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如原版女主唱Clare Torry那样,郭思楚在想到了死亡和把自己的声音当做一件乐器之后,的的确确的跳出了之前那种要是唱不好就觉得对不起边浪的怪圈。
状态上来了,此时她的吟唱声就和边浪他们一帮乐手聚在一起玩即兴一般,虽然听起来有些随性的感觉,但不管是调子、节奏和情绪却又是稳稳的在框架之内。
这就让在台下的席尔瓦都忍不住要赞一句:“这真的就是不给翻唱留一点活路!”
埃尔夫也跟着点头:“可能伟大的作品都是这样吧,翻唱永远都及不上原唱的高度。不过Wave也是真绝,别人的歌就算再难,练一练总还是能有个对比的可能性,这首歌他是直接把翻唱的路给断了。”
席尔瓦听完就又跟了一句:“这首歌要是我能参与,那该多好!”
到了席尔瓦这个水平,不会听不出郭思楚这现场有即兴的成分在里面。但是这并不妨碍听众们觉得这首歌和边浪超级牛逼……
边浪当时给郭思楚谱子和小样的时候,是综合了水爷版本和原版的。至于寂寞爷后面和Clare Torry再次合作的现场,从效果上讲已经没有多少参考的必要了。
毕竟那时候的Clare Torry嗓子已经不太得行,如果把这首歌的人声部分分成三段的话,Clare Torry现场的后两段就只剩下音准、情怀和情绪了!
所以边浪同样是帮郭思楚分成了三个部分,让她方便一段段的练习。
第一段始于1分10秒到2分26秒停止,整个演唱都是四五组高音之间一直起伏,整整一分多钟的第一部分演唱,最后在郭思楚那如同情绪要崩溃的“破音”中结束。
架子鼓声也随着郭思楚的歌声一同停止,如果按照之前的第三种解读来看的话,这就是第一波冲击之后开始进入舒缓期的一个时间段。
除了原唱的现场版之外,不管是水爷还是寂寞爷的现场版本,都是分三个女主唱来完成的。
这个设定边浪以后或许会用,但是在郭思楚的当打之年,特别还是滚石这首歌的首次亮相,所以边浪一定是要让郭思楚自己完成的。
进入第二部分之后,舞台上的灯光再次昏暗下来,只有聚光灯将砥砺、华颜和郭思楚三人继续点亮。
此时郭思楚的吟唱已经从第一段那扣人心弦、如巨浪一般连绵不绝的状态,转换到了开始有明显的空拍和气声演唱状态中。
这变化一出,乐迷中立马就有女菩萨GET到了之前的第三种解读!
“如果这个节奏的话,应该会舒服吧,只是时间是不是有点短!”
“以后可以试试在做的时候放上这个音乐,我感觉会非常的有意思!”
“我在想,Wave这首歌是不是在和GuoX的时候得到的灵感。否则怎么会那么有感觉,尤其是Guo的演唱,我无法想象还有谁能在以后的翻唱中找到这种感觉!”
就连一些女歌手在此时都是露出了嘴角含春的笑意……其中就有席尔瓦:“那感觉一定很美妙吧,否则Wave和Guo也不会配合出如此出色的作品吧?”
埃尔夫一开始没听懂,等明白过来之后就打趣郭思楚道:“如果真的是这个原因,那你还愿意去站在台上么?”
“为什么不呢?为了这么一首歌,还能等到一时的快乐,这有什么问题么?”
这话,埃尔夫就当没听见了。虽然他知道席尔瓦是就事论事,如果真的是这个情况,她也不一定就会那么选。但前提是边浪就和郭思楚一直稳稳定定的不再有什么其他的可能性。
否则他真的担心席尔瓦会以身试歌!
