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后做一个老实的村溜子 第六百四十三章.王美兰一声呵

其实,赵军也不知道这苗大货到底能卖多少钱。毕竟他上辈子捣腾人参的时候,都是95年以后了。

而之前他和赵有财、王美兰说,这苗棒槌能卖四千,也只是保守的估测了一下。

可到了这儿,赵军却是翻着往上要。

漫天要价,坐地还钱么?

关键是,赵军端得住架,孙启山这老江湖到现在,也摸不清赵军的路数。

而当孙启山给出一个四千五的价格以后,赵军心里就断定,这苗棒槌一定能卖到五千朝上。

至于能上出多少,就得跟这老头子慢慢磨了。

“那可不行!”赵军摇头,毫不犹豫地拒绝道:“四千五太少了!哎?老爷子,要不这么的吧,我给你让五百块钱,七千五你看咋样?”

这回轮到孙启山摇头了,他立马开口道:“小伙子,我给你加二百,四千七!”

和赵军猜测的一样,在孙启山心中,这苗大货能出到五千块钱往上。但他是花钱的主,他怕一次加多了,所以就一点点往上磨。

“呵!”听孙启山给自己加二百,赵军笑了一声,道:“那指定不行,搁家来前儿我爸都说了,少七千块钱不能卖!”

孙启山看着赵军,心寻思话了,你爸不能卖,我也得能买算呐?

这时孙启山的目光落在长条茶几上,他看了头两苗棒槌一眼,心头微微一动,抬头看着赵军,手指着那苗蹭芦参,跟赵军说:“这苗棒槌,给你算四百块钱。”

说完,孙启山又指着那苗三节芦参,说道:“这苗给你八百。这俩加那个大的,一共凑整我给你六千。”

说到此处,孙启山笑着补充道:“这可又给你涨一百!”

这是谈价的策略之一,单个不好讲价,就包圆凑整。那四百加八百是一千二,这样算来,这苗大货就合四千八百块钱,确实比刚才又多了一百。

而赵军听完,淡淡一笑回应道:“老爷子,这仨你凑整,给我八千块钱。这就顶算,我给你抹两百!”

孙启山闻言一怔,但很快就反应过来。如果按赵军定的价,那苗大货卖七千,领两苗人参加一起是一千二,总共是八千二。

而赵军管自己要八千,这么算的话,的确是给自己抹二百块钱。

想明白了这个,孙启山笑了笑,道:“小伙子,你要这么整,这棒槌我收不了你的了。”

听孙启山此言,赵军却也不慌,反而端起一旁的茶杯,到嘴边吸溜一口,茶水下肚时赞道:“好茶!”

孙启山:“……”

“嗯?”王美兰听赵军说茶好,忙也把茶杯端起,道:“我尝尝,要好喝,一会儿咱也买点。”

孙启山:“……”

赵军放下茶杯,望向孙启山,看了他一眼,然后回手把那两苗人参推在一旁,道:“老爷子,这俩到哪儿都是那个价,上下差不几个子儿。”

说着,赵军又把托大货的青苔、树皮一推,道:“这大家伙,品相也不错。咱不说别的,药用价值得老高了。就你有钱,你一年到头都够呛能收着一苗。”

“爷们儿,你这说的对。”孙启山接茬道:“那我给你的价,也不低了吧?”

赵军笑着轻轻摇了下头,然后坐直了身,看着孙启山说:“老爷子,这么好棒槌,你老给它收了,你们药店不得给你带朵大红花、上个光荣榜啊?”

“呵呵。”孙启山呵呵一笑,老眼微微眯起,从沙发上起身,把赵军说:“小伙子,你们娘俩再商量商量,我出去上前面看看。现在前边儿都是徒弟,我不放心。完了你们喝点水,我一会儿就回来。”

“哎。”赵军知道这老爷子是要去打电话,于是应道:“你老先忙,不用管我们。”

孙启山点了点头,然后特意和王美兰说:“你是这小伙子的母亲,你既然来了呢,就给他把把关。这四千八可是不少钱了,像咱这人家儿,得攒多长时间,能攒够这些钱呐?”

孙启山以为农村妇女眼皮子都浅,可他遇到不是别人,而是永安林区首富王美兰。

“呵。”王美兰嘴角微微一扯,皮不笑,肉也不笑,轻声道:“就这俩钱儿,还用攒?”

