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父是康熙 第161章 各怀鬼胎

老十三和胤禑,不动声色的对视了一眼,彼此都看懂了对方的否定之意。

老四都能够带兵打仗了,唉,公鸡也会下蛋了!

彼此都是至亲手足,谁还不知道谁啊?

老十三可开十力弓,胤禑可开十一力弓,老四嘛,勉强拉得开五力弓罢了!

至于骑术方面,老四更是惨不忍睹,顶多也就是会骑马而已。

所以呢,老四是个死宅,非必要,绝不出门打猎。

所有皇子里边,老三才是能文能武的楷模,他的骑射水平远超诸位兄弟们。

可开十二力弓,骑射永远正中靶心,这样的老三,老厉害了!

老十三也知道胤禑的为难之处,便主动站出来,说:“四哥,带兵打仗的事儿,干脆让十五弟替你去得了。你若是有个闪失,我和十五弟靠谁撑腰去?”

既然老十三开了个好头,胤禑也趁机劝道:“四哥,请恕我直言,汗阿玛从来没考虑过,让你带兵打仗。”

老四的脾气有些拧巴,你答应他的事情,却没做到,他还用得着你的时候,肯定会选择隐忍。

可是,小黑本上,也必然帮你记一笔,等秋后再算帐。

所以呢,胤禑从来不骗老四,再难听的话,也当面讲清楚!

哪怕老四为此生气,胤禑也要把丑话讲在当面。

两害相权取其轻。

老四当时气一下,事后发现是真心话,屁事都没有。

为了讨老四的欢心,当面答应了,却不帮着说话。嘿嘿,老四就会越想越气,越琢磨越不舒服,然后在小黑本上,狠狠的替你记着了。

不客气的说,凡是被老四惦记上的人,最终,都没有好结果!

“十五弟,你就不肯帮我说句话?”老四是真想亲自抓兵权了,借着喝了点酒,故意逼胤禑表态。

胤禑很了解老四的脾气,知道他越上头的时候,越不能说假话骗他。

“四哥,我若是帮你说了话,汗阿玛肯定会起疑心。”胤禑把手一摊,解释说,“汗阿玛早就知道了,你我比亲兄弟还要亲!”

老四还是有些生气,但是,比亲兄弟还要亲,也确实打动了他。

俗话说的好,知子莫若父!

老四是真没有军事天赋,派他带兵出去打仗,全军覆没,亲儿子战死,是康熙必须逾越的心理障碍!

老十三一看火候到了,故意埋怨胤禑:“十五弟,这么好的机会,你就应该自荐为帅。”

这意思是说,带兵打仗的事情,就应该由胤禑主动承担了,免得老四动了不该动的心思。

老四摆了摆手,说:“唉,我是静极思动,太想在汗阿玛的面前有所表现了。”

通常情况下,只要老四开始诚恳的自责,心里憋的气,也就完全消散了。

老十三再次看向胤禑,胤禑却低着头,故意没看他。

嗯,老十三心头猛的一凛,在他和胤禑之间,类似的默契配合,以后肯定还有。

俗话说的好,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的道理?

一旦巧合太多了,很可能惹来老四的疑心。

老四的心胸,远不如康熙那么宽广,老十三也是知道的。

次日,康熙召集老三、老四、胤禑、温达、张玉书和李光地,在清溪书屋的东暖阁内议事。

三个皇子,一个满洲重臣,两位汉臣,正好达成了微妙的平衡均势。

在位近五十年的康熙,把异论相搅之术,玩得炉火纯青。

“三阿哥,你怎么看?”

老三现在是除了太子之外,最年长的皇子亲王,手头掌握着从下五旗抢来的十七个牛录。

老大呢?嘿嘿,他虽然还可以喘气,康熙却已经当他是死人了!

老三的门下,不仅比老四多两个牛录,而且,清一色的满洲牛录。

由此可见,老三在康熙心目的地位,确实不同凡响。

老四的手下,只有一个满洲牛录,其余的都是汉军牛录。所以呢,老四的藩邸旧人,比如说,戴铎、戴锦、沈竹、沈廷正、冯国相、傅敏、胡凤翚、冯毅和李英等人,皆为镶白旗汉军的出身。

康熙晚年的政坛格局,一言以蔽之,就是:今上 信任的皇子们,一起压制旗主诸王。

老三想了想,十分谨慎的说:“汗阿玛,如果您觉得臣儿可以胜任的话,臣儿也想替朝廷效力!”

老三也想抓兵权!

胤禑一直低着头,他心里却很有数,老三终于暴露了惦记大位的野心!

进入康熙五十年以来,关于太子之位摇摇欲坠的传闻,越传越广,越传距离真相越近。

老三读的书,比谁都多,他自然知道,太子的再次被废,也就是个时间问题了。

人的本能就是趋利避害!