倒不是说不行,只是这样的话那本来就不简单的关系,就要变得更加复杂了。
不过就是在脑中过了一下,这首歌已经进入到了第三个部分……
如果依旧用第三种解读来理解这首歌的话,那么此时就应该是休息了一会养精蓄锐之后的又一轮风暴。
键盘和夏威夷电吉他的配乐依旧是天花板一般的存在,把郭思楚最后一段的疯狂给铺垫得更有味道……
从3分37秒开始:“啊……啊……啊……啊啊啊……”
仅仅从郭思楚的表情上来看,就已经知道演唱难度不小。持续在5组一直飘忽的真声,让台下无数女歌手斗殴感到头皮发麻。
“看来真的是她休息的时候太佛系了,以至于让很多人都忘记了她的实力!”这话是陶晓雨说的。
而台下楚军们的表现就要比这个激烈太多了:
“楚后这是王者回归来,等回国就宣布歌坛大一统啊!”
“不得了,不得了,论对楚后的开发程度!之前那些合作的音乐人仅仅只能是边浪的一半!”
“嚯!看样子边浪是已经拿到楚后使用说明书的完整版了啊!这感觉,谁特么顶的住!”
就算有些目前还GET不到这首歌的楚军,也在滤镜的加持下给了高评:“这大概就是歌手到艺术家的转变吧?”
由于之前根本就没有一个定稿的版本,所以包括边浪在内的台上这些人,也都是第一次听到这个版本。
最感到惊讶的就莫过于在调音台那边监听的奥拉夫了:“我感觉边浪真的就是最好的**,GUO这次表现真的太出色了。怪不得和Wave要我把这个版本留下,我估计就算是Guo本人,以后都很难再唱出这个状态了!”
再看砥砺和华颜这俩主要的乐手,现在也是沉浸在了和郭思楚这绝妙的配合之中!
之前,不管是哪一次的尝试,两人的感觉都还是乐手与主唱之间的那种配合。但是此时此刻,两人只觉得郭思楚就是滚石的乐手,她的声音也变成了一件乐器!
至于边浪,他在感叹郭思楚的唱商和状态的同时,已经在思考关于Pink Floyd的专辑问题了。
《Comfortably Numb》、《Wish You Were Here》和《The Great Gig In The Sky》分别属于三张不同的神专。
如果真要全面复刻,边浪的CPU确实有点要烧的感觉。
但是如果不出专辑的话,《The Great Gig In The Sky》这首歌的真实意境,可能长久都不会得到正确的解读。
毕竟,把这首歌放回到专辑的框架里面做阅读理解,才是最正确的解题思路!
之前说了三种这首歌可能理解角度,那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专辑之中,在Pink Floyd的理解中,这首歌到底想表达什么?
在原地球《滚石》杂志评选出“史上最伟大的500张专辑”,该专辑排名第43位。
而在边浪自己这,《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以不可排序的方式存在于个人摇滚专辑的前10。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也可以理解为“The Dark Side of the human”,Pink Floyd在专辑中讨论了光阴、金钱、战争、世俗等等哲学话题,给出了自己的理解并对这些概念对应的很多阴暗面进行了抨击。
而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专辑中,《The Great Gig In The Sky》处在什么位置呢?
这张专辑曲目的顺序如下:
《Breathe》、《 On The Run》《Time》、《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Money》……
在曲目《Time》时间之后,《Money》金钱之前。
而实际上从专辑整体来看,01-04中的01-03更多是自我内化的探讨,话题包括自我对话、存在、生存、追逐、时间等。
而04正好跟在03《Time》之后,与前三首歌曲组成了一个自我生命探讨的完整乐章,《The Great Gig In The Sky》是讲述的死亡
从01-04,就是一个人出生,生存,与时间搏斗,最后死去的完整的生命过程。
所以《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中的那些貌似奇怪,甚至于反生理的尖叫嘶吼,挣扎咆哮,以及最后的虚弱与无奈。
如果站在一场生命的幻梦即将逝去的角度上,还会觉得过分与难以理解吗?
《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的真正魅力在以上两小节中,我们看到了阿方索·卡隆心中理解,看到了我的一种理解,看到了云村热评里网友的理解,也看到了pink floyd内心的《The Great》。
那这些理解,到底谁才是准确的理解?除了Pink Floyd自己的理解外,其他的理解正确吗?是否是一种过度、歪曲的理解?
关于文学、音乐等艺术的理解、主观理解、过去关于符号,关于解读的讨论在文学、哲学界已经是一个非常悠久且庞大的课题,
所以在上面两节的分析中,不管是哪一种理解都应该是正确的,都抓住了《The Great》的音乐发展和歌词表意,所以都是对《The Great》的本质有着有效逻辑的理解。
那《The Great》的本质是什么?
