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我是贾琏 第506章 出人预料的收尾

第506章 出人预料的收尾

蛇无头不行,很多事情就这样,上面没人带头,下面自然闹不起来。

贾琏一纸公文,两省官员立刻闭嘴,个别头铁的,倒是上了奏折反对,但怎么说呢?

显得你能是吧?跟上司作对是吧?

于是,来自上司的铁拳收拾一顿,总督大人,您都看见了。

贾琏做巡抚也好,代总督也罢,吐出一个不对下级的事务指手画脚。不像某些人,芝麻大的权利都要抓在手里,无时无刻的彰显存在。

两广没闹,两江也没闹,陕甘也没闹,四川也没闹,官员甚至都没上报所谓的民情,下面的士绅一看不行,赶紧给各自的关系写信,得闹啊。

可惜,这不是雍正朝,也没有马副将当面喷田文静的场面。

全国范围内,反对的声浪还是很大的,当然这个反对,官员是很少直接表示反对的,而是将基层的“民情”上报给中央。

大概都是这个调调,摊丁入亩政策有很大的问题,下面的士绅闹的很厉害,且人心不稳,唯恐耽误夏税征收,特此上报。

实际上这个政策一旦实施,损失最大的就是士绅,其次是地方上的吏,官员倒是没太大的损失。

但怎么说呢,架不住贪官多啊。

大多数省份的大多数官员都在表示反对,京官层面,反对的也是多数,尤其是一些权贵,也积极的表达反对的意见。

这个很简单,谁的田多,谁着急。

真正的普通人,三观正常的普通人们,也就是沉默的大多数们,心里明镜似得,谁是人,谁是鬼,看的清清楚楚。

就这么一件事情,承辉帝同样看的清清楚楚,哪个臣子是真正的公忠体国,哪个臣子私心重。

面对排山倒海一般的反对浪潮,承辉帝岿然不动,非但不慌,反而用小本本记下,都是谁在反对。

同时遭遇巨大压力的人是方颂,只要是反对摊丁入亩的奏折,一定会把方颂拉出来鞭打一番。奸佞的帽子,不要钱似得往他头上扣。

因为被弹劾的太多了,方颂这段时间呆家里装病,不上班也不上朝。同时还要写奏折自辩。

整个六月份,最炎热的季节里,因为这个事情,闹的是沸沸扬扬,甚至可以说疯狂。更离谱的是,还有地方士绅,组织百姓按手印,反对摊丁入亩。类似的一块大布上,按了上万个手印,由地方官送到京城,并附一份“民意书”的现象,出现了十几回。

方颂可以装病不出门,但架不住一家人要吃喝啊,下人出门买菜,被人堵着了,一顿好打。

五城兵马司的人倒是来了,也出手制止了,但没有抓打人的凶手。

类似的事情发生了三四回,搞的方颂一家人的日常生活遭到了巨大的影响。

承辉帝闻讯之后,把李元叫进宫里问他:“方总宪的家人出门采买被打,为何不抓凶手?”

李元欲言又止,最后来一句;“儿臣惭愧!”

承辉帝看着他久久不语,失望的挥手示意他下去吧,转头让龙禁尉的人,给方颂家里送东西。

方颂得知龙禁尉送来一堆日常生活用品后,激动的亲自出迎,并跪在院子内,冲着皇宫的方向磕头:“陛下之恩,天高地厚,微臣铭感五内。”

承辉帝得到回话后,很是感慨:“倒是个知道感恩的!不像……。”

更多的奏折,随着时间的推移来到,就在对方颂的喊打喊杀,到达了一个新的峰值时,突然就开始断崖式的跌落了。

是这些人放弃了么?非也,是新的目标出现了。谁呢,贾琏啊!

贾代总督一纸公文,直接把态度落在纸面上,尽管没有特别出格的话,但是他拦住了两省官员,不许他们就此事表态,并且强调服从陛下即可。

这事情传的那叫一个快,很快漫山遍野的奏折往京城汇聚,都是弹劾贾琏的。这次也不遮掩了,直接就点名了。

罪名:欺凌下属,堵塞言路。这个贾琏要干什么?他堵的住两省官员的嘴,还能堵住天下悠悠之口?

一开始只是官员弹劾,后续的发展变成了各地士绅,纷纷上“万民书”,说他鱼肉地方,残害民生,要求严惩贾琏。

最搞笑的事情发生了,别看其他地方的士绅那么积极的要搞贾琏,两广却没有类似的举动。

尤其是广州这边,士绅们并没有跟着闹,非但没闹,反而都在忙着给贾巡抚唱赞歌。

只能说,一开始地方士绅对贾琏是挺仇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发现贾代总督人还不错哩。

以前的王子腾,为了凑集军费,总是搞一些巧立名目收钱的勾当,贾琏完全不搞这些。还有就是贾巡抚大搞军备,所需的物资从哪来?当然是从民间采购,因为军备的缘故,广州城里的民间各种作坊,增加了一倍有余。

