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其他同志发出那样的疑问,一点都不奇怪,因为这年头的柴油机,和日后的柴油机完全就是两个东西,噪音大油耗高转速慢抖动强,污染什么的倒是其次,主要是这年头的人,还想不到那里去。
当然,扭矩大、不易燃这两个优点是一直在的,但是有了前面的优点,同志们完全想不到这东西能用在小型乘用车上,或者说,想不到能舒服的用在小型乘用车上。
毕竟要说凑合用的话,当年我们也不是没用过烧木煤气的车,到了80-90年代,我们虽然没怎么用了,但是北半岛的同志倒是还在用的。
“高压共轨?这是什么东西?”这完全是个新技术,这个技术真正彻底成熟,是90年代的事情。
而60年代,别说国内,国外那也是没有的。
高振东相当于是直接跳过了直列泵、电控单体泵、电控VE分配泵、蓄压喷射系统等燃油喷射系统,一步到位直接跨上了高压共轨的路。
而高压共轨柴油机这个技术跨越了这么多代,淘汰了这么多技术的王炸,要是没有个三五把刷子,那是绝对不可能做到一统天下这么极致。
高振东想了想,这东西技术跨度实在太大,三言两语说不清楚,所以他干脆从头说。
“现在柴油机的燃油喷射,都是利用发动机旋转带动燃油喷射机构喷射的对吧?”
“嗯,是,这样能省不少事儿。”虽然不怎么用柴油机,但是京汽发的同志们对柴油机还是了解的。
“但是这样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燃油喷射的压力和控制,完全取决于柴油机本身的转速,高速时燃油压力低,而且有压力上限,燃油雾化不完全,与空气混合不够,燃烧效率低,是不是这么回事?”高振东循循善诱。
这种喷射系统就是这个问题,而且有个很大的毛病是,越是高转速,压力就越低,燃烧效率就越低。
“嗯,是有这么回事……我明白了,高总工,你的意思是,这个高压共轨技术,能提高燃油压力,让燃油喷射控制与发动机转动分开来,彻底实现主动、全程控制?”
高振东点点头:“对,压力高了,燃油雾化更好,与空气混合更均匀,燃烧面积更大,燃烧就更完全,效率自然就更好。”
这是高压共轨得到普及的最大原因,在实现高效燃烧的同时,系统复杂度和成本也得到了兼顾。
这话同志们是听进去了的,毕竟用这么小的个头实现这么大的功率、扭矩同时还省油,归根到底都是一个原因——燃烧效率高了,单位能源能做的功更多。
“高总工,这个技术,不止是小型车能用吧?”一位京汽发的同志双眼放光。
同志们又不傻,这听起来,就是个通用技术。
高振东点点头:“对!重型车、坦克、轮船等等,柴油机都能用!这么说吧,极端一点的情况下,这台柴油机可以不搞,但是这个技术,必须做下去!”
汽车不搞,那草原拖拉机厂的同志可就有活儿干了。高振东的想法,就是让汽车先普及起来,成熟之后往合适的坦克、船用柴油机等需要柴油动力的机器上面移植,相当于是用机动工业部的鸡,下柴油动力整个行业的蛋。
对于高振东的说法,同志们一点都不奇怪,只要能提高燃烧效率,哪怕是其他任何好处都没有,这技术都得做下去。
“高委员,关于这个高压共轨的技术,你对理论的可行性有多少把握?”部总工此时已经把柴油机本身的事情抛到了九霄云外,这才是真正的宝贝。
至于问把握,也是人之常情,高振东再是战果辉煌,这是个新的,全新的,毫无争议的新技术,是新技术就有翻车的可能性,甚至理论都是错的都有可能。
所以他问的不是能不能搞出来,而是问理论可行性有没有把握,只要理论上是通的,那就一定要搞下去。
高振东的回答斩钉截铁:“百分之百!”
同志们都“嘶”了一声,这种表态,普通技术人员身上很少见,就算在高振东这里,也是不常见的,百分之百和百分之九十九,有时候区别可谓是天差地别。
“搞!一定要搞!”机动工业部总工抑制不住自己的激动。
“可是柴油机用在轿车这类乘用车上,振动、噪音都很难以接受吧?而且还有和部队抢柴油的问题。”
这年头柴油可是稀罕物,别说普通乘用车,就连民用卡车,都是用的汽油发动机,这里面一方面是柴油机技术不过关,同时这也是很大的原因。
至于振动和噪音就更不用说了,同志们一想起京城720“吐吐吐”的一边抖动一边喷着黑烟前进的画面,顿时觉得有点难以想象。
高振东笑道:“这个柴油机的振动和噪音,比你们想象的要小得多,这里面有高压共轨的功劳,同时也有其他技术的帮助。另外,和多功能运动车一样,这种柴油机不是用在国内的,而是用在欧洲等方向。”
他说这东西的振动和噪音没有这么大,同志们也就信了,但是用在欧洲方向,同志们却是有点没想到。
西方人那么先进,能看得上这玩意?
