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八十二章 年关大捷!皇帝封赏
“大人英明!”
李汉文也忘记了给出的两千两银子,这会儿乐得直搓手,说完就转身往外跑。
“我这就去办!”
韩雯看着他的背影,对杨越笑着说道。
“大人这么做,这下,大家怕是更死心塌地跟着您了。”
“人心都是肉长的。”
杨越也望着营外忙碌的士兵。
“他们跟着我出生入死,我总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过年。”
于是等消息出去的时候,营地门口领粮食的队伍都排到了村口,村民们脸上都笑开了花。
“杨大人真是菩萨心肠!这两斗米够我家过年了!”
“还有一尺布呢!能给娃做件新衣裳了!”
一个老汉更是颤巍巍地接过粮袋,对着营地的方向作揖。
“杨大人是咱们的再生父母啊!”
营里的士兵们更是兴奋。
而李汉文则是指挥着伙房杀猪,热气腾腾的猪肉香飘出老远。
一个新兵捧着双倍的军饷,激动地对老兵说。
“班长,我长这么大,还没见过这么大方的上官!跟着杨大人,值了!”
老兵拍着他的肩膀,笑得合不拢嘴。
“那是!当初我就说杨大人不是一般人,你还不信!”
转眼就到了年关。
铁木岭下了场小雪,营地里挂起了红灯笼。
士兵们难得清闲,有的在写家信,有的在比武取乐,还有的围着韩雯学识字,一派祥和景象。
杨越站在城墙上,看着雪地里打闹的士兵,嘴角带着笑意。
李汉文裹着厚棉袄走过来,递给他一碗热酒。
“大人,喝口暖暖身子。”
“风雷军那边有动静吗?”
杨越接过酒碗,哈了口白气。
“最近没什么大动作。”
李汉文摇摇头。
“斥候说,呼延部落的两个人一死一个被抓后,风雷军内部乱得很,顾不上咱们。”
“那就好。”
杨越抿了口酒,酒液辛辣,暖意却从喉咙一直流到心里。
“让弟兄们好好过个年,开春说不定就有硬仗要打。”
而此时的大雍朝堂,正因为边境的捷报而热闹非凡。
皇帝身着明黄色龙袍,端坐在九龙宝座上,手里捏着王和递进的奏折。
指尖却在 “杨越” 二字上反复摩挲,指腹碾过宣纸的纹理,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意。
“诸位爱卿,都看看吧。”
皇帝看完扬了扬奏折,声音洪亮如钟,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
“王和来报,昌平县那边的事情已经查明,宋长明确实冒领军功,已经在押送回京的路上。”
“此次有功的乃是铁木村百夫长杨越,先是阵斩风雷军铜甲呼延寒,再是生擒银甲呼延雄。”
“短短数月,连破敌酋,这么一看,实乃我大雍边军之楷模!”
站在前列的兵部尚书听完直接率先出列,朝服的摆摆在地砖上划出轻微的声响。
他躬身到底,声音沉稳有力。
“陛下所言极是!呼延部在大乾素有北境狼师之称,麾下铁骑踏遍漠北,从无败绩。”
呼“延寒、呼延雄更是呼延烈的左膀右臂,前者能开三石弓,后者善使双锤,皆是百战余生的悍将。”
“如今二人均折在杨越手中,风雷军士气大挫。”
“据细作回报,其部众已生哗变,这对我大雍边境安稳,实乃天大的利好!”
户部尚书紧随其后出列,他捧着象牙朝笏,脸上堆着精明的笑意。
“是啊陛下,往年这个时候,咱们就要上贡了,往往白银二十万两,绸缎千匹,粮食万石,压得国库喘不过气。”
“如今边境打了胜仗,咱们腰杆子也硬了!”
“依老臣看,今年的岁贡,至少能压下去三成,说不定还能让大乾返还前年被强占的云州三镇!”
众臣皆是纷纷点头称是,殿内气氛一片欢腾。
甚至还有几位曾在边境任职的将军更是抚着胡须感慨。
“想当年末将在漠河堡戍边,被呼延寒追得三天不敢卸甲,如今这小子竟能取其首级,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皇帝自然是听得心花怒放,随后将奏折往案上一拍,龙纹玉案发出沉闷的响声。
“好!有此等良将,何愁边境不宁?传朕的话,对杨越……”
他话未说完,却见丞相颤巍巍地出列。
老丞相直接躬身道。
“陛下,此人战功赫赫,确实该赏。”
“只是眼下朝局安稳,边境暂无大战,军中将领多有资历深厚者尚未升迁。”
“若此时破格提拔杨越,恐引得老将心生怨怼,反而不利于军心稳定啊。”
听到丞相的话,皇帝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
丞相执掌朝政三十余年,最懂平衡之道。
于是他沉吟片刻,手指在案上轻轻敲击,忽然笑道。
“丞相说的是,是朕急了。武将升迁,终究要论资排辈,一步一个脚印才稳妥。”
随后皇帝不再说这个事情,而是转移了话题。
“那岁贡之事,就按户部尚书说的,让礼部拟份国书,措辞强硬些,跟大乾好好谈谈。”
众臣齐声应道:“陛下圣明!”
随后朝会散去,大臣们三三两两地离开,紫宸殿外的汉白玉栏杆上还凝着薄霜。
兵部尚书拉着户部尚书的衣袖笑道。
“这下你可松口气了?岁贡能减三成,足够你给黄河堤坝多拨些银子了。”
户部尚书捋着胡须。
“还是你们兵部这边争气,不过说起来,你打算给这小子记几等功?”
“至少是一等功吧。”
兵部尚书望着远处的宫墙。
“不过升迁确实难办,他上个月才从甲正升的百夫长,总不能半年连跳**吧?”
两人说说笑笑地朝着御书房过去,议论的话题很快从杨越身上没有多停留。
而是很快转到了岁贡和河工上。
毕竟对京中大臣而言,边境的战功只是遥远的谈资,岁贡的多少、漕运的通畅才真正关乎国计民生。
而皇帝此时早已等待,这是惯例。
大朝会以后的小朝会,在这里来的自然都是朝中重要的大臣了。
此时暖阁内炭火正旺,紫铜火盆里的银丝炭烧得通红,映得满室温暖。
太监奉上热茶,青瓷茶盏里飘出龙井的清香,皇帝呷了一口,才缓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