武器制造需要大量的钢铁,原本的官营铁厂产能不足,大量的订单落到了民间,造船需要的各种物资,比如缆绳,帆布这些,都需要民间采购。

贾琏是搞钱,但这钱他没装口袋里,而是用掉了。随便哪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都跟着收益了。贾琏还大搞基建,翻新道路,修建码头。水泥是自己烧,但砂石都是地方上采购的。如果说对外贸易,受益的不仅仅是广州一地,而是遍布全国,那么贾琏在广东搞军备,搞基建,受益的是全省。

至于广西那边为何没有闹起来,因为自顾不暇了。王子腾这个老混蛋,从广西弄走了十几万人口,还都是青壮。别以为十几万人很少,不疼不痒的。一个省少了十几万青壮,田间地头能干活的主力就会严重不足,码头上的搬运工都人员短缺了。

最最关键的是,迁移人口的事情,得到了地方官员的配合,他们收了王子腾的钱。现在地方上的士绅土豪,对王子腾严防死守,地方官员压着各种声音扩撒,贾琏那点事情,谁还顾得上啊?就算有人想搞事,地方官员就出手按住了。

可以说,贾琏出手之后,立刻吸引了所有的火力。你还别说方颂品级更高这类话,谁都知道,搞掉贾琏的威慑力,比搞掉贾琏要大的多了。

对于朝中发生的弹劾自己的风潮,贾琏可谓一点都不带担心的。这算个屁啊!你们还能咬老子?

对于方颂来说,得知贾琏站出来吸引火力后,他倒是没有继续跳了,只是在私下里感慨,方某人为了陛下的欣赏,硬着头皮上奏折,说穿了私心更多一些。贾琏是真的全是一片公心,为了公事出手压制下属,不让他们谈论此事。

如果说官面上的弹劾声音很大,进而影响到市井之间。那么,京城的市井之间,关于贾琏的讨论,并没有那么一边倒。

尤其是在京官层面,支持贾琏的和反对贾琏的人,居然形成了势均力敌的局面。

这么说吧,年轻的官员,务实的官员,有进步想法的官员,基本上都站在了贾琏的一边。

有人上奏弹劾历数贾琏的各种罪状,就有人上奏为贾琏说话。

甚至为贾琏说话的人还占据了一定的上风。原因很简单,贾琏的功绩,拿出来说,每一件都很硬。

反观那些批判贾琏的人,能说的话也就是那么一两句,一句是鱼肉士绅,一句是堵塞言路。想找第三个罪名,都找不到。

在贾琏的事情上,更有趣的就是京城的权贵阶层,前段时间怼方颂的时候,还都挺主动挺积极的,没曾想轮到贾琏了,这帮人都闭嘴了,自己不说话,还不许自家的人出去乱说。甚至据传,有个勋贵子弟在家里喝酒骂了贾琏,就被家长打掉了两颗门牙,帮他醒醒酒,然后还关起来闭门思过。

原本已经准备出手的张庭恩和林如海,发现事情不对劲,不像之前方颂被集火的场面那么激烈,两人私下里还挺意外的谈论此事。

“竖子,不料他竟有如此威名,令京中权贵退避三舍。”张庭恩是很不爽的,虽说弟子不必不如师,但就是有点酸。当年他提议的时候,那是全城乃至全国,都在喊打喊杀,要杀了张某人平民愤。

现在轮到贾琏,好嘛,一小半京官出来帮他说话,吹嘘他过往的功绩,权贵也都老实的闭嘴了,似乎贾琏是个禁忌。市井之间,热闹了几天之后,那些反对贾琏的人,居然被压制了。最近还发生了好几次打架斗殴的案子,都是因为有人在酒肆茶楼诋毁贾琏,遭到了“热心群众”的围攻。

好几个官员的子弟,被打的老惨了。

林如海对张庭恩的说法呢,也是深有同感:“真咄咄怪事!”

正说着呢,宁克一脸怒气的进来了,对着两人抱手道:“二位阁老,犬子于茶楼被打了,你们管不管?”

张庭恩没说话,平静的看着他,林如海倒是略带嘲讽的笑问:“宁兄,有话慢慢说,说清楚,别乱扣帽子。”

这俩关系不好,京城已经人尽皆知了。

宁克忍着怒火,平稳了语气,慢慢道:“今日晌午,犬子去江南春喝茶,不过是说了两句贾不器的闲话,就被酒楼内的茶客围攻,一开始只是口舌之争,后来直接动了手,犬子都被打晕死过去了,大夫正在抢救。”

“宁大人说令公子被打的晕死过去,林某倒是怀疑,不是被打的,是被吓的,又或者,是装的。”私下里林如海是真的不给他面子,直接质疑。

“姓林的,欺人太甚!”宁克气急败坏,直接跳起来了,指着林如海的手都在发抖。

林如海根本不惯着他,反指回去:“宁克,你指谁?再指给你手指掰断!”

“你来啊!我怕你啊!”宁克跳脚,继续指着。

“哎哟,你……,疼!”

