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这之前高振东因为资源不足的原因,在技术的选择和提取上还有所选择和克制的话,那现在,因为世界的变化,他决定把挂开得极致一些。
极致到什么程度?
大约是在这之前,很多事情的结果是要靠描述才能得到实证的,而在这之后,高振东希望能做到尽可能彻底、或者针对性克制和碾压,很多事情只需要一个暗示,无需具体的描述,旁人也能猜到结果的地步。甚至不需要暗示,人们都会觉得这件事情只要时间到了,就是水到渠成,自然而然。
这可能有些难,不过高振东决定还是要试一试。
总不能每次都是听见狗叫就不出门办事了吧?世界上没这个道理。
高振东在椅子上换了个更舒服的姿势,开始刷系统,比以往认真一百倍。
这个系统有些地方,有点概念神的味道在里面,而但凡是上过网的人都知道,概念神就没有弱者。
——
就在高振东刷刷刷的时候,浑海沿海某地,正在展开一场试验。
这也是最后的试验。
一个塔台上,一个白色的大球顶在它的顶部,大球底部,隐隐有电机的旋转摩擦和电流声传出,大球里,一套天线正在徐徐的旋转。
绝大部分实验人员都在塔台里,他们面前,是一排彩色的显示器,上面数字跳动,增加了几分紧张的色彩。
虽然受试系统的核心在这里,但是这次测试的重点,却远在天边。
是真的远在天边,400多公里的天边,一架飞机正在似慢实快的飞行着,这是一架别-6巡逻机。
相比数量有限,即将承担更重要任务的图-4来说,别-6可谓是数量充足,正合适用于巡逻以及这种试验任务。
“通过第二试验点……”机上有一套经过改装的特殊轰炸瞄具,一位同志眼睛不离,头也不抬的汇报道。
实际上他就算是不说,在他按下那个改装过的轰炸按钮的同时,系统就已经将准确的通过时间发送到了其他同志那边。
在已经预置的轰炸瞄具中,轰炸目标指示标线刚好压到地面上一个直径大约5米的白色石灰圆点,这表明别-6试验机,正在通过第二个预先标定好的试验定位点。
“定位系统数据,方位XXX,距离XXX.xxx公里!”根据通过试验点的准确时间,系统自动取出了定位系统的定位数据。
“这个点差多少?”飞机上的试验组组长问道。
“角度负偏0.73度,距离正偏162米。”守着定位系统的同志很快就把系统自动解算的误差读了出来,每一个试验点的坐标,都是早就输入了系统的,系统会自动解算和实时定位的误差。
“哈哈~~~~~~不错不错,一致性很好,继续!”这个偏离对于空中的飞机和海上的船只来说,堪称一声精准,就算是对微操有较高要求的陆军,也完全能用。
技术是解决问题的,但是不能完全依赖技术,都把范围缩小到这个份上了,自己想办法解决最后那点点问题。
飞机继续往前飞去,他们的旅程还有些漫长,他们要从远到近各种距离、东南西北各个方向、海上空中陆地等多种环境,完成多点测试。
经过这次测试,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这套名为“单基站战术定位系统”的设备,就可以正式投入量产使用。
有了它,也许地面上的同志因为地形问题,还会受到一定的迷路困扰,但是对于空中和海上的同志来说,凡系统覆盖之处,过往的那些磁罗经、电罗经等导航定位设备,就可以作为备份了。
第三天早上,防工委接到了来自浑海沿海的喜报。
“领导,情况就是这样,经过测试,高振东同志提出并奠基的这套单基站战术定位系统,获得了圆满成功,具有定位范围大、精度高、盲区小、系统简单等优点,同时具有授时能力和简单的通信能力。”
领导听见同志们的汇报,陷入了惊讶之中,说实话,他并没有想到这个东西搞出来居然是这么一个样子,有点太全面了。
如果不是其他领域也有了长足的进步,那仅仅是这套定位系统的定位、授时、简单通信加上单基站完整服务能力,就能让同志们高兴得跳起来,直呼过年。
“范围、精度是什么情况?”总工问道。
刚才同志们只进行了总结性的汇报,但是具体的参数还没说,总工只关心这两个,至于授时、简单通信,都往后稍稍,只能算是锦上添花,毕竟现在全国范围内授时有长波授时台,通信也有各类数字通信设备,相比这个更专业。
想到这里,总工不由得笑自己,有点好了伤疤忘了痛啊,吃上馒头就看不上窝头了。
“工作范围400~450公里,方位误差不大于1度,距离误差不大于180米,方向定位盲区角120度。”
最后一个是指在定位系统上空120度范围内,无法提供方向定位能力,但是这对这套系统400公里以上的工作范围来说完全不是什么大缺陷,都飞到这片区域了,有的是其他办法解决问题。
“好!太好了!”这相当于一个直径800公里以上的圆,对于部队来说,一场战役可能涵盖的范围,被这一套设备彻底覆盖而且还绰绰有余。
“有没有机动部署能力?”
