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位让贤 第一百九十三章 疯狂的热潮!

朱允熥原以为,《科学》期刊问世,并不会引发太大的涟漪。

眼下的大明,正处于大变革的时代。

无数前所未有之事接踵而至。

宗室制度重立,大明军队全面裁军,黄子澄卖国丑闻,还有一个个的基建计划和工程出台……

任何一件事,影响都极为深远,也引发了数不清的议论。

在这其中,虽然蒸汽机的事,让许多人产生了浓厚的好奇心,但实际上吸引的人群数量,依然远不如其他事件。

国公之位虽然**,可除了醉心于此的工匠和有科学基础的学子之外,寻常百姓还是有自知之明的。

知道那注定与自己无缘,除了极少数的奇才怪才不这么认为。

《科学》期刊,毕竟是专业技术读物,与普通人的生活无关,也无法像国家大事一样,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

所以,朱允熥以为,虽然这本刊物对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深远,但短时间内,对舆论的影响会很有限,需要时间慢慢发酵。

就好像后世最顶尖的学术期刊,普通人一般也不会去关注。

那是独属于科研工作者的读物。

然而,《科学》期刊上市发行之后,朱允熥才发现,自己还是低估这个时代的人,对专业知识的渴望,以及获取相关知识的难度。

比如说,后世的人,若想学炒菜做厨师,他随便就能从网络上搜到大量的教学视频。

相关书籍更是汗牛充栋。

再不行的话,去新东方报一个班,让老师手把手教你。

总而言之,在后世,只要你愿意学,绝对不缺少学习资料。

“秘籍”都是公开,方法都是现成的。

但这个时代不一样。

这个时代想学习当厨师,先得磕头拜师,奉上厚礼,然后给师傅当牛作马,将师傅侍候得舒服了,师傅再传徒弟一点烧菜的本事。

将技术全部传给徒弟是不可能的,除非是他亲生儿子。

连学习做一个厨师都是如此,其他的各项技艺就更不用说了。

大家都喜欢藏着掖着,更有甚者,只传授给嫡系子孙后代。

传家不传外,传子不传女。

技术可是吃饭的家伙,怎么能轻易教给别人呢?

《科学》期刊的问世,就如同武侠世界里面,有一个绝世武林高手,突然将自己的毕生所学,都公开出版发行了。

最强武林秘籍出世,并且还大量印发。

由此而引起的疯狂,可想而知。

《科学》期刊可不仅仅刊登了朱允熥的三大定律,还有木匠讲述如何制作某个复杂家具的内容,铁匠讲解打铁的技巧,机匠,编织,染工……

朱允熥原来只打算发行三千份。

毕竟是学术专业期刊,即使数量少,也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后世科研工作者,发表一篇引用数过千的学术论文,那可是了不得的大事。

三千之数,已经足够很多人交流,促进技术飞跃了。

然而,连他也没有想到,《科学》期刊问世后,立即便引发了购买的狂潮。

在许多人眼中,《大明日报》只是用来打发时间,了解国家大事的。

但《科学》期刊是什么?

那上面刊登的是数不清的技术,是无数人视若珍宝,梦寐以求的东西。

对从事相关工作的技术人员来说,只要在上面看到一星半点有用的东西,便可能终生受益无穷。

他们又如何能不为之疯狂呢?

三千本期刊发行完毕之后,黑市上二手《科学》期刊的价格,炒到了令人目瞪口呆的数十两银子一本。

不过,这个价格,很快便回落了。

因为朱允熥得到探听司回报的消息之后,马上下令进行了增印。

一万本!

还是不够。

三万本!

仍然不够。

十万本!

依然不够。

三十万本!

最终,《科学》期刊的总印刷量,达到了此前完全难以置信的三十万本!

要知道,它不是《大明日报》这样的悠闲读物,而是讲解专业技术的学术期刊。

三十万发行量的专业学术期刊是什么概念?

金陵城附近有十几万工匠,基本上是人手一本。

剩下的,则销往了全国各地。

由此而来的巨大反响,可想而知。

“原来这个器具,竟是这般打造的,真是构思精巧啊!”

龙江宝船厂,一名老匠翻阅着《科学》期刊,由衷感叹道。

“哈哈哈,我说我以前打出的菜刀,怎么总感觉差了一分火候,原来如此!”

