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徐申学视察安城那边的威酷实业各大生产基地,尤其是视察即将建成的机器人生产基地时。
关于机器人的各种新闻,短视频也大量充斥着互联网上。
自从智云集团发布了智能机器人后,智云机器人就成为了当下最时尚,话题度最高的工业产品。
其讨论热度,人们的期待程度很有零八年,零九年对智能手机的程度。
唯一不同的是,当年的智能手机,尤其是智云集团在09年发布了C1手机以及S9手机后,因为手机比较便宜,几千块的东西哪怕是普通人也能够购买尝鲜。
而智云机器人的话,则是因为属于单价比较高的大件消费品,很多人是买不起或者舍不得买的,所以也就只能在网络上看一些视频过过瘾了。
甚至都让不少人看到了生财之道,拍摄各种各样的机器人视频发布到网络上获得流量,进而使用流量进行变现呢。
主要是智云机器人的流量太大了!
去年的时候,一条智云机器人飞奔救孩子的监控短视频,可以说刷爆了全球互联网多呢。
也是那一条视频,让无数普通人见识到了智云机器人的强悍……人工智能相关的这些的就不说了,更让人们看到了机器人的超强机动能力!
在用户提前进行解锁并授权后,智云机器人可以在用户主动命令下,或执行任务的过程里察觉到危机用户或看护对象或其他授权对象的人身危险的情况下,自行启动紧急动力输出模式,爆发出来超强的机动能力以及反应速度以应对危险。
最新款的Yun Robot B3双足机器人,紧急动力模式下,最大奔跑速度可以达到百米六秒多,远超人类最顶级的百米短跑运动员,并且拥有惊人的弹跳力以及刹车性能,同时还应有更好的反应能力……它不仅仅跑得快,而且还特别灵活。
当然,这一切都是有代价的,巨大的爆发力以及高速多变的机动,其代价就是驱动电机,关节零部件会因为巨大的爆发力,承受巨大的压力,导致使用寿命快速消耗。
所以紧急动力模式虽然各种好,但是智云集团在出厂设置的时候,是默认关闭这一模式的,用户要打开这一模式的话,需要同意额外的用户协议,自行承担各种后果,并且会失去部分易损零部件的三年免费保修条款。
之所以额外需要加入这么一个用户协议条款,是因为暴力使用的话,机器人也扛不住啊……频繁使用紧急动力模式下,后续会导致一系列的机器人故障,损伤,使用寿命降低等情况,尤其是机器人的关节部分。
而这些都是需要用户自行承担责任的。
要不然的话,用户三天两头就让机器人来个紧急动力模式下的各种骚操作,机器人不用多久就得被玩废掉,到时候如果还要提供免费保修,智云集团得亏死……
还别说,还真有很多人是这么玩的,很多做机器人视频内容的自媒体博主,就喜欢让机器人使用紧急动力模式,然后玩各种高难度的机动……
智云集团还保留紧急动力模式,纯粹是为了预防意外,给用户一个额外的选择。
至于用不用看用户自己的选择。
不过大部分用户都会选择打开紧急动力模式,不是为了玩,而是为了防止意外……关键时刻,智云机器人是真能救命的。
毕竟去年智云机器人启动了紧急动力模式下,从高速驶来的轿车前救下孩子的场景,太过震撼,看过的人都忘不了。
至于失去的保修,也只是失去易损零部件的保修而已,自己掏点钱更换就是了,相对比救命,这点更换易损零部件的费用不值一提。
除了紧急动力模式下的各种高机动动作外,现在互联网上智云机器人的其他各种高级功能的演示也很吸引流量。
之前提到过的教育辅助模式就是其中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最开始的时候,就是有父母发布了自己辅导孩子做作业和机器人辅导孩子做做作业的对比视频。
父母辅导孩子做作业的时候,各种发狂,无可奈何,孩子哭,自己也哭……
而对比视频里的机器人辅导作业,却是一幅岁月静好的模样,机器人耐心各种解答和引导,孩子也能学的进去,而父母只需要在一旁卿卿我我秀恩爱……
让无数父母看了羡慕嫉妒恨!