“现在还没有,首先考虑的是固定使用,下一步,就是准备研制机动定位车,这套系统基站比较庞大,但是如果把天线和后端、工作控制系统拆开到多辆车上,问题不大。”汇报工作的同志道。
毕竟固定使用是主要使用方式,这套系统不只是战时有用,平时部署也有非常好的效果。
“好啊!好啊!”防工委领导站起身来,在办公室里激动的走来走去,有了这套系统,不但能保障空中、海上的日常训练、生产、交通、海事活动,而且在战时,可以直接覆盖一整个战区,对于擅长穿插的我们来说,具有重大的作用。
而打仗出身的防工委领导,对这套系统的喜爱,自然是更加难以自抑。
“可惜终试的时候,高振东同志没来啊,没能看到这套系统正式诞生的那一刻。”搞定位系统的同志道。
作为奠基人和主要的技术带头人,高振东没去,实在是让同志们觉得有些遗憾。
领导笑着摇了摇手:“他去不去,你们能做到什么程度他心里是有数的,喜悦也好,功劳也好,都少不了一分,对于他来说,多休息一下不是坏事。”
总工也点头:“嗯,对于他来说,你们能搞出来,他就是最高兴的,至于他在不在场,他是不在意的。他参加的课题多了去了,也不可能一个个的都参加。”
汇报的同志了然的点点头,虽然这些东西不能问,但是高振东像条八爪鱼一样横跨多个领域他还是知道的。
总工的话一点不假,高振东不能亲自参加的课题,可谓是海了去了。
也许是临近1965年,各地各厂所都在赶工,尽量想在年前能有几份让群众满意的答卷交出来。
京城汽车厂,一辆外表平平无奇的京城520轿车汽车正在一块场地上,蓄势待发。
场地的远处,几排类似后世交通锥雪糕桶的东西排成了几行。
这辆京城520外观虽然平平无奇,但是内部却是别有洞天。它有着别的汽车没有的防滚架,粗壮的钢管,预示着它可能面临比普通520更大的危险。
为了弥补防滚架造成的车重上升和重心变化,使车的动态特性能尽量与量产实车一致,车内的座椅被拆掉了,仅剩主驾驶一个位置,而取而代之的,是一些调整重心的配重块。
而副驾驶前面,一套用于记录数据的设备架在那里,更显得这辆车子不一样。
“小心点啊,不要鲁莽,我们一点一点往上加,安全第一。”京汽厂技术处处长对坐在座位上的试车员叮嘱道。
“放心吧处长,我会小心的。再说了,为了试验,你们连部队的坦克帽和头盔都给我借来了,很安全的。”
他的头上戴着一个坦克帽,但是坦克帽是软质的,中间有一条条用于透气的网纱空隙,怕万一出事翻滚过程中磕着这些空隙,京汽厂又借来了部队的钢盔,套在坦克帽外面,坦克帽变成了钢盔的支撑系统。
这套“复合头盔”,让试车员看起来有些滑稽,不过这种滑稽,却是寄托了同志们深切的关心。
“嗯,小心一点。”再次叮嘱之后,技术处长向后退去。
“发车!”
随着一声令下,这辆特殊的京城520汽车发出轰鸣声,快速的向前开去,在临近雪糕桶的时候,全然不顾高速行进的车身,一个急转,就径直拐向相邻的车道。
车子一个后轮几乎离地,刹车系统发出了刺耳的嘎吱声……
他们在进行麋鹿测试,而这次麋鹿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测试刚刚正式装车的那套神秘安全设备。
——完整版的车身稳定系统!
“嗯,最高通过速度比以前提高了12公里/每小时!有效,真的有效果!”
“而且这还不是极限,还有提高的空间。我们成功了,成功了!”
“有了这套系统,我们的车子又多了一项独一无二的优点,它比世界上所有的车都要好!”
虽然只是初步的成功,但是依然让同志们欢欣鼓舞。
往外卖不卖先不说,至少这辆车,能让国内的同志们坐起来更安全。
就在同志们掌声雷动的时候,一位同志拿着一份电报冲进来。
“厂长!总工!处长!好消息,好消息!”
同志们没有注意到他,依然沉浸在各自的欢乐之中,只有被他叫到的几位同志转过身,又是什么好消息?
是要双喜临门么?
“厂长,总工,处长,我们为高卢人定制的汽车发动机,帮助他们获得了本年度的汽车大赛总冠军!!”
