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本书主人公张华的发展进步,最不可忽视的一个人就是孙福强了。
前期若不是他依靠着自己的影响力为张华谋得了一个副乡长的职务,并把他调离了双河乡,去了塔沟乡发展,或许张华也不会有后面的一系列成绩和晋升了。
既然谈起孙福强这个人,就得从他的身世谈起。
孙福强的母亲是李景运的亲姑姑、李延海的亲姐姐。
她比李延海长几岁。
不幸的是,他们夫妻过世的早,撇下了一个儿子孙福强,跟着舅舅李延海长大的。
那年孙福强刚七岁,正是小学一年级。
孙福强其人也是有原型的,只是这个原型人物笔者只是听说过,从未有谋过面,在新闻中也很少见到有关他的报道。
早年家庭的不幸,是孙福强一生的痛苦和遗憾。
这也是他初见张华时,听到张华讲起自己的身世,他有强烈的共鸣。
后来他到双河乡水库时,看到张华在那么简陋的地方,依然想着学习,以希冀改变命运。
这就是他当时流泪的原因。
许多读者对于孙福强当时落下那颗泪水不理解,评论中什么都有,但是,每个人的经历、感伤、痛苦与遗憾,都是深埋在自己内心深处的。
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
心里有牵挂的人,或许一片云、一阵风、一朵花、一句话语都能勾起别人从不知晓的伤心记忆,而黯然神伤。
孙福强在舅舅李延海家的日子,像被雨水打湿的旧报纸,字迹模糊却透着沉甸甸的分量。
七岁的孩子刚懂人事,就没了爹**庇护,心底不觉得生出寄人篱下的滋味像颗青涩的果子,酸得人牙根发紧。
事实上李延海对这个外甥没得说,把他当亲儿子疼,即便后来李景运的出生,依然没有冷落了自己的这个外甥。
别说李延海,就是舅妈卢慧芳,也是对孙福强好的没法说。
但是,即便他们对孙福强再好,依然挡不住孙福强对去世父母的深深怀念。
这是避免不了的人生事实。
如果孙福强年龄再小些,脑子里还没有父母音容笑貌的记忆,那就不会如此了。
这或许就是我们所说的骨肉亲情吧。
舅妈卢慧芳或许早就发现了年幼的他藏的心事,每天放学都都嘱咐他:“强强,跟院里的娃耍去,别老呆在家里。”
她还拿出给他们小哥俩买的零食,可是孙福强抓着这些零食始终不舍得吃,都悄悄给了李景运那个吃货。
少年的孙福强不喜欢跟别的孩子疯跑,也不常陪李景运打闹,一有时间他把所有心思都泡进了课本里。
老师在课堂上讲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他攥着铅笔的手更紧了,仿佛那支笔能凿开命运的硬壳。
期末考试的红榜贴在学校大门口处,孙福强的名字总在最上头。
卢慧芳踮着脚在人群里找见外甥的名字,扯着李延海的袖子直乐:“你看咱强强,就是有出息!”
李延海那时只是摸着下巴笑,眼里的光比头顶的太阳还亮。
可孙福强拿着成绩单回家时,脸上总没多少笑,他知道这远远不够,就像攀山的人,才刚踩上第一块石阶。
孙福强一路走来学习成绩很好,最终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京城的一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