有智云机器人的父母,当天就购买了教育辅助功能进行尝试。
然后越来越多的父母发现,这个教育辅助功能真的好用,于是乎更多的视频就出现在了网络上,进而掀起了一股浪潮。
如此让很多家庭条件尚可的父母,一咬牙也购买了一台智云机器人,不干别的,就用来辅助孩子做作业……
进而推动了教育辅助功能成为了智云机器人的功能服务购买榜前三,甚至推动了智云机器人的销量。
还有其他的各种高级功能也会有人尝试,并发布视频进行炫耀或宣传……尤其是一些收费很高昂,偏向于专业类的高级辅助功能,普通人一般是舍不得开通的,所以就有博主专门开通这些高级功能进行演示进而吸引流量。
智云机器人的流量以及热度,就在这些普通用户以及专门的自媒体博主的推动下,越来越大。
而这些最后又反馈到智云机器人的销量上。
四月中旬,智云集团正式对外公布,在一八年第一季度里,集团旗下的Yun Robot系列智能机器人,在全球交付量再创新高,达到了三十六万台。
其中新发布的Yun Robot B3的销量非常耀眼,发布后的首个销售季里,一共交付了九万台,占据第一季度里的总交付量的百分之二十五。
原本在去年第四季度里销量有所下降的C6以及C7入门级机器人,销量也逆势上涨,交付量达到了二十万台,占据交付量的约百分之五十五点五。
其他的交付量则是部分Yun Robot B1这个上一代机型,此外还有部分超高端旗舰机型Yun Robot B2。
再有则是一些特殊领域的四足平台的D系列以及六足平台的E系列机器人,还有六足多臂平台的F系列。
一个季度就交付了三十六万台机器人,这个交付成绩在公布出去后,迅速引来了全球各大媒体的报道。
华尔街日报,直接用了‘智云机器人风暴来袭’为标题,报道了这一消息。
“据悉,智云机器人在美国的销量再创新高,美国内多家提供智云机器人租用服务的企业表示,最近三个月里,他们接到的客户咨询数量,租用机器人的客户数量,比去年第四季度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
“其中一家位于硅谷的智云机器人租用服务供应商,对记者表示,他们公司在最近一个月里和至少八千名客户达成了智云机器人租用协议,但是他们可供租用的机器人数量却是远远不够,客户排队提货的时间已经到了两个月后!”
“市场上充足的智云机器人租用需求,导致了各大智云机器人租用服务商增加了智云机器人采购数量!”
“根据我们记者从海关获得的数据,过去一个季度里,我们一共进口了五万台智云机器人,如果加上去年下半年一共六万台进口量,那么过去一年里,超过十一万台的进口量,这已经超过了增加关税之前的海蓝汽车的进口量!”
“有机器人领域的专家表示,如此庞大的智云机器人进口,将会严重打击国内机器人企业的生存空间!”
“记者走访咨询了目前国内的十多家规模以上机器人创业企业,但是让人很失望的是,目前我们依旧没有企业能够研发出来可商用的智能机器人,其中技术进度最快的谷狗旗下的机器人项目团队的负责人表示,智能机器人的技术难度极高,乐观估计也要五年以上的时间才能够拿出来商用产品!”
记者自然不会知道,这个五年时间的预测,谷狗旗下的机器人团队负责人那都是吹了牛皮的……按照他们现在的研发进度,别说五年了,十年乃至二十年都够呛!
因为直到如今,他们都没搞清楚智云机器人内置的人工智能系统为什么能够如此的聪明……原理都还没搞明白呢。
机体方面,虽然有技术差距,但是可以克服……甚至算力芯片这些东西咬咬牙不惜代价,其实也能够开发出来差不多性能的,但是内置的人工智能终端算法就很难搞了。
他们迄今为止,甚至连这个人工智能算法的一个标点符号都没见着……看都看不到,更别说去分析理解了。
人工智能终端算法,这是智云集团的核心机密,各种保护措施是非常严苛的,各种软件层面的加密就不说了,而且还有硬件锁机以及自毁系统……一旦系统检测到外界的非法连接,系统二话不说直接锁机。
如果还检测到破解行为,系统就会立即启动自毁程序,直接烧芯片的那种!
