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滴敲打着窗户,发出单调而沉闷的声响。心理医生陈默的诊所位于城市中心一栋高档公寓的顶层,透过落地窗可以俯瞰整个城市的雨景。然而此刻,这扇窗却成了他生命的终点。
下午三点十七分,陈默的诊室里,最后一位患者——三十岁的软件工程师李明,正坐在那张熟悉的沙发上。李明是陈默的长期患者,患有轻度社交焦虑症,已经接受治疗半年有余。
"李明,你最近感觉怎么样?"陈默微笑着问道,他的声音温和而专业,这是他多年行医养成的习惯。
"还是老样子,"李明低着头,手指不安地绞在一起,"开会时还是会紧张,特别是当所有人看着我的时候。"
陈默点点头,这是典型的社交焦虑症状。他拿起笔记本,准备记录李明的情况,同时说道:"我们上次讨论的暴露疗法进展如何?"
"还行,"李明含糊地回答,"我试着在会议上多发言,但每次心跳都很快,感觉快要窒息了。"
陈默正要继续询问,突然诊所的门铃响了。这是不寻常的,因为李明的预约时间是四点,而现在才三点十七分。
"可能是快递,"陈默说道,"我去看看。"
他走出诊室,穿过狭窄的走廊,来到公寓的前门。透过猫眼,他看到一个陌生的身影——一个身材高大的男人,穿着黑色风衣,戴着墨镜。
"请问您找谁?"陈默通过门禁系统问道。
"陈医生?"男人的声音低沉而沙哑,"我是...我是李明的朋友,他让我来取一些资料。"
陈默皱了皱眉,李明从未提过有朋友会来取资料。但他还是谨慎地打开了门禁,毕竟诊所偶尔会有患者家属来访。
门开了,那个自称李明朋友的男人走了进来。他摘下墨镜,露出一双锐利的眼睛,上下打量着陈默。
"资料在李明的文件夹里,"陈默说道,指向诊室方向,"你自己去拿吧,我在诊室等你。"
男人点了点头,径直走向诊室。陈默则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继续整理病历。
然而,五分钟后,当陈默再次走出办公室时,那个男人已经不见了,而李明——他真正的患者——正焦急地在候诊区等待。
"李明,你的朋友呢?"陈默问道。
"朋友?"李明一脸困惑,"我没有朋友要来啊。"
陈默心中一惊,他意识到刚才那个自称李明朋友的男人可能是个冒牌货。他迅速检查了诊所的各个角落,确认没有异常后,决定继续为李明治疗。
然而,接下来的治疗过程异常艰难。李明显得格外焦虑,眼神游离,言语支离破碎。陈默不得不提前结束治疗,建议李明改日再来。
"我...我感觉不太好,"李明结结巴巴地说,"今天可能不适合治疗。"
陈默理解地点点头:"没关系,我们改天再约。你先回去休息,有任何不适随时联系我。"
李明匆匆离开了诊所,陈默则继续整理病历,直到下午五点诊所关门。
晚上七点,公寓的物业管理人员接到邻居的报警电话,称听到一声巨响,可能是有人从高处坠落。
当警察和医护人员赶到现场时,陈默的尸体已经躺在公寓楼下的水泥地上,血迹扩散,生命迹象全无。初步判断是从高层坠落身亡。
"死者是陈默,45岁,心理医生,"现场的警官向总部汇报,"初步判断是**或意外坠楼。"
然而,当调查人员进入陈默的公寓时,发现了异常。客厅的鱼缸被移动过位置,原本放在靠窗的角落,现在却被移到了靠近门的位置。地板上有一滩明显的水渍,从鱼缸原来的位置一直延伸到窗边。
"鱼缸被移动过,"技术警员指着地板上的水渍说道,"而且窗台上有手印,像是有人从这里爬出去过。"
更令人困惑的是,公寓的监控录像显示,下午四点左右,只有一个人进入过公寓——正是那个自称李明朋友的可疑男子。监控画面中,他进入公寓后约十分钟就离开了,期间没有与任何人发生肢体接触。
"死者生前最后见到的人是谁?"负责此案的刑侦队长周正问道。
"据物业记录,下午四点左右,一个陌生男子进入公寓,"物业管理人员回答,"他说来找陈医生,但登记信息上没有预约记录。"
周正皱眉:"有监控录像吗?"
"有,"物业人员调出监控,"就是这个人。"
监控画面中,那个男子身材高大,穿着黑色风衣,戴着墨镜。他进入公寓后,径直走向陈默的诊室,约十分钟后离开。整个过程中,没有看到他与任何人发生争执或肢体接触。
"死者呢?"周正问。
"陈医生下午一直在诊室,"物业人员回答,"四点前有他的患者李明来过,但四点左右就离开了。之后就是这个陌生男子进入。"
周正看着监控画面,那个男子离开时,步伐似乎有些匆忙,但除此之外,看不出任何异常。
技术小组对现场进行了仔细检查。在地板的水渍中,他们发现了一些微小的玻璃碎片,经鉴定来自鱼缸。窗台上的手印证实有人曾试图从窗户逃生。
"鱼缸被移动过,"法医指着窗台说道,"原本的位置会影响光线的折射,而移动后的位置,结合窗外的雨天光线,会在地板上形成特定的光影效果。"
周正皱眉:"什么意思?"
"简单说,"法医解释道,"有人利用鱼缸和光线的折射,在地板上制造了一个视觉陷阱。当陈医生站在特定位置时,会因为光影的错觉,误以为窗外有危险,从而产生恐慌。"
更令人震惊的发现来自对监控录像的逐帧分析。技术专家发现,那个可疑男子在离开前,曾短暂地停留在鱼缸附近,调整了鱼缸的位置。
"他故意移动鱼缸,"周正说道,"利用光线折射制造视觉陷阱,让陈医生误以为窗外有危险,从而跳窗逃生。"
调查很快锁定了嫌疑人——李明。那个自称李明朋友的可疑男子,实际上就是李明本人。他通过伪装,骗取了物业的信任,进入了陈默的公寓。
"动机是什么?"周正问道。
"李明有严重的社交焦虑症,"陈默的同事解释道,"他一直认为陈医生在治疗过程中泄露了他的隐私,导致他在工作中受到歧视。"
进一步的调查证实,李明对陈默怀恨在心。他认为陈默的治疗不仅没有帮助他,反而让他的情况恶化。在多次治疗无果后,李明产生了报复心理。
"他精心策划了这个'意外',"周正说道,"利用陈医生的专业环境,制造了一个看似自然的坠楼现场。"
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李明最终认罪。他承认自己伪装成陈默的朋友,进入公寓后调整了鱼缸的位置,利用光线折射制造了视觉陷阱。当陈默站在窗边时,因为光影的错觉,误以为窗外有危险,从而恐慌跳窗。
地板上的水渍,鱼缸位置的微小变化,以及监控中李明短暂停留的瞬间,构成了这个"镜像陷阱"的全部证据。一个精心设计的心理陷阱,利用了受害者的专业环境和心理状态,制造了一个看似完美的"意外"坠楼案。
"有时候,"周正看着审讯室里的李明,心想,"最完美的犯罪,往往隐藏在最普通的日常之中。而镜子,不仅能反射影像,也能扭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