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162章 不争者胜

说是改日再议,实际上,当天下午,畅春园内就发出了旨意。

“上谕:皇十五子、贝勒胤禑,授安边将军,宗室延信授安边副将军,领兵五千,驰援巴里坤……钦此。”

胤禑接旨的时候,就明白了康熙的心思。

争得越厉害,康熙越不肯给兵权。类似胤禑这样不争的,反而摸到了兵权。

不过,康熙信任胤禑也有着深厚的基础。

胤禑不仅是畅春园的大总管,还是领侍卫内大臣兼管护军营,原本就掌握了不小的兵权。

陛辞的时候,康熙问胤禑:“有何要求,说吧?”

“回汗阿玛,巴里坤深处西北边陲的腹地,臣儿最担心的是,粮草的供应问题。”胤禑曾经和康熙深入讨论过西北边境安定的问题,根子就是一个字:粮。

康熙点点头,说:“朕已命年羹尧为川陕总督,有他替你在后方督理粮草,军粮应无忧。”

年羹尧是康熙一手提拔起来的心腹近臣,由他担任川陕总督,既可以向前方供应粮草,也可以掐断前方的粮道。

不管是谁带兵出征西北,都必须看年羹尧的脸色。

康熙此举,确实高明,紧紧的抓住了西北问题的牛鼻子!

补给问题解决了,胤禑接着提要求:“臣儿恭请汗阿玛允准,调几营火炮,一起增援巴里坤。”

康熙思考了一下,慷慨的说:“给你两营火炮,共100门子母炮。”

“请汗阿玛允准,拨给索伦兵数百。”

有了攻坚的火炮后,胤禑趁机提要求,想要骑兵突击的骨干力量,人型装甲——索伦兵。

“给你三百吧,不能再多了!”

胤禑毕竟是信得过的亲儿子,康熙也不希望,他在西北战败,把天家的脸面丢得一干二净。

“恳请汗阿玛,授予臣儿自专之权。若是战败,臣儿无颜再回京城!”胤禑的军令状,掷地有声。

康熙却拉下脸,厉声斥责胤禑:“就算是战败了,也要活着回来,朕再不希望白发人送黑发人,懂么?”

“嗻。”

在大清的将军序列之中,奉命大将军最为尊贵,几乎无所不管。

抚远大将军,实权还不如安国大将军。

所谓安边将军,少了个大字,就只管本部兵马,没有权限插手地方军政事务。

至于,各地的驻防将军,早就沦为地方督抚一类的封疆大吏。

胤禑带兵出京的时候,手头其实只有两营火器兵、一千骁骑兵以及三百索伦兵。

等胤禑到了西安之后,从各地调来的兵马,才能正式归建。

大清的调兵遣将,有个鲜明的特点,只从各处调兵千人以下。

比如说,河南调五百,山西调三百,四川调四百等等,这些小股兵马都在西安集中。

客观的说,这种一小股一小股的调兵遣将方法,队伍小巧灵活,行军速度极快,非常适合镇压小规模的农民起义。

但是,碰上有组织有纪律的大规模矿工队伍,或是海上随便机动的英军,那就有大麻烦了!

朝廷对西北用兵,到目前为止,只有一条出兵路线,那就是出直隶,经河南,过西安。

在甘肃境内,就要分为两个方向了,一是从西宁进青海,一是经敦煌,抵达巴里坤。

乾隆平灭准噶尔人的粮草供应,主要是由晋商们的驮队,出张家口,从口外把粮食运输到草原上的各个囤粮点。

这么做的好处是,方便大军随时取用粮草。

不过,康熙还不知道这个方法,并未提前布局在草原上四处囤粮。

于是,胤禑就只能带兵出直隶,下河南,由风陵渡口,入陕西了。

之所以不走山西一线,那是因为,晋豫两省交界处的所谓太行八陉,极大的限制了后勤队伍的行军速度。

尤其是,胤禑的队伍里,带着大量的火炮,不方便翻山越岭。

大军离开了京城之后,胤禑每天晚上,都要按照规定要求,用六百里加急,将请安折送达御前。

作为带兵的将军,胤禑有义务及时告诉康熙,他带的队伍,今天到了哪里?

和现代战争不同,由于后勤补给的艰难,大军每天的前进速度,必须符合兵部的规定。

规定走五十里,就只能走五十里,多一里都不行。

大军的行军管理,胤禑完全交给了延信去操持,他自己则专心致志的研究,旗帜、军鼓、号角等军令指挥必备的道具。

上次,指挥骑兵,偷袭背反的蒙古人,胤禑对于旗鼓号角之类的军令载体,几乎是一窍不通。

这一次,胤禑有的是时间,研究这些东西了。

从直隶到河南,一路都是大平原,胤禑的行军速度,也快得很。

不过十几天的工夫,胤禑就带兵抵达了黄河上的第一重镇,开封府。

开封,是河南的省会。

河南巡抚鹿佑,领着阖省官员,出城十里相迎。

谁料,鹿佑见了胤禑后,竟然说:“十五爷,大军可否绕城而过,免得进城扰民?”