“欧洲?恐怕不太好卖吧?”总工沉吟道。
高振东笑了起来,这就是很多人都想不到的了,欧洲对柴油机的接受程度,异乎寻常的高,前提是柴油机技术要足够好。省油、扭矩大、中低速动力强,在欧洲一直有在小型乘用车上使用柴油的习惯。
就算到了21世纪初期,奔驰的S级都依然有柴油版。
“对于好的东西,想来他们还是识货的。我分析过,应该能成。”
这种事情也不太容易解释,高振东只是含含糊糊的说道。
“嗯,不过也无所谓,他们要不要都是其次,这东西我们国内自己就能大量用得上。”机动工业部总工笑道。
他倒是没想着用在轿车上,毕竟现在轿车上有463系列发动机,而且现在涡轮增压型号也在开始成熟,对于柴油机的噪声,同志们一时间还是很难改变看法的。
他是觉得能用在卡车上面,这东西如果按照高振东的规划做出来,比CA10大卡车的发动机要好得多。所以他把主意直接打到了这上面。
说到这里,他倒是想起一件事情来:“不过这个东西估计一开始也是部队用的可能性更大,普通民用,恐怕也不那么容易找到柴油。”
本来石油产量就还没有非常高,其中柴油部分就更少,能供应得上军用、工业用以及一些比较特殊的用途就算是不错了,普通民用是轮不到的。
高振东没有说话,这个事情,他另外有想法,只是和机动工业部这边关系不大,所以高振东也没准备和这边的同志们多讨论这件事情。
“慢慢会好起来的,我们先把柴油机给准备上。”高振东笑道。
“嗯,你说得在理。那这个东西,就交给京汽发的同志们去研究?”
听见总工的话,京汽厂的同志们彻底放下心来,还别说,要说柴油机的经验,他们其实是不如一些其他搞过柴油机的厂所的。要说他们最大的优势,其实是地理位置,因为离高振东近,这对研究开发非常有好处。
高振东却摇了摇头:“不用研究了,我已经把图画好了,直接试制吧,要研究,同志们等到对它进行改进的时候再说。”这套柴油机的技术过于先进,等同志们慢慢研究,黄花菜都凉了。
倒不是说这套技术的黄金期会被拖过,不存在的,高压共轨车用柴油机成熟,本来也是90年代的事情,而是高振东等不了那么久,或者说,新生的机动工业部等不了那么久,需要用到柴油机的同志们,也等不了那么久。
反正图纸是现成的,直接上。等同志们通过这个发动机,把先进小型车用柴发的技术学会了,慢慢的再自力更生吧。
同志们已经有一点麻木,车的图你也画完了,发动机的图你也画完了?你的空抽得是不是有点太多了?
不过想到当初人家甚至是直接把463做出来了才通知,相比463,柴油机是画好图让京汽发开展试制,已经显得正常得多。
见同志们的表情,高振东忍不住补充了一句:“这东西的难度非常高,哪怕是按图索骥,也很有难度,京汽发的同志们要有思想准备才好啊。”
别的不说,就那个高压共轨系统就不是轻轻松松能加工出来的,要不是有了激光等加工技术打底,高振东怀疑系统都没法现在就把高压共轨这套东西给提取出来。
即便如此,系统给的高压共轨,比起21世纪的还是要差点意思。21世纪,2.4这个排量的柴油机,扭矩能做到将近500牛米。
不过高振东已经很满意,看同志们的表情和反应就知道,这东西有多逆天。
部总工点点头:“嗯,你说的这些,我们都有心理准备。相信京汽发的同志们,会做好应对一切困难的准备,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相比胜不骄,败不馁更为难能可贵。
然而事实表明,他们还是低估了高振东说的“困难”。
看着高压共轨柴油机后面的简介,一位同志发出了尖锐爆鸣。
“啊?1200Bar????”
同志们面面相觑,这高压共轨,的确是很高压了。
在座都是搞汽车的,一个形象的比较是,小型汽车的轮胎胎压,不过3Bar上下。
所以这个1200Bar的喷油压,的确是有些颠覆同志们的想象力,太高了!
高振东没好意思说,几十年后,这个数字能上到1800去。
而同志们甚至都想象不到,要用什么东西来建立这个压强,因为高振东已经明确了不再直接利用发动机旋转建立喷油压,而且发动机旋转想要建立这么高的油压,也是很困难的。
看来,仅仅是这个喷油泵,就已经是非常困难的一步,高委员都说“困难”的东西,的确是非常难了。
不过京汽厂的同志们反倒是更加兴奋,最困难的部分,其实高委员已经帮忙解决,那就是设计。至于制造,按照高委员的习惯,也绝不可能是只字不提,反倒是应该有大量的指导。
事儿都到这一步了,自己厂里如果还干不好,那也忒丢脸,而且越难的事情,往往就意味着收益越大,要不然高委员吃饱了撑的才上1200Bar的油压,这让同志们怎么能不兴奋。
“老总,高委员,你们放心,我们京汽发上上下下,一定齐心协力,尽快把这台发动机试制出来!哪怕用手搓,我们也一定按照你的设计先搓两台!”
厂子里的那些八级工老师傅们,发光发热的时候到了!虽然手搓没有量产意义,但是在试制阶段倒是无所谓,别管手不手搓,反正就问做出来没。能有一定数量的发动机用于测试,这就是胜利。
高振东海和机动工业部老总对视一眼,笑道:“嗯,我对京汽发的同志的能力,还是放心的。”
总工则是对高振东道谢,非常认真的道谢。
“高委员,您送的这份大礼,份量是真太重了,非常感谢你为我们机动工业部做的一切。”
高振东忙活了一整个下午,才送走了机工部的同志们,不论是车也好,还是发动机也好,即便还没移交正式资料,仅仅是前期的工作,就有不少事情需要交代,非常耗时。
送走机工部的同志们,高振东就看见傻柱领着一名食堂的同志,挑着两个桶过来了。
“振东,你要的东西我给你送来了。你们什么研究要用到这玩意儿啊。你还别说,这东西挺难收集的,这年头哪位同志不是把油水吃得干干净净的,根本剩不下啊,想要弄这两桶,还真折腾了我们好久。”
两个桶里的东西,在十二月的气温下,已经凝固,好在不是夏天,没有太难闻的味道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