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让贤 第五百四十章 黄河溃堤的真相?

();

青年男子再次细细打量了一眼那块锦衣卫的腰牌,又将目光转向朱允熥,接着又瞥了一眼旁边的徐妙锦,他脸上的神色变幻不定,复杂异常。

半晌,他才郑重地拱手施礼:“能有锦衣卫随身护卫的,其身份之尊贵,自不待多言。”

“便是河南的巡抚巡按,也绝无如此待遇。”

他沉吟片刻,继续说道:“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当今天子年少有为,他所启用的重臣,也多为年轻俊彦。”

“但年轻到大人您这等程度,也确实出乎草民的意料之外。”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愈发恭敬:“草民陈观澜,拜见大人!”

说着,他便单膝跪地,恭敬地拜了下去。

朱允熥伸手将他扶起,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道:“出门在外,又不是在公堂之上,陈兄有何话,不妨直言不讳,又何须如此多礼?”

陈观澜连忙称谢,随后方才开口道:“救灾的实际情况,大人方才已亲眼所见,陈某便不多赘述了。”

“虽然表面上看来,今年的救灾工作还算不错,至少保证了灾民有口吃的,不至于饿毙。”

“但自从陛下推行新政以来,大明早已今非昔比,国力昌盛,钱粮充裕。”

“《大明日报》上直接公布了各项救灾措施,若按上面所言,朝廷为此次救灾所拨付的钱粮,恐怕比从前多了十倍都不止!”

“可最终能够落到灾民手中的,却依然只有一碗难以饱腹的稀粥和一个馒头,这其中究竟有多少贪墨,自是可想而知!”

朱允熥听罢,轻轻点头,神色凝重。

这确实是不争的事实。

今日所见的救灾场景,如果放在十年前,老朱还在位的时候,那简直已是好得不能再好了。

毕竟,那时候的大明,依旧是一个非常非常落后的农业国家,生产力低下,赈灾能力有限。

能给每个灾民一碗粥,一个白面馒头,已经非常了不起了。

但如今,大明的工业化进程初具成就,国家财力、物力已远非往日可比。

此次黄河溃堤,朝廷调拨了大量的银钱,物资,粮食。

若是朝廷拨付的钱粮能够全部落到实处,那么灾区百姓的境况,绝不会是现在这副凄惨模样。

如今看来,朝廷用于赈灾的钱粮,真正惠及到老百姓身上的,恐怕连两成都没有。

官员们贪污**,中饱私囊的情况,已是愈演愈烈,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陈观澜又进一步道:“其实据草民所知,自从皇帝陛下亲临河南巡视以来,特别是最近这几天,河南巡抚和巡按衙门已经给下面的各级官府衙门施加了极大的压力,不仅要求各级官吏全力投入到抗灾救灾之中,甚至还额外拨发了新的救灾款项。”

他话锋一转,又道:“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这些地方官吏,早已贪墨成风,积习难改,又怎可能因为上面一时的压力,就突然收敛手脚,不再捞取钱财了呢?”

陈观澜继续分析道:“就算上面的大官们发现情况不对劲,开始感到害怕了,但长期的纵容与姑息,已经使得下面的官僚们对此不以为然。”

“更何况在他们看来,给灾民每天两顿粥,再加一个白面馒头,就已经算是仁至义尽、恩德浩荡了,绝不可能再多给丝毫。”

“因此,无论朝廷再拨付多少钱财用于救灾,他们最终发放给灾民的,也仅仅是这些,不会再多出一分一毫。”

朱允熥听罢,再度轻轻点头,神色愈发沉重。

这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说白了,人的思想观念一旦形成,便会根深蒂固,极难动摇。

从上至下,所有官吏、衙役,乃至受灾的百姓自己,都普遍认为,作为灾民,朝廷能够有一口吃的,就已经是莫大的恩赐,非常不错了。

这便是为何,这些灾民所得到的救济待遇,明明与他当初定下的规定相去甚远,却几乎没有人去告状闹事的原因。

在他们看来,尽管自己所得到的救济,与《大明日报》上所宣称的相差甚远,但却是实实在在地救了他们的性命,让他们免于饥饿死亡。

对于这些饱受苦难的百姓而言,他们基本上已经感到相当满足,不敢奢求更多。

只有朱允熥这位皇帝才真正清楚,这其中被贪墨侵吞的款项究竟有多少!