智云机器人的用户协议里,第一页就明确指出,禁止任何形式的非法连接算力系统,否则将会导致系统锁机,强行破解还会导致自毁程序启动,由此导致的所有损失将会由用户自行承担!
智云集团的这种做法,让外界那些想要破解智云机器人的底层核心算法的人,很难搞……动不动就锁机,稍微来点硬的就能闻到焦糊味……储存了核心算法的芯片会直接因为短路而烧毁。
如果没有如此极端的保护措施,智云集团也不可能把智能机器人到处卖啊……
谷狗那边破解智云机器人无解,只能自己苦哈哈的研究,这研究进度可慢了去!
谷狗的机器人团队都是如此,其他机器人的创业公司就更不用说了,弄了样子货机器人还凑合,但是想要弄出来智云机器人这种机器人,暂时是别指望了。
当然,这种业内的内幕消息,就很少人去说了,华尔街日报注重的也不是这些,而是注重的机器人整个市场,智云集团机器人业务的经济影响等等。
“根据预测,今年智云集团旗下的第三家机器人工厂即将在六月份投产,届时智云机器人的产能将会提升到每年一百五十万台以上,并且他们还有多家工厂正在建造当中,其产能还将会进一步提升,到今年年底,甚至有望达到两百万台的产能!”
“这将会为智云集团的带来至少六百亿美元以上的营收,启动智云集团的总营收进一步增长,甚至今年有望突破五千亿美元!”
“而这仅仅是智能机器人市场爆发的第二年而已!”
“很多专家预测,明年的智能机器人市场有望突破千亿美元!”
“机器人市场是一个未来能够达到五千亿美元,甚至上万亿美元的超级市场,我们必须做些什么!”
“谷狗,脸书,水果,微软……留给你们的时间不多了!”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也引起了不少海外人的震惊……之前知道智云机器人很厉害,但是总感觉距离自己还挺遥远的,甚至很多人认为这不过是富人的新玩具,甚至是喧哗取众的东西而已。
智能机器人,听着就不靠谱,现在的人类技术怎么可能发展到这种程度啊……
但是现实就是如此!
如今他们看到了,然后就大为震惊!
甚至有人觉得,应该给智云机器人加关税,不能让它继续这么卖下去了。
不过,了解徐申学的人都知道这是不靠谱的。
徐申学面对关税威胁从不妥协,而且从不承担额外的关税成本!
最重要的是,智云集团会反击的……你敢对他玩下三滥的手段,他就敢给你反制。
印度那边就是典型例子,他们大幅度提高了手机关税,试图迫使各大手机厂商跑过去建厂,徐申学反手就禁止了所有智能终端供应链转移到印度去!
不仅仅禁止供应链厂商跑过去,也禁止更上游的设备厂商跑过去!
谁敢跑过去,老子就揍谁……
印度的手机制造业野心,刚生出来就被徐申学给掐死了!
然后徐申学继续顶着高关税继续卖手机……反正智云集团赚的都是离岸销售价,渠道商在印度缴纳多少关税,卖多少钱和智云集团没啥关系。
甚至徐申学还额外给印度上了一道很恶心的限制,那就是限量销售高端APO显卡……不是不卖,而是以产能受限为理由,每年只给了印度市场五万片APO4500的配额,然后更高端的APO4600还不卖!
然后印度厂商想要搞人工智能,想要购买APO4500显卡就需要内部竞价……价高者得。
现在,徐申学还在和印度那边的几个财团持续谈判,就智能终端以及APO显卡配额进行谈判呢,对此徐申学的态度很强硬,APO显卡的配额可以谈,但是智能终端制造业你们就别指望了。
至于手机关税降低与否,随便你们……反正你们到最后都得进口手机,高关税也是你们自己的消费者承担,和我没啥关系。
徐申学在应对非常规竞争的态度都是非常强硬的……而他有强硬的资本!
