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边境线上的暗哨
飞往老挝琅勃拉邦的航班降落在机场时,暮色正将远处的群山染成深褐色。林砚和苏晴跟着国际刑警联络员阿凯走出航站楼,一股混合着香料与潮湿的风扑面而来,与滨海市的海风截然不同。
“‘白鹰’的中转站藏在琅勃拉邦北郊的橡胶园里,那里名义上是农产品加工厂,实际上是**提纯和转运的窝点。”阿凯一边开车,一边指着窗外掠过的木屋,“最近那里增加了不少武装人员,我们的线人昨天传来消息,‘白鹰’似乎在准备一批‘大货’,预计三天后通过湄公河运走。”
苏晴坐在副驾驶座上,手里翻着线人传回的橡胶园照片,突然指着一张角落的照片:“这里有个暗哨!你看,橡胶树后面有个人影,手里拿着**,应该是负责外围警戒的。”
林砚凑近看了看,点头道:“不止一个,照片边缘的草堆里还有反光,像是望远镜的镜片。看来我们不能硬闯,得先摸清里面的布防。”
当晚,三人在琅勃拉邦市区的民宿里制定计划:阿凯联系当地警方,协调船只和人手;林砚和苏晴假扮成收购橡胶的商人,以考察场地的名义潜入橡胶园,记录里面的暗哨位置和**仓库的具体方位;等摸清情况后,再联合当地警方和国际刑警,在“白鹰”运货当晚实施抓捕。
第二天一早,林砚穿着花衬衫,苏晴则换上当地传统的纱笼裙,两人提着装满“收购合同”的公文包,跟着阿凯介绍的“中间人”走进橡胶园。门口的武装人员搜了搜他们的包,又盯着苏晴的脸看了半天,才不耐烦地挥手放行。
橡胶园里弥漫着刺鼻的化学气味,显然是提纯**时留下的。林砚一边假装和“加工厂负责人”谈收购价格,一边用眼角的余光观察——每隔五十米就有一个暗哨,仓库门口站着四个手持***的人,戒备森严。
苏晴趁机走到橡胶树旁,假装整理纱笼,悄悄用藏在袖口的微型相机拍下暗哨位置。就在她准备拍仓库大门时,一个穿黑色背心的男人突然走过来,眼神警惕地盯着她:“你在干什么?”
苏晴心里一紧,立刻露出微笑,用阿凯教的简单老挝语说:“这里的橡胶很好,我想拍下来给老板看。”
男人皱了皱眉,刚要说话,林砚立刻走过来,递给他一支烟:“我太太第一次来老挝,觉得这里的风景好,想留个纪念。我们是真心来收购橡胶的,不会惹麻烦。”
男人接过烟,却没点燃,只是盯着两人看了一会儿,才转身走开。林砚和苏晴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后怕——刚才那个男人,正是“白鹰”的得力手下,在“夜莺”的口供里提到过,代号“黑狼”。
好不容易应付完“负责人”,两人假装要回去商量收购细节,快步走出橡胶园。刚坐上阿凯的车,林砚就立刻拿出地图,根据记忆标出暗哨位置:“仓库在橡胶园最里面,背靠湄公河,应该有秘密码头用来运货。我们需要在码头附近也安排人手,防止‘白鹰’从水路逃跑。”
苏晴补充道:“‘黑狼’刚才一直在观察我们,说不定已经起了疑心。我们得提前行动,不能等到三天后,万一他把消息传给‘白鹰’,我们就功亏一篑了。”
阿凯立刻联系当地警方,调整计划:当晚凌晨三点,趁橡胶园的武装人员换班时实施突袭,分三路行动——一路控制门口的暗哨,一路突袭仓库,一路封锁湄公河的秘密码头。
凌晨两点半,林砚和苏晴跟着特警队员潜伏在橡胶园外的草丛里。远处的仓库里还亮着灯,隐约能听到机器运转的声音。阿凯看了眼手表,对林砚点头:“可以行动了。”
林砚拿起对讲机,低声下令:“各单位注意,按计划行动!”话音刚落,负责控制门口暗哨的队员就像猎豹一样冲了出去,瞬间将两个武装人员按在地上,没发出一点声音。
林砚和苏晴跟着突袭仓库的队员往里冲,仓库里的毒贩听到动静,立刻举枪反抗。子弹在仓库里穿梭,林砚躲过一颗子弹,反手开枪击中一个毒贩的胳膊。苏晴则趁机冲到**提纯设备旁,按下了停机按钮——机器的轰鸣声瞬间停止,仓库里只剩下枪声和毒贩的惨叫声。
就在这时,“黑狼”突然从仓库后门冲出来,手里拿着一把***,对着林砚开枪!苏晴眼疾手快,一把推开林砚,子弹打在旁边的货架上,**包装袋瞬间破裂,白色的粉末散落一地。
“抓住他!别让他跑了!”林砚爬起来,朝着“黑狼”的方向追去。“黑狼”却朝着湄公河的秘密码头跑去,那里停着一艘快艇,显然是早就准备好的逃生工具。
就在“黑狼”要跳上快艇时,埋伏在码头的队员突然开枪,击中了他的腿。“黑狼”惨叫一声倒在地上,被队员们按在地上铐住。
林砚走到“黑狼”面前,看着他痛苦的脸,冷声问:“‘白鹰’在哪里?他是不是已经离开琅勃拉邦了?”
“黑狼”咬着牙,恶狠狠地说:“你们别想找到他!他早就去缅甸了,你们永远都抓不到他!”
林砚心里一沉,刚要追问,阿凯突然跑过来,手里拿着一份从仓库里搜出的文件:“不好了!‘白鹰’在缅甸还有一个更大的中转站,而且他已经联系了新的买家,要在一周后在缅甸仰光交货!”
林砚和苏晴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凝重。虽然端掉了琅勃拉邦的中转站,但“白鹰”还是跑了,而且还在继续进行**交易。林砚握紧拳头,看着湄公河上泛起的晨雾,轻声说:“不管他跑到哪里,我们都要追下去,直到把他绳之以法。”
苏晴点点头,眼神坚定:“下一站,仰光。”
晨光慢慢照亮了湄公河,河面上的雾气渐渐散去。林砚知道,这场跨国缉毒战还没结束,接下来的仰光之行,只会比琅勃拉邦更危险。但他身边有苏晴,有并肩作战的战友,还有国际刑警的支持,他有信心,这一次,一定能抓住“白鹰”,彻底斩断这条跨国毒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