就需要在以上四种不同的诠释逻辑之中去找到共性的原型,或者说将这些结构交叉求解。
生活磨难的经历、**者的内心与生活、性经历、死亡过程,这些理解《The Great》的不同切入角度,仿佛南辕北辙,但隐约中却有着联系。
这四种情绪都是极端的情绪,都是复杂的情绪,都是起伏加大,情绪强烈与宁静对比的情绪。
对,这第一种共同性就是情绪的共同,情绪起伏逻辑的共通。
同时,无论是生活磨难、**者、性经历、死亡过程,每一个主题有着非常复杂的思想状态。这些主题往往都可以包含不同的子情绪,衍生出许多细节的思维细节。
而正是思想的足够复杂化才能与编曲中丰富的编曲细节相对应。理解逻辑的思想复杂度,这是第二种共同性。
不管是思想还是情感,都会有理解上、复杂性上符合我们日常认知共性的发展逻辑,而当我们的情感或思想正好与音乐的旋律编曲逻辑契合的时候,我们情感的触动和思想的共鸣便随之而来。
而《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的优秀之处便是在于对“平静—歇斯底里—平静”这样的情绪进行了精妙而丰富的描绘,歌曲中虽然歌词很少。
却将人声的叫声进行了乐器化,进行情感表达,更使得《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在带入人类情感主题的过程中拥有极好的契合度。
而且郭思楚的演绎在这里也做的极好!
所以,当听众在《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带入满足歌曲发展逻辑的一切人类情绪的时候,都可能获得“恰当”的理解和感动。
这就是《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或者说音乐相对文字更强的超越性。
当然这其中还有个更加宏大问题就是,摇滚乐的魅力到底在哪,为什么无法理解这些歌曲?
这其中的一个结症,或许就是很多普通乐迷平时接触的多数流行歌曲的创作,更为流水线,为了实现更大的商业价值,需要追求更多人喜欢。
所以里面核心的情感和思想都必须是大众化的、简单的,人人皆可感知的,所以当然题主能够感同身受。
但摇滚、独立音乐,其创作的目的、情感更为私人化,包含的思想也可能更为复杂深刻,所以更难获得听众的情感匹配。独立音乐更像是歌去挑听众,挑选那些会欣赏自己的听众。
但一旦匹配成功,你便能在这些独立作品中获得更加私密,更加难得,更加强烈的满足感。这就是摇滚与独立音乐的魅力。
那面对一首摇滚歌曲,如果我们听不懂,就永远不会懂了吗,或者说就没办法了吗?
这当然不是的,就像是原地球有句话说的很好:“年少不听李宗盛,听懂已是不惑年!”
对于摇滚乐的理解和接受,或许也是会有这样的一个过程。从开始的不理解、听不懂、无法共情,然后因为某流行歌手的某一次对某一首歌翻唱或者安利,就开始被影响尝试去接受。
这种例子,在原地球最典型的应该就是三小只和法师了。
而在水蓝星,边浪估计短期内就是只能靠郭思楚来强带着破圈了。通过她的铁粉开始扩散,然后是路人粉,然后再慢慢的破圈出去。
所以这首歌要是传回国内之后影响力不小的话,边浪的选择就是先把《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这张专辑先给做出来了。
然后是《The Wall》,最后才是《Wish You Were Here》。
也不知道当奥拉夫听到边浪这个决定的时候,会不会激动得流下泪来。
不过,当《 The Great Gig In The Sky》在郭思楚的最后一个尾音和钢琴音同时停下的时候,郭思楚的眼泪是下来了。
在场的无数华夏乐迷的泪水,也是跟着欢呼和掌声一起,莫名其妙的就一起到来。
等台上的灯光再次全亮,边浪这个幕后的“黑手”再从阴影中再次出现!
这一刻,郭思楚、砥砺和华颜这三个这首歌演绎时候的最大功臣,都不约而同来到了边浪身边,纷纷和他拥抱。
郭思楚还抱上了就不撒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