胤禑听说过鹿佑,知道他是个出了名的能吏。

鹿佑身上最出名的事,就是两年内,先后因水灾和旱灾,奏请朝廷,豁免了灾区33县的全年钱粮。

在大清官场上,既有噶礼那种贪得无厌的赃官,也有张伯行这种清廉如水的清官。

按照一般的逻辑,胤禑应该答应鹿佑的请求。

但是,胤禑不想背负施恩地方的恶名,所以,他故意拉下脸,反问鹿佑:“大军尚未进城,鹿中丞怎么知道会扰民呢?”

是啊,老子都还没有带兵进城,你怎么知道会扰民呢?

鹿佑拱着手说:“不瞒十五爷您说,河南地方的士绅和商贾,一起凑了两万两劳军银,另有五十头猪,十头羊,青菜若干。”

胤禑一听就懂,开封城里的官绅们,都知道一个规律:八旗兵过境,比土匪来了,还可怕!

说句心里话,胤禑带兵从直隶走到河南,一路之上,都是秋毫无犯。

但是,各地的地方官们,根据能力的大小,皆有程度不同的孝敬。

这种孝敬,就一个目的,请求军队不扰民。

胤禑不缺银子花,凡是收到了类似的孝敬,他都平均分配给了随行的每一位官兵。

把地方上慰劳大军的银子,分给丘八们,乃是常规性的操作,不仅不犯忌讳,反而会获得康熙的赞赏。

毕竟,不偷不抢,不烧不杀的情况下,地方上自愿给大军银子花,朝廷也是喜闻乐见的。

实话说,胤禑带兵一路走来,开封城的士绅和商贾,比保定那边,大方多了。

大军经过保定时,直隶的商民,只乐意掏五千两银子而已。

不过,开封府是黄河上的商业重镇,人财物都很集中。

保定虽然也是省会,却少了黄金水道的加持,其商业发展水平,也远不如开封府这么繁荣。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自宋代以降,除了京城之外,内陆城市的商业水平,肯定不如水运城市,水运城市又不如海边的贸易大城。

收了好处的胤禑,顺水推舟的下令,大军就在开封城外驻扎,谁敢扰民,一律砍下狗头!

在开封府停留了三日之后,胤禑带着大军,坐上了鹿佑征集来的各类船只,浩浩荡荡的逆流西进。

到了风陵渡口后,胤禑正想命人送滚单给年羹尧,却不料,手下来报。

“禀大帅,川陕总督年羹尧,就在风陵渡的西岸,等着拜见您!”

胤禑不由微微一笑,一向狂妄自大的年羹尧,终于被他打乖了。

既然年羹尧变得如此乖巧了,胤禑也不想端什么架子,索性乘船渡过了河南省境,驶入了陕西省境内。

在大清,地方官一律不允许擅离汛地,所以,年羹尧只能被迫等在陕西这边的渡口。

船靠岸了之后,胤禑的身影刚出现在船头,年羹尧便拍下马蹄袖,扎下深千,毕恭毕敬的说:“川陕总督,奴才年羹尧,请十五爷安。”

胤禑缓步走过跳板,亲手扶起了年羹尧,笑眯眯的说:“亮工啊,咱们又见面了!”

“奴才早就盼着十五爷您了……”年羹尧赶紧大拍胤禑的马屁。

实话说,年羹尧敢和老四装傻充楞,却颇为忌惮胤禑这个臭流氓。

只要一言不和,胤禑就敢当场动粗,年羹尧还不敢还手,这谁受得了?

和胤禑相比,老四这个正经的主子,反而文明太多了。

站在一旁的陕西巡抚雍泰,亲眼目睹了,年羹尧对胤禑奴颜婢膝的丑态,当场惊得目瞪口呆,竟然咬破了舌头。

年羹尧这个狗东西,仗着今上和老八的宠信,肆无忌惮的欺压雍泰,雍泰一直是敢怒不敢言。

没想到,年羹尧见了胤禑之后,比乖孙子还要乖,雍泰立时眼前一亮!

若是攀上了胤禑的高枝,还需要受年羹尧的窝囊气么?

“陕西巡抚,奴才雍泰,请十五爷安!”

胤禑扭头一看,却见雍泰居然比年羹尧还要恭顺得多,心里多少有些奇怪,这是怎么了?

PS:三更兑现了,求赏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