当然,大部分国家其实不会对智云集团有这些针对性措施……毕竟他们也没什么智能终端制造业,也不涉及什么核心零配件供应,反正都是需要进口使用,自然是怎么便宜怎么来。
在智能机器人领域也是如此,这东西的产业链和他们没啥关系,想要竞争,扶持内部企业都是不可能的事。
哪怕是欧盟那边也没这心思……顶多就是尝试着想要让徐申学去他们那里开个工厂,拉一拉就业,分享一些好处。
但是徐申学对此也不愿意……智能机器人和智能电动车不一样,智能机器人产业链是智云集团独家的,根本没有竞争对手。
全球独此一家,你爱买不买!
而智能电动车就不一样了,华夏的智能电动车供应链虽然齐全并且超一流,但是海外也有相应的智能电动车供应链。
动力电池、电机以及其他零部件海外厂商其实都有!
甚至很多电动车里的零配件,尤其是底盘部分的哪怕是海蓝汽车,也是采用了大量传统汽车零配件巨头的产品。
这是一个高度全球化的供应链。
海外汽车厂商所欠缺的只是智能化部分以及先进电池管理技术部分,但是没有高级别的辅助驾驶的电动车也可以用的啊,续航少一些就少一些啊。
不是所有电动车都是海蓝汽车,充满了黑科技可以玩L3甚至L4级别的辅助驾驶的,纯电续航已经搞到六百多公里的。
大部分企业生产的电动车,包括国内车企搞的电动车,其实都是只有L2级别的电动车,续航也一般般。
欧洲的车企,美国的车企甚至日韩的车企也能够搞出来L2级别的电动车,嗯,算力芯片要找智云集团采购……
但是算力芯片不找智云集团采购也行,高通那边近期也推出了车规级的算力芯片,虽然很不好用,但是总归是有了代替品。
因此在EYEQ芯片以及PX芯片领域,智云集团是敞开了销售,哪怕是竞争对手采购也照卖不误……不给高通以及AMD等半导体企业的通用算力芯片生存的空间。
纵观智能电动车的全球供应链,如果徐申学死咬着不松口,欧洲或美国,日韩等车企其实也能够自己搞电动车……人家特斯拉除了算力芯片外,其他的可没用多少华夏的供应链。
当然,能做出来和做得好,是两回事……但无非就是当地消费者要花更多钱购买,车辆的技术没那么好而已。
然而只要他们有市场,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后续也能慢慢发展起来。
所以在智能电动车领域里,徐申学的态度是比较开放的,只要对方别想着要海蓝汽车转移核心技术,把核心零部件制造,比如动力电池,电机这些搬过去,只是弄个空壳子的组装工厂的话,其实都是可以谈的。
当然,一些潜在的竞争挑战对手例外,比如印度,这地方的人拥有了和他们的实力不匹配的野心。
套路都是明摆着的:利用市场潜力吸引海外投资者带着资金和技术过去,等产业链培育成熟后,再通过行政手段把海外企业赶出去,自己独吞整个产业链以及市场,并且反过来和海外厂商竞争竞争。
本来吧,市场换技术是很常见的手段,全球化时代里大家也都是默认的,很多国家都这么搞,也没见谁会惹来这么大的企业反感。
关键的是,他们的吃相太难看了,技术拿走了,市场也要拿回去,并且利润也要拿回去……这样一来,过去投资的企业一个个都得血亏离场,不赚钱不说还培养了一个竞争对手。
怎么看都是血亏!
过去很多年来,无数跨国巨头吃了无数亏,都被搞怕了……当然,依旧会有不死心的企业会跑过去尝试,但是这并不包括徐申学。
任凭他们多次邀请海蓝汽车去建厂,徐申学都不为所动。
海蓝汽车先后启动了多个海外工厂项目的原因,先是泰国工厂,然后是巴西工厂,再过来则是西班牙工厂以及墨西哥工厂。
去年陆续又启动了匈牙利工厂、印尼工厂计划。
但是从来没有任何印度工厂的计划!
整体上,这些海外工厂是用来布局东盟市场以及欧盟市场,还有南美以及中北美市场的。
徐申学在智能电动车领域的策略很简单:倾销为主!
