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合院:开局进入陶瓷厂 第625章 收服众人!

或许自己在机械领域有些名气,但自己在计算机行业并没有什么知名度,所以接下来李峰要做的首先就是整合队伍。

他平静的目光缓缓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了最先提出质疑的那位王教授身上。

此时他没有急着开口为自己辩解,也没有搬出姜部长或者郑司长的名头来压人,而是迈开步子,径直朝着大厅中央那几台正在组装的机柜走去。

所有人的目光都跟随着他的身影移动,原本嘈杂的大厅,此刻竟诡异地安静了下来,只剩下机柜风扇轻微的嗡嗡声。

李峰走到一台半成品机柜前,停下了脚步。

这台机柜的背板已经打开,里面密密麻麻地布满了各种线路和电子元件,几名年轻的研究员正拿着图纸,满头大汗地进行着接线工作。

李峰只是扫了一眼,眉头便不自觉地皱了起来。

他伸手指着其中一捆颜色杂乱的电缆,开口问道:“这部份的线路,是谁负责的?”

他的声音不大,但在这安静的环境下,却显得异常清晰。

一名三十岁左右,戴着黑框眼镜的青年研究员迟疑了一下,举了举手,小声说道:“是……是我,李……李总工,有什么问题吗?”

他显然还没习惯这个新的称呼,话语里带着几分紧张和不服气。

李峰没有看他,目光依旧停留在那些复杂的线路上,语气平淡地说道:“问题很大。”

“第一,强电和弱电信号线缆没有做物理隔离,甚至在同一个线槽里捆扎,你们难道不知道,高压电流产生的电磁场,会对低压信号造成严重的干扰吗?到时候计算机运行起来,数据出错都是小事,搞不好会直接烧掉核心的逻辑单元。”

“第二,你看这里,”李峰这时候又指向另一处,“信号总线的走线,为了图方便,直接九十度直角转弯,总线在高速传输数据时,直角转弯会造成信号反射和阻抗突变,导致信号衰减和失真。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以大于一百二十度的钝角,或者用平滑的弧线来布线。”

“第三,散热,你们把电源模块和运算单元的散热风扇都朝向了同一个方向,形成了热风对流,这根本不是散热,这是在互相加热。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对温度非常敏感,长期在高温下运行,会大大缩短其使用寿命,甚至造成永久性损坏。”

李峰一口气指出了三个致命的、却又极其基础的错误。

他每说一句,那位负责接线的青年研究员的脸色就白一分,额头上的冷汗也冒了出来。

而周围那些原本抱着看热闹心态的专家学者们,脸上的表情也渐渐变了。

从一开始的轻视和不屑,慢慢变成了惊讶,再到凝重。

他们都是内行,李峰所说的这些问题,他们不是不懂,而是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缺乏经验,或者说因为图纸本身就存在缺陷,而被他们忽略了。

尤其是那位王教授,他扶了扶自己的老花镜,凑近了仔细看了看,随即脸色就是一变。

这些问题,他之前检查工作的时候,竟然一个都没有发现!

这不仅仅是疏忽,这简直是专业能力上的碾压!

李峰说完,转过身,看着那名已经面色通红,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的青年研究员,语气缓和了一些:“把这部分的线路全部拆掉,按照我刚才说的方法,重新布线,所有信号线,必须使用屏蔽线缆,并且单独走线槽。强弱电线槽之间,至少要保持十公分的间距。”

“是,是!我马上改!”那青年研究员如蒙大赦,连连点头,看向李峰的眼神里,已经带上了一丝敬畏。

李峰点了点头,没再多说什么。

他知道,光是露这一手,还不足以让这群心高气傲的专家们彻底服气。

他环视四周,看着众人脸上各异的神情,缓缓开口,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到了每个人的耳朵里。

“硬件组装的问题,以后每天我会抽时间检查。现在我想说一下软件方面的问题。”

他顿了顿,目光变得锐利起来。

“我知道,在场的很多同志,都是数学和物理领域的专家,理论基础非常扎实”

“但是,计算机编程是一门全新的学科,它有自己独特的逻辑和思维方式。”

“从明天开始,我会亲自给大家进行编程基础的培训,以后在计算机编程方面,大家有任何不懂的地方,都可以来问我。”

这句话,就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起了千层浪。

如果说刚才李峰指出硬件问题,大家还只是震惊于他的专业能力,那么现在,他这番话,在众人听来,就只剩下两个字——嚣张!