大明如今的科技水平,距离后世的高度发达仍有遥远的距离,但却架不住大明资源之丰裕啊!

尤其是人均资源的占有量。

再加上海外源源不断地输送来海量的物资与资源,大明完全不缺钱粮,甚至可以说,现在的大明,比后世还有更多的富余粮食。

毕竟,后世的人口太多,土地资源远远不够。

至少,眼下的大明,对于粥、白面馒头和咸菜这些基本口粮,灾民们完全可以敞开肚皮,尽情饱餐。

事实上,朱允熥也正是按照这样的高标准来划拨救灾款项的。

然而,实际执行起来嘛……

当然,真正让朱允熥深感忧虑的,还有另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

粥和馒头虽然不能让灾民吃饱喝足,但好歹还能勉强维持生命,不至于饿死。

然而,灾民们如今席天而居,没有提供任何帐篷以供遮蔽,更没有干净卫生的饮用水供给他们饮用,这样下去,恐怕用不了多久,疫病就将横行肆虐,一发不可收拾。

河南的救灾工作,只能用“一塌糊涂”来形容。

与朱允熥当初设定的部署要求,差了十万八千里!

不过,陈观澜接下来要说的,当然并非这些显而易见的问题。

毕竟,这里的情况,朱允熥早已亲眼目睹,无需他再多费口舌。

“大人可知,此次黄河溃堤,一半是天灾,而另一半,则纯粹是人祸!”

陈观澜此言一出,犹如平地惊雷,惊得朱允熥心头为之一震。

他原本沉静的面容瞬间布满了震惊之色。

“此话从何说起?!”朱允熥连忙追问道。

陈观澜神色凝重,解释道:“自从陛下推行新政以来,朝廷国库的钱粮骤然充沛。”

“陛下也深知黄河之患,因此,早便已向河道衙门以及河南、山东两地的官府衙门下拨了巨额的治理黄河经费,专门用于加固黄河大堤。”

“尤其是陛下亲自发明了水泥,此物可用于对大堤进行加固,使其不易被水冲垮。”

“原来黄河的河堤,皆是用沿岸的沙土堆积而成,一旦被洪水长时间浸泡,土质便会变得松软无比,极易发生垮塌。”

“这曾是黄河大堤亘古难解的难题,几乎无计可施。”

“过往,我们只能在重要的河段垒砌坚石,但那耗费的成本太过高昂,国家根本无力负担。”

“直到陛下发明了水泥,这世间才真正有了解决黄河顽疾的良方。”

他语气一转,眼中闪烁着愤慨的光芒:“据草民所知,原本按照朝廷的周密部署,归德府境内的黄河河段,应在河堤内侧修建一条深约五尺的水泥钢筋挡土墙,其坚固程度,应如开封城附近的河段那般坚不可摧,毫无二致。”

他猛地一顿,声音中充满了抑制不住的怒火:“这些贪婪无厌的官吏,在收到朝廷拨付的巨额银钱之后,却只顾着肆无忌惮地往自己腰包里大肆攫取,将修筑堤坝的职责全然抛诸脑后!”

陈观澜握紧了拳头,语气愈发激昂:“为了应付朝廷的检查,他们竟恬不知耻地利用陛下新政中鼓励民间承包的政策,将整个工程巧立名目,层层转包!”

“他们先是将整体工程转包给专门承揽河道工程的大商人。”

他详细解释道:“表面上签订的合同,是一笔高达一千多万两银子的庞大工程,然而实际上,大商人在收到朝廷的款项后,却将其中的十之七八,偷偷返还给了河南官府衙门的官员,作为回扣!”

