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此一来,用不了多久,大辽国必然会先后灭于大唐之手。”
“到那时,只剩下北洲国,只恐……”
只恐什么?
余威没有说完,但威逊王听得懂,双眉紧蹙,心中微有不悦。
余威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就不再继续了,接下来的事情就不是他能插手的了,交给威逊王去做决断吧。
当然了,余威也担心威逊王不会对大唐宣战,那么他就惨了,只能一直留在北洲国。
一直寄人篱下,倒也没什么,因为他是使者,北洲国对他的礼数还是很到位的。
余威最担心的是,北洲国如果不出兵,李泰能坚持多久?
一旦李泰死了了,他这个使者身份可就没了,北洲国还会再敬他么?
到时候,威逊王一翻脸,余威可就真是必死无疑了。
威逊王安抚了一下余威,就又将自己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喊来议事。
对此,余威是了解的。
但余威真的想骂威逊王一句,你特么太任人唯亲了。
北洲国那么多人,已经是同仇敌忾了,你商量国家大事,竟然还只找自己的儿子和女儿,这样难道真的好么?
余威跟贝利和拉齐法都接触过。
以余威阅人无数的眼光,当然看得出来,贝利成不了什么大事。
而拉齐法是个人才,水平比不上李恪,但却比李泰要强得多。
真正有才华,有眼光的人,却是威逊王的女儿碧莲。
只不过,碧莲是个女孩子,又不是长女,成为下一任北洲王的机会几乎为零。
余威也发现了,贝利和拉齐法之间不和,准确说贝利对拉齐法的防备之心很浓,不愿拉齐法在威逊王跟前展现才能,处处挤兑他。
可这是北洲国的国事,也是家务事,余威不敢插手,只得耐心等消息。
如果威逊王不准备出兵的话,余威再劝谏他。
果不其然,关于是否立即跟大唐宣战的立场上,贝利和拉齐法再次产生了分歧,而且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
贝利不同意立即出兵:“启禀父王,儿臣以为,此时出兵,并不适合。”
“第一,五十万大军尚未训练成功,战斗力低下。”
“而一旦我军与大唐开战,势必就是一场决战,这五十万兵马非但发挥不出强大的战斗力,或许还会对别的士兵产生影响。”
“第二,虽说大辽国的实力不如大唐,又被切断了热兵器的供应,但他们之前已经采购了相当多的热兵器,足以能支撑一段时间。”
“第三,在大辽国快要支撑不下去的时候,我北洲国再突然出兵。”
“如此一来,大辽国会暂时获得我北洲国的热兵器,同时我北洲国也可以帮助大辽国建造兵工厂。”
“只有这样,我北洲国不但可以从大辽国获得最大的利益,还能使得大辽国起死回生,与大唐抗争到底,此乃一石两鸟之计也。”
“因此,儿臣以为,此时不宜出兵,还请父王明鉴。”
威逊王微微沉吟一下。
说实在的,贝利的这番话还真是说到了威逊王的心里去。
再说一句实在的,贝利的这番话着实有一定的道理,只不过眼界和格局有点小了。
威逊王虽然对贝利的话,有一定倾向性,却并没有立即同意,而是又向拉齐法和碧莲问道。
“你们两个的意见呢?”
碧莲忍不住又向贝利看了一眼,发现后者果然正在盯着她猛看,眼神中的侵略目光极为明显。
越来越过分了,竟然也不怕被父王和二哥发现,碧莲忍不住打了一个寒噤,微红着脸,不悦地瞪了贝利一眼。
谁想到,碧莲含怒瞪了贝利一眼,反而使得贝利眼睛一亮,又舔了一圈嘴唇,喉结也跟着动了一下,似乎是咽了一口吐沫。
碧莲着实对贝利一阵无语,只能将目光转向一旁,来一个眼不见心不烦。
既然贝利想看,就让他看吧,反正碧莲实在管不住这个心理**的亲哥哥。
贝利大胆又侵略性的目光,并没有引起威逊王和拉齐法的关注。
威逊王的目光在拉齐法身上。
“启禀父王,儿臣不同意大哥的观点,儿臣认为,我北洲国应该立即出兵。”
“第一,我北洲国出兵,未必就一定要全军压上,因为我北洲国还有大辽国和李泰这两个盟友,完全可以牵制李恪至少五十万以上的兵马。”
“父王新募的五十万兵马,可以继续训练,并不影响。”
“第二,儿臣还是想说一下大唐的仁政之可怕。”
“在大唐的仁政战术之下,百姓定会纷纷起义,响应李恪,毕竟他本就是正义之师。”
“试问,在外有大唐大军压境,内有百姓不断起义,这大辽如何能支持长久呢?”
“一旦大辽被大唐灭掉,我北洲只能是单兵作战了。”
仁政,还是仁政。
拉齐法的目光确实很毒辣,一眼就看中了大唐在东洲最大的利器,不是兵锋,而是仁政,而是人心思齐。
不得不说,拉齐法的理由虽然只有两条,但却正好契合了眼下的情况,可谓之高啊。
拉齐法没有再总结,但他的意思已经很明显了,必须要立即出兵。
威逊王微微皱眉,也没有表态,继续问碧莲。
“碧莲,你呢?”
碧莲的心里正厌恶着贝利,并没有怎么思考此事,但她却听了贝利和拉齐法的意见。
“启禀父王,儿臣也以为,应该立即出兵,与大辽国一起,共灭李恪。”
威逊王点了点头,问道:“你还有什么补充的理由么?”
碧莲毕竟聪明之极,飞快地想了一下,说道:“唐皇封锁海域,切断我北洲国与天佛之往来,其意便是欲各个击破。”
“如此看来,唐皇应该是惧怕我们联手之威。”
“兵法有云,战,必攻其弱也。”
“既然大唐的兵力不足,若我三国联手出击,则胜券就会大上许多。”
“不然,若是真的被大唐先灭了大辽,则我北洲国,便只能是背水一战,孤立无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