太嚣张了!

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竟然要给一群平均年龄超过四十岁,不乏国内顶尖学者的团队,当编程老师?

他以为他是谁?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吗?

“哼,好大的口气!”

人群中,一个冷哼声响起。

正是那位王教授,他推开身边的人,站了出来,镜片后的双眼闪烁着审视和质疑的光芒。

“李总工,既然你这么有自信,那老头子我倒想请教几个问题,不知道可不可以啊?”

“王教授请讲。”李峰神色不变,平静地迎着他的目光。

郑副司长站在一旁,手心里已经捏出了一把汗,他虽然对李峰有信心,但面对这种阵仗,还是不免有些紧张,这王教授虽然不是计算机领域的大牛,但也是国内应用数学界的权威,出了名的脾气又臭又硬,不好对付。

王教授见李峰答应得如此爽快,眼中闪过一丝冷笑,心想今天非要让你这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下不来台。

他清了清嗓子,朗声问道:“第一个问题。我们知道,计算机内部采用的是二进制运算,但在实际应用中,我们输入和输出的都是十进制数,请问,在目前乌拉尔计算机极其有限的内存和运算能力下,如何设计一个最高效的、可以处理任意长度大数的二进制与十进制互转算法?”

这个问题一出,周围不少人都暗暗点头。

这问题看似基础,实则非常刁钻。它考验的不仅仅是编程知识,更是对计算机底层逻辑和算法优化能力的深刻理解。在内存和算力都极为宝贵的早期计算机上,一个高效的算法,其价值不亚于一台新的机器。

李峰听完,连思考都没有,直接走到了旁边的一块小黑板前,拿起粉笔,一边写一边说道:“这个问题,核心在于避免高精度的乘除法,我们可以采用‘除十取余法’和‘乘十相加法’的变种。对于十进制转二进制,我们可以不用传统的短除法,而是采用基于加法和移位操作的‘双倍法’……”

他的粉笔在黑板上飞快地移动着,一行行简洁而优美的代码,清晰地呈现在众人面前。

他的思路清晰得可怕,从算法原理,到实现细节,再到性能优化,讲解得深入浅出,环环相扣。

王教授的脸色,从一开始的胸有成竹,慢慢变成了惊疑不定,最后,他的嘴巴微微张开,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

李峰提出的这个算法,比他们团队目前讨论出的任何一个方案,都要简洁、高效数倍不止!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将大量的乘法运算,转化为计算机执行效率最高的加法和位移运算,从而在有限的硬件条件下,实现性能的最大化。”

李峰写完最后一行代码,放下粉笔,转身看着目瞪口呆的王教授,问道:“王教授,这个答案,您还满意吗?”

王教授张了张嘴,喉咙里像是堵了一团棉花,一个字也说不出来。他快步走到黑板前,扶着眼镜,仔仔细细地研究着上面的代码,嘴里喃喃自语:“……妙啊,真是妙啊!原来还可以这样……我怎么就没想到呢……”

不等众人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人群中又站出一位研究员,他扶了扶眼镜,问道:“李总工,我想请教一个逻辑电路的问题。如何只使用‘与非门’,来实现一个‘异或门’的功能?请画出逻辑电路图。”

这又是一个经典但考验基本功的问题。“与非门”是功能最全的逻辑门,理论上可以实现任何逻辑功能,但如何用最少的门电路搭出“异或门”,却很考验设计者的功力。

李峰看了一眼提问者,点了点头,再次拿起粉笔。

他没有丝毫犹豫,直接在黑板的另一侧画了起来。

“这个很简单,需要四个‘与非门’。”

他手腕翻飞,几个标准的逻辑门符号和连接线,瞬间跃然于黑板之上。

“输入A和B。第一个门,A与B做‘与非’,得到C。第二个门,A与C做‘与非’,得到D。第三个门,B与C做‘与非’,得到E。最后,第四个门,D与E做‘与非’,输出结果F。这个F,就是A和B的‘异或’结果。”

他画完电路图,甚至还在旁边列出了真值表,一步步进行推导验证,整个过程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没有半点迟滞。

全场鸦雀无声。

如果说第一个问题,还只是展示了他在算法上的才华,那这第二个问题,就彻底证明了他在计算机硬件底层逻辑上的深厚造诣。

这已经不是懂不懂的问题了,这是精通,是烂熟于心!