“真正到手用于工程的款项,不过是其中的十之二三而已。”

陈观澜冷笑道:“朝廷派官员前来审查时,只会看到合同款项全部按数拨付,修河的银子都已悉数发放下去,根本看不出丝毫端倪,因为账面上‘滴水不漏’。”

他继续揭露道:“不仅如此,承包工程的大商人自己也要从中攫取暴利。”

“为了省却麻烦,他们又将工程再次转包出去。”

“就这样,一层一层地层层转手,竟然连着转了七八道!”

“最终实际用于修河的银子,可能连朝廷拨付款项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陈观澜的声音中带着深深的痛惜:“原来要修建的五尺深水泥钢筋挡土墙根本就没有动工修建,他们只是在表面上象征性地洒了一层薄薄的水泥灰,以此来敷衍应付上面的检查!”

“那些前来检查的官吏,也悉数收受了好处,对此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未认真细致地进行检查。”

“此番黄河溃堤,固然有今年暴雨频发,洪水过大的自然原因。”

“但若此前能严格按照朝廷的要求,将那些本该修筑的钢筋水泥挡土墙真正修建好了,有它们阻挡着汹涌的洪流,大堤或许就不会因为长时间的浸泡而松软垮塌,黄河也未必一定会溃堤,数十万百姓,不必枉死!”

这番话一出口,旁边一直默默倾听的徐妙锦彻底爆发了。

她的脸上涨得通红,美目圆睁,愤慨之情溢于言表,怒斥道:“这群**污吏,实在太过分了!”

“他们简直罪该万死,就应该将他们全部抓起来,剥皮抽筋,以正国法!”

朱允熥的心情此刻复杂,喃喃自语道:“他们怎么敢?究竟是哪里来的如此之大的胆量,竟敢做出这等胆大包天之事?”

陈观澜叹道:“从前无上皇在位之时,治吏极其严苛,动辄便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使得所有官员无不胆战心惊,如履薄冰。”

“但当今天子治国宽厚仁和,极少滥用杀戮,官员们原本被长期压抑的贪婪之情,自然而然地重新被激发出来,变得肆无忌惮。”

“再加上新政推行之后,大明经济空前繁荣,国库收入骤然激增,各级官吏经手的钱财,较之以往,何止多了十倍?”

“正所谓‘财帛动人心’,面对如此巨大而**的财富,又有几人能够真正把持得住自己的贪欲,做到清正廉洁呢?”

朱允熥闻言,瞬间哑然。

他倒没有想到,这里面竟然还有自己的“功绩”!

作为一个来自后世的穿越者,对于杀戮这种事,他始终都抱持着比较慎重的态度,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血腥。

相比较老朱动辄便将大批官员处死,他的行事风格确实大相径庭。

或许正是因为这一点,下面的官员便误以为可以肆意妄为,毫无顾忌了。

其实,朱允熥也并非真的放得很松。

若与后世那种相对宽松的惩处机制相比,他对**污吏的惩罚仍然极为严厉。

然而,当官员们骤然从老朱那种极度高压恐怖的统治下,切换到朱允熥这种相对温和的统治下面时,就会让他们产生一种非常松弛的错觉,从而变得胆大妄为,贪婪无度。

这便是人性!

而官员手中掌握的钱财骤然增加,则又是另一个强烈的刺激因素,进一步助长了他们的贪欲。

朱允熥眉头紧锁,再次问道:“你说的这些,有什么凭据?可有确凿的证据能够证实你的言论?”

陈观澜毫不犹豫地回答道:“那防洪的钢筋水泥挡土墙是否按朝廷的要求修筑,只须等到洪水完全退去,再到黄河大堤下方,挖掘开来一看,是真是假,自然一目了然。”

他接着又坦承道:“实不相瞒,草民便是亲自参与修建这项工程的人之一。”

“草民当时还承包了一小段河堤挡土墙的修建工作,因此对其中的细节都了如指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