能整车出口就整车出口,没办法整车出口就搞组装车出口……总之就是把当地的智能电动车产业给扼杀在萌芽状态。
后续通过持续的技术进步,来进一步建立技术以及专利壁垒,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优势,如此持续十几二十年后大局已定,任凭对方怎么折腾都无法掀起风浪了。
有点类似过去燃油车时代里,海外汽车巨头厂商采用的策略,只不过还要更加保守一些,徐申学可不会允许核心技术的转移……他是去打击竞争对手的,可不是为了培养竞争对手的。
——————
四月下旬,海蓝汽车的CEO包永言乘坐专机抵达曼谷,包永言的到来受到了泰国当地的高规格欢迎。
因为他是来主持海蓝汽车泰国工厂的首辆汽车下线仪式的!
泰国当地对海蓝汽车的泰国工厂是非常重视的,这是他们发展自身汽车工业,哪怕只是部分汽车工业的重要野望!
现在的智能电动车时代已经到来,泰国以及很多国家其实都看到了这个趋势,并且想要从中分一杯羹。
而作为有一定工业基础,也有一定汽车配套工业的泰国对此非常热衷,他们希望利用自己的一些优势,再引入海蓝汽车这种汽车巨头,最终打造泰国制造的汽车畅销整个东盟市场。
他们的目标可不仅仅是放在泰国本身的市场,还放在了整个东盟市场。
如果能够依靠海蓝汽车,打开整个东盟地区的电动车市场,哪怕泰国方面只能获得一部分不重要的汽车零配件产业以及组装产业,但是依旧能够让他们吃撑了。
为此,他们是付出了相当大的诚意的,先是放开海蓝汽车的整车低关税进口,然后给予各种建厂的补贴,也投资补贴建设充电站等基础设施。
并且承诺了泰国工厂组装的海蓝汽车上市销售后,会给予力度庞大的补贴。
这样的泰国方面和海蓝汽车可以说是一拍即合,在前年的时候就敲定了投资建厂计划。
而经过了一年多的建设后,泰国工厂终于顺利完工。
这一次包永言亲自过来,就是要主持泰国工厂的首辆海蓝汽车的下线仪式!
不仅仅是主持下线仪式,还会主持一场专门针对泰国以及东盟市场的专供车型的发布仪式。
一款基于海蓝SLMC,针对热带地区以及东盟地区的主流消费群体进行了一定改进的东盟地区专供车型:海蓝SLMC-L1。
四月二十三日,包永言主持了首辆海蓝SLMC-L1的下线仪式。
四月二十四日,也就是第二天,包永言在曼谷主持海蓝SLMC-L1的发布仪式,正式宣布由泰国产的海蓝SLMC-L1在泰国正式上市销售!
该车上市后,因为诸多的改进更符合了热带地区的使用,一些小细节乃至内饰上也更符合泰国当地消费者的审美观和需求。
并且这车在进行宣传的时候,是宣传为泰国制造,东盟制造中心口号……嗯,尽管只是个组装车,动力电池以及电机,芯片等几乎所有的核心零部件都是采用进口的方式,但是不管怎么说,最后的整车组装以及少数零配件还是泰国生产的,说一句泰国制造也没有丝毫问题。
最重要的是,泰国方面给首款‘国产智能电动车’极大的补贴,这使得了海蓝SLMC-L1在泰国当地的售价,经过补贴后,其入门版只需要大概三十四万华夏元,这个价格已经不比国内的海蓝SLMC售价贵多少了。
这些都导致了这款在泰国新上市的海蓝SLMC-L1在正式发布销售后,订购量迅速上涨,短短几天内订购数量就达到了五千辆。
可别小看这个五千辆的订购数量,这可是相当不容易的。
毕竟目前该车只在泰国销售,而泰国的汽车市场也是比较小的,不可能和华夏,欧盟,美国等地的汽车市场相提并论。
再者,这车可不便宜!
泰国也不是什么发达国家,很多人连汽车都没有呢,补贴后三十多万的售价依旧是属于比较昂贵的,属于毫无疑问的豪车序列。
如此情况下,还能够在发布后的几天内就拿到五千辆的订单,这已经是相当不容易了。
这里头固然有海蓝汽车的巨大品牌号召力影响,也和泰国巨大的补贴力度甚至引导宣传有极大的关系!
泰国当地对当地组装生产的海蓝汽车也是非常关注的,希望海蓝汽车能够带动当地的智能电动车产业链的发展,因此扶持力度也是非常大。
多方面结合下来,才有了这个好结果!