“我……我还有一个问题……”

“李总工,关于指令集的设计……”

接下来,仿佛是打开了某个开关,一个又一个问题,从人群中抛了出来。

从硬件到软件,从理论到应用,从算法设计到体系结构,包罗万象。

而李峰,始终站在那块小小的黑板前,从容不迫,对答如流。

无论问题多么刁钻,多么冷僻,他总能第一时间给出最精准、最深刻的解答,甚至还能举一反三,引申出更多的知识点。

渐渐地,提问的声音越来越少,而围观的人群,看向李峰的眼神,已经彻底变了。

那种眼神,不再是质疑,不再是不解,而是变成了纯粹的敬佩和叹服。

就像是小学生在仰望一位大学教授。

不,甚至比那更甚。因为李峰所展现出的知识广度和深度,已经远远超出了他们的认知范畴。

终于,当最后一个问题被完美解答后,整个大厅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不知道是谁,第一个带头鼓起了掌。

“啪!”

清脆的掌声,打破了寂静。

紧接着,“**啪……”

掌声如潮水般响起,越来越热烈,经久不息。

之前第一个站出来质疑的王教授,此刻满脸通红,他走到李峰面前,深深地鞠了一躬,声音里带着一丝颤抖和愧疚。

“李总工,我……我老王,服了!是老头子我有眼不识泰山,鼠目寸光了!您刚才说的,要给我们进行编程培训,我第一个报名!不,我不是报名,我是来当您的学生!”

“王教授,您言重了。”李峰连忙扶起他,真诚地说道,“大家都是为了项目,为了国家,有疑问是正常的。以后我们就是一个团队的战友,还需要您这样的老专家多多指点。”

他这番话,说得不卑不亢,既给了老教授台阶下,也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王教授看着李峰那清澈而诚恳的眼神,心中更是感慨万千。如此年纪,便有如此学识和胸襟,此子,前途不可限量啊!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好!以后,我们都听李总工的!”

“对!都听李总工的!”

“李总工,您就说怎么干吧,我们保证完成任务!”

人群中,附和之声此起彼伏。

至此,所有人心中的最后一丝疑虑,都烟消云散。

这个年仅二十一岁的总负责人,用他那渊博如海的知识,彻底征服了这群桀骜不驯的专家。

站在一旁的郑副司长,看着眼前这戏剧性的一幕,心中悬着的大石头,终于轰然落地。

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脸上露出了发自内心的、无比灿烂的笑容。

他知道,自己赌对了!

李峰,这个他力排众议提拔起来的年轻人,不仅稳住了场子,更是以一种近乎完美的方式,为自己树立起了绝对的权威!

这个项目,成了!

……

当天下午,郑副司长就兴冲冲地回到了轻工业部。

他连办公室都没回,直接敲开了姜部长办公室的门。

“部长,部长!”

姜部长正在批阅文件,看到郑国维那一脸激动得发红的表情,不由得放下了钢笔,笑问道:“国维啊,什么事这么高兴?看你这风风火火的样子,项目交接不顺利?”

“顺利!太顺利了!”郑副司长一**坐在沙发上,端起桌上的茶缸就猛灌了一口,这才喘着粗气,眉飞色舞地把下午在项目驻地发生的事情,原原本本地给姜部长汇报了一遍。

从李峰一眼看出硬件组装的三个致命错误,到他舌战群儒,以一己之力,将几十个专家学者问得哑口无言,最后心服口服的全过程,他都讲得是绘声绘色,精彩纷呈。

姜部长静静地听着,脸上的表情,从一开始的平静,到微微的惊讶,再到最后的赞许和欣慰。

当听到王教授都当场鞠躬认错时,姜部长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

“哈哈哈,好!好一个李峰!真是英雄出少年啊!”