孙启山:“……”

老爷子只觉得胸口一闷,忙侧过身一把拽开门,头也不回地就走了。

赵军起身把门关严,回身便冲自己老娘竖起了大拇指。

王美兰呵儿呵儿一笑,对赵军说:“早知道讲价这么费劲,给你张大哥跟如海领来好了。”

“哈哈哈……”听王美兰如此说,赵军想起了之前卖豹子皮,当即跟老娘开玩笑说:“我怕他俩忽悠完了,你该不卖了。”

王美兰一怔,忍不住笑了起来。

赵军重新坐回王美兰身旁,小声对她说道:“妈,四千八就不少了。”

“嗯。”王美兰抿着嘴点了一下头,然后道:“但我感觉那老爷子还能给添点。”

这娘俩说话的时候,就到了晌午。而他们在永安镇连吃带喝的,现在也不饿,反而悠哉地喝起了茶水。

在永安林场,午休铃声还没响,李如海就急匆匆地拿着饭盒往一食堂走来。

李如海今天不当班,属于滞留在林场的闲杂人等,此时趁着别人还没休息,他准备先到食堂打饭。

可李如海刚到一食堂门口,就碰见了韩大春。

“韩叔!”李如海喊人,并问道:“中午啥菜呀?”

韩大春笑道:“大豆腐炖土豆。”

“啊!”李如海闻言点了下头,冲韩大春摆手,道:“那我走了,韩叔!”

“咋的了?如海!”韩大春见状,忙问道:“中午不吃饭啦?你进来呗,我先给你打。”

“不得了,韩叔。”李如海摆手,道:“我上二食堂看看去,他们今天白菜熬(nāo)大豆腐。”

李如海说完,快步往二食堂而去。望着离去的李如海,韩大春无奈地摇摇头,自言自语道:“这孩子一天呐,那嘴不光能说,吃东西还刁呢。”

这边李如海没走出多远,便见迎面过来二人。当看到彼此的一瞬间,他们三个人齐齐停住了脚步。

然后就见那俩人其中一个,高挥着胳膊,一边往这边跑,一边喊道:“如海!”

“臣哥!”李如海迎着来人跑去。

而此人不是别人,正是刚离开赵军家一个礼拜的解臣。

在解臣身旁那个人,则是他大哥解忠。

“臣哥,第一眼看见你,我都没敢认。”李如海来在近前,对解臣说:“你这刚回去没几天吧?”

“啊,哈哈。”解臣闻言一笑,手往身后示意,道:“跟我家大哥过来办点事儿。”

李如海也认得解忠,忙向其点头,唤道:“解大哥。”

“哎!”解忠过来,看着李如海,笑道:“你臣哥回去,可是没少……夸你呀!就说你这个孩子聪明。”

“这倒是,呵呵。”李如海也不害臊,笑着应了一声。

这时林场午休铃声响起,李如海忙对二人说:“解大哥、臣哥,你们没吃饭吧?”

“哎呀,可别提了!”李如海话音刚落,就听解臣道:“我们哥俩十点多过来的,上食堂找赵叔,他们食堂说赵叔今天请假了。又到车队找你哥么,他们说你哥开车出去了,顺子哥也没在那儿。

完了我们又上调度找你爸,他们说我李叔开会去了。眼瞅这不中午了么?我们哥俩就寻思,上食堂来跟谁买两张饭票,先对付吃口饭。”

“买什么饭票?”李如海闻言,连忙摆手对二人说:“跟我走,咱吃饭去。”

“啊?”解忠一愣,但听解臣道:“走吧,大哥,咱俩跟如海走。”

“不是。”解忠往后一比划,道:“咱咋不上那个赵叔他们食堂呢?”

“今天吃大豆腐。”李如海笑着说道:“二食堂做别的不行,就做豆腐好吃,你们就跟我走吧。”

三人一路来在二食堂,找个窗口一起排队。而让解忠惊讶的是,李如海这孩子跟谁都能唠上。

他们从队尾一直前进到队头,李如海这嘴就没闲着,不是跟左边人聊,就是跟右边人唠。

等到窗口前,李如海从兜里掏出林场发的连张饭票,从上面撕下三张,又跟打饭师父借了个盆、借了个盔儿,外加两双筷子。

然后,李如海顺利给自己和解家兄弟都打了饭,而且还是杠尖的三份菜。

三人拿着饭菜,找了张空桌坐下吃饭。

解臣先咬了口馒头,再喝了口豆腐汤,然后忍不住对李如海说:“如海呀,这要不是你,我哥俩中午整不好就得掐瘪肚子。”

“哎呀!”李如海笑着,把右腿抬起来,后脚跟踩在凳子上,对解臣说道:“臣哥,你来找我不就完了么?”