金陵城的某一个铁匠铺子,一名铁匠看着手中新打出来的菜刀,脸上露出灿烂笑容。

多亏了《科学》期刊。

要不然,自己可能一辈子都摸索不出其中的关窍。

同样的一幕幕,发生在大明许多地方。

无数的工匠,各行各业的技术人员,都从《科学》期刊学到了技术,解决了从前一直难以解决的难题。

《科学》期刊是大杂烩,涉及的行业很广,上面的内容,当然不可能全部能看得懂。

但没关系。

只要与自己专业技术相关的那部分能看懂,就足够了。

也有少数技术高超的人,在看到《科学》期刊上面的专业知识后,不屑摇头。

因为他们手中,掌握着更好的技术。

其中有一部分人,便给《科学》期刊投稿,讲述自己的技术。

这就不得不提一下华夏民族的两个传统了。

一方面是将技术藏得很紧。

另一方面,又渴望人前显圣,青史留名。

一个技术高超的工匠,通常不愿意轻易的将技术传授给自己的弟子。

但如果有机会能成为像鲁班那样的祖师爷,被万世顶礼膜拜,那他便可以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技术都公布出去。

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人是这样的心态。

对这些人来说,在《科学》期刊投稿,发表自己的技术见解,不仅能获得丰厚的稿酬回报,更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名气。

之前在《科学》期刊发表文章的第一批工匠,已经有无数同行前去拜访了。

名利双收!

令人趋之若鹜。

对于这种变化,朱允熥自然是乐见其成的。

这意味着,会有越来越多的工匠,像儒家弟子传授圣人之学一样,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贡献出来。

促使各种技术,也渐渐如儒学般,成为当世显学。

百家争鸣的时代,悄然到来。

……

《科学》期刊编辑部。

自从《科学》期刊开始筹办,赖文安便被朱允熥任命为总编辑。

一起进入编辑部的,还有数十名技术高超的制造局老工匠,以及一部分原国子监学子。

若没有这些人的努力,《科学》期刊也无法顺利问世。

也只有身为太孙,执掌大明帝国的朱允熥,能调动如此之多的资源。

人力、物力、财力……

工匠们能将自己过去的经验讲出来,将自己曾经遇到的难点,最终苦思而出的解决办法讲述出来,却无法用文字进行很好的描述,需要国子监学子帮忙。

实际上,编辑部收到的很多投稿,文理都不是太通顺。

毕竟,这个时代绝大多数工匠的文化水平真的不是很高,也就是勉强认得字而已。

要正式发表出版,还需要《科学》期刊编辑部的努力。

赖文安很清楚这份期刊的作用和影响,对太孙殿下能想出如此绝妙的主意,佩服得五体投地。

但更让他钦佩的,则是太孙殿下在《科学》期刊上发表的力的三大定律。

与同期发表的其他专业知识不一样。

力的三大定律问世之后,大多数工匠并不是很在意。

他们更喜欢看解决实际问题的文章,而不是晦涩难懂的原理。

那也许就是太孙殿下觉得好玩,才研究一下罢了。

然而,国子监那些从学习圣人之学转而走向科学之路的学子们,却一个个皆是如获至宝。

太孙殿下发表的三大定律,如同有神奇的魔力一般,吸引着这些人。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各个州府对科学感兴趣的读书人,亦是如此。

这些人加起来,已经不少了。

赖文安作为《科学》期刊的总编,也是其中之一。

而且,他似乎从这三大定律中,看到了解决蒸汽机制造的曙光。

明明两者应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太孙殿下曾和他说,创办《科学》期刊,会对蒸汽机的制造,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开始赖文安还不太相信。

现在却是完全信了。

因为有很多人的投稿,都与蒸汽机制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关。

之前自己一个人冥思苦想,亦是在单独打斗。

如今才是真正汇聚众人之力,汇聚天下人之力。

将已经解决了的技术问题,发表在《科学》期刊上,后面的人就不用再去研究,重复做无用功。

而是集中精力在尚未解决的难题上。

还能从前面得到启发,开拓思路。

现在收到的投稿,都来自金陵附近。

因为稍远一些的地方,目前仍无法投稿。

好在金陵便有十几万工匠,数量已经非常庞大了。

听说太孙殿下有意开设邮政部,方便天下人通书信往来。

想必到那时候,外地的投稿才会多起来。

身为总编,赖文安深感自己身上责任重大。

对每一篇稿子,他都进行了极为认真的审阅。

即使是自己不懂的知识,也会督促其他相关的人员,一审二审三审。

编辑部大堂,赖文安正和其他编辑一起在看稿。

为了防止编辑将投稿人的成果私下偷偷据为己有,审阅稿子都是在大堂进行的。

每篇稿子收进来后,至少由三名编辑分别审稿。

众人皆聚精会神,无人说法。

突然。

一道声音响起。

“这篇稿子写得太好了,解决了制造蒸汽机最大的一个大难题。”

一名编辑击掌而起,兴奋万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