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他各部人马,都捏在各院王自己手中。
“启禀陛下,老臣推荐南院王。”
“启禀陛下,老臣推荐西院王。”
这下子,国主算是看明白了,这些人都是想趁机把他的兵权抓在手里,都有自己的小算盘。
国主气得发抖:“大辽国都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你们竟然还各有私心,想抢最后的军权。”
“哼,告诉你们,就算我把大辽国的军权都交给你们,你们就能逃过这一劫么?”
“你们放心,李恪是绝对不会放过你们的。”
“就算你们举众投降,也无法洗刷你们的罪恶。”
国主一番话,让众人都保持沉默。
不得不说,国主还是很厉害的,一眼就看穿了这些人的用心,更是当众揭穿,不再给他们留任何的情面。
接着,国主继续冷笑道:“你们别忘了,李恪是为灭余孽来的。”
“诸位都能算得上是余孽吧。”
“你们所有人,全都会死,你们自己考虑吧。”
说完了这番话,国主双臂抱怀,冷眼望着下面的这一群蠢货,不再说什么。
局面,就有点尴尬了。
百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皆是老脸微微有点红。
一个大臣开口:“启禀陛下,老臣是为了大辽国的生死存亡,还请陛下明鉴。”
另一个大臣也跟着说道:“启禀陛下,老臣也并非私心,也是为了大辽国的生死存亡,还请陛下明察。”
“启禀陛下,老臣也没有私心,还望陛下三思。”
国主差点没忍住要暴怒,冷冷喝道:“既然你们都没有私心,那么就是朕有私心了?”
“好啊,朕当这个皇帝,已经受够了,真想清闲一下。”
“老臣觉得,可以让几位大王分别领军。”
“如此一来,各支兵马遥相呼应,或许就能挡住唐军的脚步。”
同时领兵?
兵马遥相呼应?
这个主意,让国主心下一动,觉得还不错,似乎有点道理。
但是,有大臣冷笑,不咸不淡道:“哎,你这是已经投降了么?”
“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是在诽谤我么?”
“我问你,为什么北院王他们不敢出城跟唐军打?”
“因为唐军有空军,把我们的情况摸得一清二楚。”
“可我们一旦派出斥候出城,他们就回不来了,我们就像个瞎子,处处被动。”
“所以,如果我们把所有兵力集中起来,可能还能和唐军拼一拼。”
“要是分兵的话,只会被唐军逐个击破。”
“甚至,兵力分散还可能引发大规模的民变,自己先乱了阵脚。”
国主插话问道:“枢密使,国家危在旦夕,你有什么好办法没有?”
枢密使叹了口气:“陛下,现在这个局面,我看我们只剩下三个选择了,也就是上中下三策。”
“第一,把全国的兵力都集中起来,死守主城,等北州国出兵。”
“但要是他们不出兵,唐军一旦把主城四周的城池都拿下了,那主城就成了孤城。”
“第二,迁都。”
“这个办法,算是中策。”
“第三,直接放弃大辽,带着所有兵力退到天佛国去,投奔李泰。”
“陛下还有几十万兵力,李泰肯定会以最高礼仪对待我们的。”
“不过这个办法,只能算是下策。”
“这就是我的一点看法,陛下您看,其他大人们也帮着拿拿主意。”
下策不怎么样。
跑去给别人当手下,哪来的上宾待遇?
说不定李泰会直接把兵马收了。
到时候,国主就啥也不是。
至于李泰会给什么待遇,国主心里没底。
所以,国主左思右想,感觉迁都可能才是最合适的。
“朕觉得中策不错。”
“启禀陛下,眼下情况,尚未到势必迁都的程度,还请陛下三思。”
“启禀陛下,微臣附议,还是等北州国的消息,再定不晚。”
不少大臣都反对迁都。
国主当然明白,他们都是打了什么主意,不由冷笑。
但是,他也不敢一意孤行。
无奈之下,国主只能妥协。
“既然如此,那就等着北州国的消息传来,在从长计议。”
“陛下英明。”
“至于主城主将的人选,朕已经想好了,就让小次郎来当。”
“是!”
见众人都不再反对,国主突然觉得有些索然无味了。
最让他感受深的是,这个皇位,似乎是个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就在国主准备宣布散会的时候,一个太监急匆匆地走进大辽殿,手中托着一个小管子。
“启禀陛下,细作来报。”
细作来报?
国主眼睛一亮,立即喝道:“速速呈上来。”
国主身边的贴身太监赶忙迎过去,将小管子从那个太监的手中接过,快步回到国主的身边,递给了他。
接过小管子,国主就急急忙忙打开,取出里面的字条,展开一看。
“嚯”的一下,国主看完字条上的内容,猛地站起身来,把他身边的贴身太监吓了一大跳,本能向后退了一步。
文武一直关注着他,见状也皆是一愣,暗叫一声不好,难道又出事了?
不过,他们很快就发现了,国主一脸的笑意,看来是好事。
果然,国主失态地举着字条,哈哈大笑。
“细作来报,李泰造反了。”
李泰一旦造反,距离北洲国出兵的日子就不远了。
“恭喜陛下。”
文武也松了一口气。
“哈哈哈,这个消息真是及时雨啊。”
“北洲国肯定也会出兵,李恪定然难逃此劫。”
“我大辽暂时无忧了。”
暂时?
嗯,这个词用得好。
只是,国主并不知道,李恪也不会给他什么暂时无忧的机会。
熊安城。
这已经被唐军攻下了。
李恪的大本营,也搬到了这里。
议事厅中,李恪收到了李泰造反的消息。
李泰出兵二十万,依然是以齐海为主将,一举攻克了西域方向几个城池。
齐海海战惨败,回到天佛和李泰请罪。
李泰在听了整个战争的经过之后,意识到此战之败的真正原因不在于齐海无能,而是因为大唐的战舰确实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