“我可不找你了么?”解臣道:“我开车到门口,瞅是一个老头,我寻思你休班呢。”

“我今天上生产车间了。”李如海笑道:“没啥事儿,跟他们唠唠嗑。”

说到此处,李如海突然想起一事,便看着解家兄弟,问道:“解大哥、臣哥,你俩来办啥事儿啊?”

解家兄弟相视一眼,也没瞒着李如海,解忠和他讲道:“我听说咱林区新划分出来几个林班……”

“啊!”还没等解忠说完,李如海就打断道:“是不是小40那一溜啊?”

“嗯?”解臣很是吃惊,问道:“你咋知道呢?”

“他咋知道?”这时,有一位工人,左手端着饭盒,右手使筷子穿着两个馒头从旁边经过。他虽然没听清楚三人之前说了啥,但只听解忠问李如海一句“你咋知道呢”,这位工人就接茬道:“这场子有啥事,他都知道。”

“哈哈哈……”李如海哈哈大笑,冲那工人挥了挥手,然后问解忠说:“咋的?解大哥,你想包木头啊?”

解忠看着李如海,心里更惊讶了,同时点了下头,说:“是啊,我昨天听着的信儿,今天赶紧过来了么?”

“这好办。”李如海笑道:“这归那个验收管,咱晚上回家,跟我赵军大哥一说,那手拿把掐的。”

“啊?”解忠闻言,忙问李如海道:“这不应该归营林么?咋还归调度了呢?”

“一部分归营林,一部分归验收管。”李如海咬了口馒头,嘴里含糊不清的给二人解释说:“新开就不几个小林班,场里直接就都划给验收的管了。”

“啊!”这时候的解忠有些将信将疑,他不知道李如海的厉害,难怪有些怀疑。

而此时的李如海,端起饭盒吸溜一口汤,把嘴里的馒头送下,然后对解忠说:“解大哥,你要听我的,你就一堆儿包俩小林班。”

说着,李如海把手里筷子一调,使大头在桌子上划个小圈,道:“这是小44。”

然后,又在旁边紧挨着画了一个圈,道:“这是小45,俩小林班就隔一道沟,那山场木头全合行合趟,坡不抖不平嘎嘎好干活!”

说到最后“嘎嘎好干活”时,李如海直咧嘴,以此来突出自己言语的准确性。

“这个……”解忠闻言,不禁有些心动。

窦保国没下台前,跟上头放了大话。虽然他现在下去了,但窦保国当时是永安林场的生产场长,他在任时说的话依然有效!

因为那不是他一个人的军令状,而是整个永安林场的军令状。

所以,在冬运生产即将开始前,周春明亲自挂帅,带着山场技术员实地考察,发现现有的林班达不到完成任务的要求。

于是便又划分出几个小林班,正常的大林班能采伐两到三年。而小林班,只有一年。

但这些小林班,就像李如海说的那样,山坡地势不陡不平,方便爬犁上上下下。木头合行合趟,又方便放树、打枝。

虽说只能干一年,但保准挣钱。

所以,解忠动心了。今天天不亮,他就跟着解臣从岭南过来,找人带着他们兄弟去看了山场。当时解忠就看中了44和45这俩小林班,想从中选择一个来承包。

就在这时,李如海道:“解大哥,咱不是外人。我跟你说了,你赶紧地把这俩小林班都包到手。你别忘了,今年过年晚!”

“哎呀!”解忠惊呼一声。

李如海又道:“今年2月17号才过年,你现在回去多码俩人,能干四个月好活儿,这得挣多少钱呐!”

李如海之言,听得解忠眼睛发亮。

而李如海说的,却是句句在理。当然了,这些不是他想出来的,而是那些工人闲聊天的时候,他跟着听来的。

“大哥!”解臣按了解忠手臂一下,小声道:“都这时候了,你还上哪儿招人去?”

解臣的话如一盆凉水,给解忠浇了个透心凉。他们来岭西包楞场的人可是不少,而把头来的时候也招了不少人。

现在村里剩的劳动力,都是不能离家的,要不然早都找活干了,还能等到现在么?

而解臣本就是临时起意,再加上身边有一些兄弟,想着拿下来一个小林班。可要是两个,那他就真干不过来了。

这年头,在林区承包楞场也不是开玩笑,那都是要跟场子签合同的。到时候完成不了任务……可是摊上大事儿了。

但就在这时,一旁的李如海笑道:“哎呀,臣哥,这算啥事儿啊?人不有的是么?实在不行,咱像别的楞场勾搭去呗!”

听李如海此言,解忠转头看向了解臣。

而解臣一拍大腿,笑道:“我才想起来,我张大哥还在家闲着呢!我听他说过,他搁山上认识的人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