数天后,包永言在曼谷参加了一场东盟的智能电动车会议里表示,海蓝汽车后续将会为东盟市场定制打造更符合当地使用习惯的海蓝汽车,并且表示在数月后,将会在当地推出热带版的中型SUV车型。
并且也考虑在东盟地区推出更加优惠,售价下探到二十多万的车型。
这也是海蓝汽车目前正在推动的计划:做一款售价在二十万出头的入门级车型!
海蓝汽车为了品牌,是早就能决定不做二十万以下的车型的,但是二十多万的车型却是海蓝汽车一直想要做的!
海蓝汽车利用持续进步的技术,供应链的持续成熟,不断摊薄的各种成本,是一步一步降低智能电动车的成本以及售价的。
最开始的海蓝SEC需要四五十万呢,高配型号甚至要七八十万。
后面推出的大型SUV以及豪华轿车也非常昂贵。
但是前几年,海蓝汽车确实推出了海蓝SLMC,当年国内的补贴售价做到了三十大几万,后续售价持续下降,其新的低配版国内的补贴售价,已经能够做到三十万了。
后续海蓝汽车一度考虑过继续把该车型拉低价格,但是经过市场调查后,发现不太适合……消费者对车型的快速调低价格反应很大!
没人愿意自己购买一辆海蓝SLMC后,几个月后同款的新车就降价好几万了……哪怕实际上新款的低价车型是更低配的,尤其是续航是会缩水。
然而同样的车型和外观降价了,那就是不行……消费者的意见很大。
为了避免消费者感到背叛感,维持现有车型的高端属性,海蓝汽车最后决定了放弃在现有车型上降价的措施,而是转为采用做一款新的门级车型平台来做二十多万的车型。
这就是海蓝汽车内部的‘海蓝YEV’计划,主打年轻时尚概念!
当然了,既然说是年轻时尚了,那么各方面的配置肯定是差了一些,比如动力电池虽然会采用半固态电池,但是整体续航会缩水,其他的硬件该缩水的就缩水。
说白了,就是海蓝汽车就是拿着现有的海蓝SLMC进行了各种简配缩水后,又重新换了个壳子……
这款车型,将会在今年五月份正式在国内首发上市,进一步扩充、引爆智能电动车市场!
至于原来的其他车型,将会继续维持现有的高端定位!
毕竟也不好降价了……海蓝SLMC这车,一直以来消费者们都认为是三四十万的豪华车型,现在你给降价到二十多万的话,会严重损害这一系列车型的品牌价值。
海蓝SEV,也是属于这一价位的SUV车型,也是属于豪华车型系列。
而海蓝SEC现在,则是已经演变为了跑车系列,除了四门轿跑车型外,还有双门跑车型号,这个车型,现在是越卖越少,但是却越卖越高端了……而且也不卖低配版了,只卖中高版本,国内最便宜的一款,落地价格也要六十万往上走。
海蓝SEV,这是大型SEV也是七八十万起步,高端配置则是百万级别去了,土豪专属。
海蓝SLC更不用说了,世界首富同款座驾,世界顶级的大型豪华轿车代表,豪华大气的同时,还浑身的黑科技,国内售价一百三十万起步,但是一般只卖一百五十万起步的高配。
很多高科技领域的老板,企业高管的首选座驾。
海蓝汽车的价格体系,将会覆盖二十万出头到一百多万为主,至于几百万的那是定制的防弹版本,不属于常规车型。
海蓝汽车在泰国的工厂下线新车,并且发布了热带版的海蓝SLMC-L1,在消息在国内没有什么波澜,但是在东盟地区确实引起了不小的反应。
尤其是同样和海蓝汽车洽谈投资建厂的印尼方面,更是加大了力度和海蓝汽车的谈判,并在谈判中进行了不少的让步。
不过投资建成那么大的事,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敲定的,就算敲定了,至少也要一年甚至两年时间来建成,所以印尼那边暂时只能看着泰国那边吃独食了。
汽车行业内,大量的汽车厂商也在密切关注海蓝汽车的动作,有人信心满满,觉得电动车大有可为,进一步加大投资。
而有的则是忧心忡忡,觉得海蓝汽车为代表的华夏电动车,会进一步蚕食他们的汽车市场份额。
而这可不是他们瞎担心,而是目前正在发生的事。
尤其是在海蓝汽车的大本营市场,也就是国内市场里,海蓝汽车的销量可以是节节攀升呢。
同时其他的国内汽车厂商也在加大电动车布局,比亚迪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厂商发力越来越大,他们依托海蓝汽车之前建立的一系列智能电动车的供应链,打造各种中低端的电动车然后推向市场,销量增速非常快。
这些,都引来了各大海外汽车巨头的高度警惕!
