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52章252请天子废除殉葬制度
吴卫确实没有机会吃软饭,但是他见到了王布犁吃软饭的成果。
毕竟宁国公主是大明皇家的嫡长女。
光是送给王布犁的定亲礼就有金五十两,珍珠十两,银四百两,水晶之类的珠宝两箱子,各色贮丝四十匹,什么玉圭、奢华燕居冠等等。
至于嫁妆那更是没法细说。
除了表面上的田庄之外,许多都是不对外公开的。
而成亲前一天,王布犁的家人按照惯例是带着两只雄鸡和一些杂物,前往女方家里,叫做催妆。
然后皇宫就出人扛着奁饰、帷帐、卧具、枕席,鼓乐拥导,吹吹打打,送嫁妆,去了公主府。
反正那天去公主府吃席,吴卫就看出来装饰蛮奢华的,天子可真舍得花钱呐!
不过吴卫可以推测出来,王布犁给夜秦淮出了不少赚钱的主意,天子只不过是给自己闺女女婿花一点小钱装修房子,也说的过去。
但是相比于大女婿的排场,吴卫就从中嗅出不同的味道来了。
即使跟外人道了,他也不懂你的点。
他们也该为自己着想,好好团结在丞相胡惟庸身边了。
王布犁却是毫不在意的摆摆手,大抵是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烦恼。
现在给老朱卖命收益太小,不如老四股收益高!
“陛下这是要重用你的前奏。”
“吴知县,我主要是有个事想要问一问你的意见,你年长我几岁,给我参谋参谋。”
于是吴卫只能哈哈笑了几声:
直到王布犁的婚礼之事,他们才认清现实,天子是真的一直在打压韩国公。
到时候陵寝指定会有护陵军队,哪個盗墓贼不长眼来盗大明天子的墓?
所以吴卫觉得王布犁就是过于担心了,他恰恰是想要干好这个差事,才觉得到处都是问题。
“主要是我对建造陵寝之事,一窍不通,而且我素来知道南京这里经常下大雨。
“这种给天子修陵寝的事,岂是能轻易交给他人?”
“什么?”
“好差事,伱好好干。”
因为按照正常人的理解,二女婿纵然是嫡长女的夫婿,可也不应该超过大女婿的牌面,毕竟他爹可是韩国公啊!
王布犁轻微的摇头:
王布犁悠悠的叹了口气,其实说句实在话,他挺害怕老朱重用自己的。
他瞪大眼睛,不自信的道:
“你小子别回来上值的第一天就诓骗我玩。”
“陛下要我去给他修陵寝,我能干这差事吗?”
出了事,纵然我是驸马,那我也得被问罪。”
连李善长的弟弟儿子都主动同胡惟庸有更深的接触,便会让不少人认为这也是李善长的意思。
一旦排水做不好,就容易淹了陵寝,这罪过可是不小!
王布犁伸手愤愤不平的道:“谁会干这种差事啊!”
吴卫一下子就站起来了,手里的茶都翻了。
这也正是朱元璋想要看到的。
所以王布犁这个奢华的婚礼才更叫人疑惑。
作为一名合格的**家,老朱有时候才不会单一去考虑。
“别担心,按照江宁县沟渠的疏通和挖掘,目前而言就排水这块还没有人能比得过你。”
当然也不排除依旧有人在李善长这里烧冷灶,但人数规模都大幅度下降。
况且王布犁说的确实是事实,人家真的没有凡尔赛。
他需要通过一件事向不同的人传达出不同的信息来。
吴卫宽慰他一嘴,这种地宫反正是修在地下,谁会进入看淹没淹的,那是盗墓贼。
吴卫捏着胡须又端起茶杯:“天下还有能难住你的事?”
“布犁啊,咱们两个你就没必要同我炫耀了,我就是拍马也赶不上你喽。”
一看没什么想要重新把他再塞进丞相的心思了,所以不可避免的就使得不少人成功攀附去胡惟庸的麾下。
天子身侧从来不缺乏揣摩心思之人。
吴卫见王布犁没反驳,不像是假的。
“哦?”
他又坐了下来,仔细斟酌道:
当然了也不是没有好处,李善长的门生故吏很多,即使胡惟庸接手了不少,但仍旧有许多人愿意跟着李善长。
老朱如此厚重于我,就是想要让我给他卖命?
那不成。
自己都表现的要跟太子一起干,没必要现在就历练我吧?
老朱他情商也不低啊,怎么就安排我干这么多差事呢?