既然太子快不行了,老大又被圈禁了,老三也就成了实质上的皇长子。

这个时候,老三觉得他可以试探一下康熙的态度,若有机会抓住兵权,那就意味着,继承大统有望。

张玉书没看别人,一直盯着胤禑。

俗话说的好,近水楼台先得月!

老三再得圣宠,也不如每天待在畅春园内,绕着康熙转的胤禑。

张玉书打定了主意,只要胤禑不表态,他绝不表态。

李光地没看胤禑,他一直死盯着张玉书。

如果说,李光地现在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没有取张玉书而代之!

不过,一废太子之时,李光地故意装傻,没有替康熙传话出去,圣眷明显不如以前了。

老十三和胤禑,都不赞同老四带兵打仗,老四拗不过他们,也只得捏着鼻子认了。

但是,老四不打算带兵出击了,并不意味着,他就会眼睁睁的看着老三抓兵权。

当年,老四被太子踢下台阶,昏过去那事,起因就是老三在太子的跟前,进了谗言。

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即使康熙的脑袋被门夹了,也不可能让老四带兵出战。

老四自己确实没希望了。但是,拖老三的后腿,不让他摸兵权,老四还说得上话。

康熙没有表态,扭头问温达:“你觉得如何?”

温达哈着腰,小声说:“回皇上,奴才以为三阿哥能文能武,颇堪大任!”

老四的心房陡然一震,好家伙,温达啥时候和老三勾搭上了?

“四阿哥?”康熙还是没表态,转而问老四。

老四的态度异常鲜明,当即表态说:“回汗阿玛,十五弟曾经率军长途奔袭,出其不意的震慑住了通州大营,确保了整个京畿的安稳,臣儿以为,十五弟乃是真正的帅才!”

“十五阿哥,你自己怎么看?”康熙不动声色问胤禑。

康熙有句经典名言,胤禑一直牢记于心,即:朕不给,你们不能抢!

坐稳皇位的根本,就是牢牢的掌握兵权!

谁敢觊觎兵权,天然就会惹来康熙的警觉!

所以,胤禑哈腰说:“回汗阿玛,臣儿若是带兵出征了,手头的差事,交给何人?”

这话说的妙到了毫巅!

作为畅春园的大总管,胤禑每天忙的没空喝水,不夸张的说,一个人当五个人用。

若是胤禑带兵走了,谁来填补遗留的那么多空缺,就成了很棘手的问题。

皇子和满洲重臣都问了个遍后,康熙这才问了张玉书。

“素存,你觉得呢?”

张玉书拱手道:“回皇上,臣以为,兵贵精不在多,增援地形险要的巴里坤,三千兵足矣。”

老四深深的看了眼张玉书,这个老家伙,真是一只老狐狸。

张玉书的话,看似说的是增援兵力的问题,实际上,从侧面否定了皇子带兵的可能性。

区区三千兵以内,竟然需要皇子阿哥亲自率领,难道说,大清没有能战之将了么?

李光地见康熙的目光投到了他身上,便不慌不忙的说:“禀皇上,臣以为,四阿哥可担此任。”

老四差点惊掉了下巴,李光地那可是人尽皆知的八爷党啊!

胤禑起初没明白,仔细一想,随即搞懂了李光地的弯弯绕。

满朝文武,谁不知道老四的武力值,不值一提?

但是,满朝文武,都知道,老四的亲弟弟老十四,从小喜欢兵事。

李光地还清楚的知道,只要他敢直接推荐老八带兵出战,康熙就敢把他的漂亮儿媳妇,赏给胤禑享用。

但是,推荐老十四,就没有那么敏感了。

每个人都问了之后,康熙并未当场作出决策,而是淡淡的说:“改日再议!”

老四走出清溪书屋的时候,很是欣慰的看了眼胤禑。

十五弟,是真的没有野心,而不是装出来的没有野心!

站在老四的立场上,他自然希望胤禑挂帅出征,趁机帮他掌握兵权了。

但是,胤禑不贪权的态度,更让老四感到满意。

老四还没走出畅春园的小东门,就被梁九功叫了回去。

康熙问老四:“此间没有外人,你觉得三阿哥如何?”

老四暗暗冷笑一声,老三啊,你就别做梦了,谁都可以抓兵权,就你不行!

“回汗阿玛,臣儿以为,若是三哥带兵增援的话,各种典籍的精修大事,显然就要停摆了很久了。”老四故意提醒康熙,老三的本职工作是修书,而不是带兵打仗。

“延信呢?”康熙搞清楚了老四的态度,便又问他。

老四仔细的想了想,说:“延信在御前多年,办差一直很谨慎,只是未曾带兵经历过大战罢了。”

康熙点点头,说:“跪安吧。”

PS:三更在凌晨了,求赏月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