这情况,可不仅仅是狼来了,而是狼群来了……
一个海蓝汽车,他们还能挡得住,毕竟海蓝汽车主要走高端路线,高昂的售价注定了销量是有限的。
但是大量的华夏汽车厂商推出来的中低端电动车,这东西更要命……十几万的电动车,各种配置还给你拉满,性价比极高,而这就直接冲击了各大海外汽车厂商的基本盘。
所以,该如何应对海蓝汽车为首的华夏电动车的巨大市场冲击,就成为了他们首要考虑的问题!
日本,丰田总部,一群西装革履的中老年人汇集一堂,但是会议室里的气氛,却是显得有些沉闷。
“海蓝汽车的泰国工厂,对我们的威胁是有,但是依旧算是有限的,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发现已经有其他的华夏汽车厂商正在和泰国方面洽谈,他们也试图效仿海蓝汽车建造电动车工厂!”
“而这些华夏的电动车厂商,他们的主力车都是中低端车型,可是我们的直接竞争对手!”
“再考虑到泰国方面对电动车领域的巨大扶持力度,可以预见的是未来几年里,我们在泰国的汽车销量将会逐步下滑!”
”这还仅仅是泰国市场,更加重要的是华夏市场,这是我们的主要市场之一,目前正在遭到华夏电动车的巨大冲击……哪怕目前的冲击看起来比例很小,但是势头确实非常凶猛,华夏的电动车销量增幅比例太大了,按照我们的预测,今年内华夏的电动车的销量有望比明年翻一倍,达到三百五十万台以上,这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
“因为新增的这些电动车销量,绝大部分都是华夏的汽车厂商的车型,而我们在其中占据的比例极小!”
“由于华夏进一步提升了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容量标准,我们的大部分双擎混合动力的车型都不符合其新能源标志,无法获得专属的新能源号牌,这对我们的销量影响很大!”
上头的一个老年人道:“我们的氢能源战略呢?还要多久才能够大规模商用化?”
此时,下方的一个人道:“我们的氢能源汽车计划进度目前并不顺利,需要攻克的各种技术难题太多了,而且目前全球范围内,尤其是美国以及欧洲还有华夏,都基本放弃了氢能源战略,只剩下了我们日本企业还在坚持这一技术路线!”
“本该是全球车企一起开发完善的氢能源汽车,目前只有我们独立承担,这导致了研发成本的大幅度上涨以及技术攻关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加大!”
“技术部门的反馈是,五年内我们都不可能把氢能源车进行大规模商用化……甚至悲观一些,十年内都无法做到!”
上首的老年人皱着眉头道:“既然如此,那么我们也需要考虑备选计划了!”
“准备加大在电动车领域的投入吧,其他市场先不谈,但是华夏市场那边还是要尽可能的保住的,尽快推出大容量电池的双擎车型,拿到新能源牌照。”
“燃油车是我们的绝对优势,这一点要继续保持,继续推出更好更先进的燃油车,但是电动车领域也不能落后,也要加入其中。”
这话落下后,还是有其他人皱眉……但是最终还是没人说什么!
在现有的双擎油车平台上,通过加大电池容量来适应华夏那边的新标准,说得轻巧,但是哪有这么容易啊……
再说了,他们在电动车领域根本就没有什么技术储备,同时在至关重要的辅助驾驶领域里技术积累也不够。
这样搞出来的大电池容量混合动力车,到时候容易出现大容量电池的优势达不到,又丧失了燃油车的优势,两边都不沾的情况。
这样做出来的新能源车,能卖出去多少可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