥指示,在直隶道18个县份,展开自洪武元年起始的长期商业税金挪用调查时。

马上遇到了朝廷大部分官员的抵制。

即使一向公正廉洁,从未违背过严苛法律条文的臣子,在此情势下也会发声反对。

这些心照不宣的习惯与公开法令,同样不可动摇。

古老帝国有着自己一套固有的管理模式。

“臣,对直隶总督提出的调查直隶道18府,自洪武元年起的所有商贸贪污案件持异议。依臣之见,尽管存在税收不公跟隐匿行为,但不应将怀疑延伸至洪武元年以来的所有时期。”

“历史上可能有不当敛财的案例,但断言这普遍存在于整个区域,则过于武断。当前律例严格,新设直隶行政区域人心不稳,部分官员急于求成。若贸然接受总督衙门的提议,恐怕会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牵连。”

“明朝成立近30年,积累了大量商业赋税文档,许多陈年册籍已覆满灰尘,查证工作何时才能结束?期间又有多少可能性会导致滥用职权?臣无法给出确切答案,但对人心和动机有一定认知。”

“总督大人以忠君爱民著称,无论是在交趾驻守还是京城任职,都赢得了良好的声誉。总督为国尽忠,臣深表赞赏。若需彻查此事,可从洪武29年开始,既能威吓小人,又可弥补朝廷的经济损失。”

文华殿内,户部给事中表达了自己对于郑明旭提案的反对立场。

郑明旭神色一滞。

直隶总督衙门,正在翻阅多年财政资料寻找线索。

今天在这殿上,却被阻止了,也只能不甘撤回命令。

一帮废物。

郑明旭暗骂了一句。

这位站出来说不支持继续深入调查的人,平日里其实是个正直廉洁的好官。

为什么偏偏在这个关键问题上,表示异议呢?

斜睨了一眼身旁夏原吉。

得到的只是一副无奈表情。

毕竟身为尚书级人物,夏原吉也无法干涉或直接指挥监察体系的工作安排。

这是大明朝确保监督系统独立性的重要原则。

郑明旭心中不满,目光不由自主转向皇太孙。

朱允熥未曾料到,自己打算借清查直隶道18府,过往商税账目的举措,会在朝堂上激起如此巨大的反对声浪。

他显然低估了朝堂中,那些不成文的规矩所带来的影响。

望着跪下的数十名官员,朱允熥心中不免有些沮丧。

这些人当中,大多数都是行事严谨、不犯分毫差错之人。

即便偶尔出现失误,也往往是因为权衡利弊后做出的决定,并非出于私心。

难道他们是在畏惧吗?

朱允熥明白,答案是否定的。

那他们的反对,究竟是出于何种原因呢?

或许这体现了整个官僚体系的一种防御机制。

吏部的一位谏议官出列,“启奏皇上,关于郑大人想要核查直隶区域商户逃税之事,在微臣看来是一件值得提倡的好政策。”

就在郑明旭以为这位官员将支持自己时,对方却改变了话头。

“但考虑到从洪武元年至今已近30载,期间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许多前地方官员已退休回乡,有的甚至已去世。因此,30年前,即使真的存在隐瞒商业税收的情况,现在还能继续从事这一行当的人,恐怕已经寥寥无几了。”

“邹督调查直隶地区偷税漏税案件,旨在整顿经济环境,恢复良好氛围。然而,全面审查30年记录,可能造成冤假错案,违背初衷。仅限于今年审查,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追溯自洪武24年起的商业税务情况,以补偿朝廷财政损失。改善直隶地区风气,对国家跟百姓有益,避免麻烦,这是最理想的方法。”

从洪武24年起,追究直隶区域内未缴或少交的商业税费。

此言一出,郑明旭的脸色顿时阴沉下来。

这批大臣真是选了个好时机,提出这个建议。

就连站在台阶上的朱允熥,也不禁回头望向朱元璋。

此时,平日里在朝堂上鲜少露面的刑部科道官也站了出来。

“皇上,我大明国力日益强盛,在皇上的英明领导下,继往开来,国家欣欣向荣,早年局势动荡,正是凭借皇上的果断行动才得以稳定。如今四海升平,天下安定。国泰民安,皇室血脉绵延不绝,不应再行大规模征伐,增添无谓杀戮。”

“在经历了严厉治国之后,应采取更为仁慈的方式来治理国家,给予百姓休养生息的机会,为国家的繁荣积累善德。自洪武二十四年以来,对直隶道各府的商税账目进行调查清理,既体现了皇上的威严,又彰显了仁政。”

“官僚百姓无不感激涕零,祈盼着大明朝基业长久、皇族安宁、皇嗣安康。”

朱允熥发现朱元璋眼角有了轻微的变化,心中顿时警觉起来。

显然,这一番言语已经打动了老人家的心弦。

过去20多年里,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是个行事决绝的人物。

即使是当年与他一起从淮右起兵的功臣老将,只要阻碍到国家的进步,都会面临皇帝的严惩。

那些由洪武帝主导的大规模清洗事件,至今仍让人心有余悸。

所有人都只能匍匐在他的铁腕之下,惶恐不安地处理日常事务。

但近两年来,朝廷上已很少再出现,那种牵连广泛的**斗争。

他们甚至习惯了忽略发生在京城之外的事情,比如说那位尊贵秦王在民间所引发的一些风波。

而眼下,朱元璋比以往更加关注皇重孙。

虽然说成‘培养’似乎还有些夸张。

毕竟,现在这小小年纪的皇位,继承者尚处于牙牙学语阶段,并未达到需要特别教导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