张庭恩稳坐钓鱼台,看着林如海伸手,捏着宁克的手指一掰,断没断不知道,反正宁克疼的直接单腿跪下了。

“Duang!”张庭恩把手里的茶杯往桌子上一丢,哗啦啦的一阵响,林如海这才收手,后退两步,嘴上继续:“抱歉,林某自幼习武,手快了!”这个时候,宁克才想起来,这个狗日的虽然是探花出身,却是个地地道道的勋贵弟子。

“闭嘴,都是朝中的一品大员,成何体统?传出去,朝臣的颜面何在?内阁的威严何在?”

宁克也没继续闹了,起来后狠狠的瞪林如海一眼,对上张庭恩严厉的眼神,悻悻道:“下官失态!”

张庭恩立刻让人去查,看看宁克的儿子到底是怎么回事,按说京城的治安,不至于嘛。

这事情很快也传到了承辉帝这里,忍不住笑出声的承辉帝,笑了好几下才停止:“去,查清楚回报。”

事情一点都不复杂,不就是个内阁大臣的三儿子么?十几岁的小屁孩,听见市井之间一论贾琏,当众点评,贾琏专权,欺凌士绅,恐难得善终。

这话说完,因为他带一点外地口音,立刻遭到了茶客们的反驳,说他一个小屁孩子,懂个屁,也配评价贾小公爷?

这倒霉孩子被点鄙视了,自然要显摆一番找回场子,说什么家父内阁大臣,这是他点评贾琏的原话。

这句话说完,局面有点失控了,当时就有十几个人骂宁克,说什么原来是内阁大臣的公子,令尊一定是个大大的贪官,不然也不会如此点评小公爷。宁三公子不答应了,家父为官清廉,你们这些王八蛋,怎么可以凭空污人清白?我打烂你们的嘴。

如果只是斗嘴还算了,宁三公子身边带了七八个随从,直接动手要掀翻茶桌,追打说话的茶客,这一下不得了了。茶楼里彻底的失控了。

先是一个茶客看不下去了,抄起手里的茶壶就砸过去,给宁三公子的随从开了瓢不说,热水烫的脸上疼的哇哇叫。

这一下有点摔杯为号的意思,有人在人群里喊了一嗓子:“打这个狗日的龟孙!”

茶楼里立刻变成了战场,绝大多数茶客都参与了进来,给宁三公子和随从们上了一课,什么叫祸从口出。

茶楼老板一边哭丧着脸喊大家别打了,一边趁着拉架的机会,在宁三公子的脸上踩了几脚。

话说,茶楼老板一点都不担心,就算这江南春打烂了,贾家都会给他报销。

怎么说呢,巧了不是,江南春本是薛家的产业,现在名义上的主人是薛宝钗。在这个地方骂贾琏,不就是找抽么?

还不得善终?我先送你上路!

很快事情都查清楚了,但怎么说呢,找不到具体的负责人,因为绝大多数人的口供都一样,宁三公子的随从先动的手,激起了众怒。

贾小公爷是什么人啊?那是开国以来最年轻的状元,土生土长的京城人,是京城人的骄傲,是京城人的体面。

你一个外地来的小兔崽子,当众辱骂贾小公爷就算了,还特么的动手打人?不就是仗着你爹是内阁大臣么?

宁克这边没等到所谓的公正,倒是被承辉帝叫进了宫里。

“令公子真是给宁大人长脸了,一介秀才的功名,当着京城百十号百姓,诅咒贾不器不得善终,口舌之争输了,还要掀桌子打人。宁家的家教,真是令朕自愧不如啊。”承辉帝这番话说完之后,宁克已经站不住了,颤巍巍的跪下,摘下帽子放在一边,颤抖道:“微臣有负君恩,自请离京!”

这话怎么说呢,只能说宁克自入阁以来,一系列的表现,让承辉帝多次的不满,累积到今天,达到了一个峰值,瞬间爆发了,所以才说话如此难听。宁克如何不清楚呢?这也不能怪皇帝说话难听,要怪他私下里没管好嘴巴,要怪他教子无方,把宁克私下里说的话,在众人面前当做炫耀的资本。这个真是坑爹了!

承辉帝为何突然发怒呢,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宁三公子不是被打晕的,也不是被吓晕的,真就是装晕的。不过,也确实挨了不少拳脚。

想到宁克是自己一手提拔起来的,再看他跪在地上瑟瑟发抖,承辉帝原本坚硬的心,随着怒气发泄后,渐渐的软下来。

“离京也好,你去陕甘吧,李如水也该回来了。”

“微臣宁克叩谢君恩!”宁克以额头点地,三响之后才缓缓的艰难的站起。

六月初到七月中,京城的吃瓜群众真是吃的目不暇接,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先是总宪被围攻,接着是贾琏遭到群殴,只是谁都没想到,结局竟然是以内阁大臣宁克远调陕甘收尾。

更离谱的是,远在广州的贾琏,又背了一口黑锅。

“看见没有,我早说过,那厮就是个扫把星,谁碰谁倒霉,这不是又一个么?”

“内阁大臣都扛不住,劲太大了!”

类似的议论,在京城里某些小圈子内,疯狂的流传!

(本章完)sxbiquge/read/78/782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