是个什么汽车大赛,这位同志是分不清楚的,什么F1、WRC、房车赛……那边多如牛毛的比赛,想要我们60年代的同志们搞清楚,实在是有点为难人了,那些拗口的名字,他也记不住。
他只知道,这应该是一个综合性的,知名度很高的汽车比赛,甚至不止一个,谁说一种型号的发动机,只能参加一个比赛的?
总冠军?世界级的汽车大赛?
厂长和总工对视一眼,这还真是个好消息!
这证明什么?这证明我们的发动机,是世界上同等级别里最好的!
虽然型号并不多,涵盖并不广,但是至少在它们所处的级别里,他们就是最好的!
此时,我们所有的行业、所有的领域,都在追求世界前列、世界领先,乃至世界第一!
虽然有的行业拿世界第一已经拿到手软,但是在汽车行业,哪怕是有高振东加持,在这之前也没有一个很明确的世界第一出来,毕竟这东西有很多时候不太容易客观评价。
而现在,他们终于有了一个,虽然是通过高卢人拿到的,虽然这也不算是严格的世界第一,但是没关系,就在面前的试车场上,有一个毫无争议,不折不扣的世界第一正蓄势待发。
那提前有个青春版的“第一”预热一下,好像也不是坏事。
“部里知道了没有?”厂长问道。
“已经报过去了。”
十一机部,领导和总工看着京汽厂发来的喜报,面露喜色,同时又有几分让人意外的遗憾神色。
“好啊,看来技术出海,这一步是走对了。让高卢、白熊等等有区域影响力优势,能更广泛参加各类活动的国家替我们做技术宣传,还是很正确的。”领导笑道。
“对,不过可惜啊,他们就要单飞咯。”十一机部总工话里颇有几分遗憾。
“诶,不要舍不得嘛,这也是上级出于让他们更加健康、自如的发展,进一步集中专业能力,提升管理专业性,打造产业集群的必要的步伐嘛。”
“说是这么说,可还是有些舍不得啊。”
“哈哈,都舍不得,但是孩子大了,总要放出去的,这些厂子也是一样。”领导笑道。
——
同志们都在填坑准备过年,而高振东上班第一天,就看到了这么一个算得上是重大消息的新闻。
《为大力发展机动车,成立机动工业部》
一看标题不看内容都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年头的标题党,那是真的标题就能让人看明白的。
高振东浏览了一遍,和标题一致,除了农机、特种载具、部分军用机动载具等特殊情况之外,所有的包括拖拉机、货车、客车、小客车、摩托车在内的民用机动车生产厂,均从十一机部剥离,成立机动工业部。
报道里也提到了原因。
——出口大增。
经过一两年的酝酿和积累,本年度的汽车出口出现了全面增长的良好态势,其中以小型客车、拖拉机尤为明显。至于别的,自己都不够用,除了援助等特殊情况,大致是不出口的。
除了整车之外,得益于材料的高速发展,发动机、变速箱、汽车零配件等出口也明显开始抬头,毕竟不论是经助会国家还是高卢人、约翰,此时都在发展汽车工业,什么东西好什么东西差,他们还是识货的。
需求高了,配套厂就多,配套厂多了,从业人员就多。
而这激增的产量和飙升的配套厂、从业人员,也为十一机部的管理带来了庞大的压力。
毕竟原本只是在两位数门槛上下徘徊的占比,陡然剧增到三分之一,甚至还在上升,对十一机部来说无疑有些不堪重负。
因此最明智的办法,无疑就是拆分,成立一个新的部委,来专门负责这个事情。
专门的制度、专门的法律法规、专门的人员、专业的管理机构、针对性更强的政策制定,这一切,对可谓是新生的机动车工业来说都是最丰富的营养。
高振东看着这个消息,心情很是振奋,好事啊好事,这是把机动车当作一个对外发展的拳头来使了,作为这个年代典型的高技术加劳动力密集型、重资产型产业,机动车无疑是这个年代制造业的龙头之一,而且还有长久的黄金期。
汉斯佬和小鬼子两个S2的罪魁,在S2之后发展那么滋润,机动车无疑是其中的一大支柱,甚至在小鬼子的电子、造船等产业被打得节节败退,固步自封的时候,汽车产业也是他们出海的支柱甚至没有之一。
英明!
高振东心眼很小的,不说能打败他们,那和大环境、**、地缘等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不是技术就能彻底解决的。但是只要能给他们添堵,从他们手中抢走一部分蛋糕,高振东就高兴。
而今天这个新闻,无疑让高振东看到了一些希望。
不行,这种喜事,不能光是口头道贺,得想点什么办法,随点儿礼才行!
高振东在系统里翻了起来,他记得好像自己昨天看到过一个什么东西来着,只是代价太大,没敢仔细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