他指了指郑国维,笑骂道:“你这个郑国维啊,藏着这么一块璞玉,到现在才给我交上来!”

“以前他在陶瓷厂当画工那实在是太可惜了,自从你提拔他之后,他主持的几个项目都非常好!”

郑副司长嘿嘿一笑,挠了挠头:“部长,我这不是也怕他太年轻,压不住场子嘛,现在看来,我的担心,完全是多余的!”

“嗯。”姜部长点了点头,脸上的笑容慢慢收敛,变得严肃起来,“这个年轻人,有真才实学,更有担当和气度,是个能堪大任的帅才,他既然已经把队伍整合起来了,那我们后勤保障就一定要跟上,绝对不能拖后腿。”

他沉吟片刻,对郑国维吩咐道:“你马上再去一趟财务科和物资科,就说是我说的,计算机自动化项目所需的一切设备、人员和资金,必须以最高优先级,最快的速度调配到位!谁敢卡脖子,让他直接来找我!”

“是!部长!”郑副司长猛地站起身,挺直了胸膛,大声应道。

姜部长看着他,欣慰地点了点头,最后,他拿起茶杯,轻轻吹了吹热气,意有所指地笑道:“国维啊,你为国家发现和推荐了这样的人才,功劳不小。好好干,我看好你。”

郑副司长心中一热,眼眶都有些湿润了。

他知道,姜部长这句“我看好你”,分量有多重。

他重重地点了点头:“请部长放心,我一定全力配合好李峰同志的工作,当好他的后勤部长!”

……

接下来的几天,整个项目驻地,都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高速运转状态。

在郑副司长不遗余力的协调下,在姜部长亲自过问的雷霆效率下,之前还在申请流程中的各种资源,如同开了闸的洪水一般,源源不断地涌入了西郊的这个小院。

一车又一车崭新的仪器设备被运了进来,从高精度的示波器、信号发生器,到当时国内最先进的电烙铁、万用表,甚至还有几台从东德进口的超精密仪器。

几十名从各大院校和工厂抽调来的年轻技术员和辅助人员也陆续前来报到,为原本人手紧张的项目组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最重要的是,一笔数额巨大的专项资金,也直接划拨到了项目的独立账户上,由李峰全权支配。

人、财、物,在短短三天之内,全部到位!

手握着前所未有的权力和资源,李峰没有丝毫的耽搁。

在彻底摸清了所有人员的技术背景和特长后,他迅速召开了第一次全体动员大会。

大会上,他没有讲什么空话套话,而是直接拿出了一份厚厚的、由他亲手制定的项目整体规划和人员分工方案。

他将原本笼统的硬件组和软件组,重新划分成了五个职能明确、分工清晰的战斗小组。

“第一组,核心运算及控制单元组,由王教授担任组长。负责CPU逻辑电路的组装、调试和优化工作。”

“第二组,存储系统组,由京城大学来的刘副教授担任组长。负责磁芯存储器和磁鼓存储器的安装与测试。”

“第三组,外部设备接口组……”

“第四组,系统软件及编译组……”

“第五组,电源及环境保障组……”

“费伟教授担任所有小组的总顾问!”

李峰站在台前,沉稳而清晰地宣布着一个个任命和任务。

他的安排,精准到了每一个人,细致到了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小组的任务是什么,时间节点是什么,需要达成的技术指标是什么,都规定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台下的所有研究员,都聚精会神地听着,手中的笔在本子“沙沙”作响。

此刻,再也没有人质疑这个年轻的领导者。

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展现出了远超常人的专业性和大局观。

整个团队,就像一架原本零件散乱的精密机器,在他的手中,被迅速而高效地组装了起来,每一个齿轮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开始协同运转。

一股昂扬的斗志和前所未有的凝聚力,在这个小小的院落里,悄然升腾。

所有人都知道,一场关乎国家工业未来的硬仗,已经正式打响了。(本章完)


本章换源阅读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