难不成这大明公主的软饭,并没有想象当中的那么好吃!
听着吴卫的分析,王布犁整个人都懵了。
我才不是什么大明纯臣。
老吴你清醒一点,别给老子迪化这么厉害。
王布犁承认自己是搞过一个给排水的中级职称,可那不是花钱挂挂课就能过的吗?
就那点理论知识,搞一个大墓的排水问题,那可真是上强度了。
更何况按照老朱的意思,就是一个墓葬群,他的妃子以及后代都葬这。
简直是一个超级大工程!
“我不信,大明肯定是有能人的,比我更适合的人不在少数。”
吴卫敲了敲桌子:“经历过那么多年的战事,这些能人侥幸没死,也远走他乡了,上哪找寻传承呢?”
王布犁轻轻颔首,战乱不仅是普通人上升的阶梯,更是许多人的末日。
“要不我请求朝廷培养培养这方面的人才,给排水搞好了。
万一将来也能有水利专家出现呢,无论是运河还是黄河都需要整治,几代下去,总会出现水利专家的吧。”
王布犁顺着吴卫的话头往下说了几句,顿时就来了主意,反正修建陵寝这也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
按照老朱的寿命,他还能蹦跶二十多年呢。
这个既然是个长期差事,那可操作的空间就大多了。
接了这个活,老朱再想安排我别的活,也有了说辞。
想通了之后,王布犁只觉得头上的阴云密布立马就散开了。
当时听到这个消息,他下意识的想要拒绝,所以抗拒才会自然的表现在脸上。
也不排除当时是因为被朱标从温柔乡里叫过来干活,心里有怨气的缘故。
最重要的是王布犁一丁点都不想干什么土木工程。
他从心里得到这个消息就表示不爽了!
王布犁便在知县这里先写下自己的临时想法,在国子监培养一些技术人才。
待到写好奏章之后,便叫钟牛给他送到皇宫去。
这也算是积极表现自己了。
你既然给我出了难题,那是不是也应该给我解决一些问题,我才能继续干?
县衙越发的热闹起来。
厨子的大锅也全都烧起来了,已经开始炖肉。
他们对于这趟活很熟悉,毕竟王布犁作为财神爷时不时的犒劳兄弟们。
王布犁就在院子里瞧着他们做菜,可没过一会就听到有人哀嚎。
待到派人询问才知道有人死了,家里人请来嗓门大的人代替孝子贤孙哭嚎,宣扬一下自己的孝心。
“他**,差点以为有人在县衙外喊冤呢。”
王布犁十分不理解这种行为。
对寻常百姓而言,死亡没有那么多豪奢与激昂。
普通百姓普遍相信,死后还存在另一个世界。
这个世界和人间大同小异,人间由皇帝主管,而阴间则由阎王主管。
所以,当王布犁没有出现之前,许多人蒙受冤屈后大叫着“死去到阎王面前高声叫屈”或者“死去阴司告状理会”。
到时候阎王爷定然会记下你这个**的罪状!
其实就是无奈小民威胁那些官员发狠的话。
现实没有申冤的地界,只能寄托于阴间。
但让他们失望了,许多官员都不害怕这个,只要他们在阳间收钱收的够多,到了阴间也坚信可以拿钱开路。
难不成阴间就没有贪财的阴官了吗?
不会的。
什么叫有钱能使鬼推磨啊?
人都是不甘寂寞,渴望与神鬼沟通。
所以在亲人死后,活着的人想方设法通过丧礼、祭礼等手段架起一座桥梁,试图为奈何桥两岸的人打通交流的渠道。
纷纷扰扰之间,也由此牵出各种是非曲直。
“去,给我瞧瞧热闹,好好汇报一二。”
王布犁吩咐了一句,怎么听着还闹僵起来了。
“是。”
待到回来之后王布犁得到了确切消息,就是一家富户家里死了老人,在那雇人哀嚎,有人灵前争家产打起来了。
王布犁也不去管他,就算在县衙旁边也没人报案。
打就打呗!
争家产可太正常了。
只是吃饭的时候又听闻葬礼的一些事,他感觉有些不对劲。
即使战乱刚过去没几年,经济还没有完全恢复,可是厚葬已经蔚然成风了。
那老朱要挂了,岂不是也要花费众多?
对于陵寝的建造要求,也就会更多。
那指定不行啊,必须让老朱选择薄葬。
明孝陵也得建造的简单的。
王布犁稍微思考了一会,决定要再写奏章!
老朱你不让我消停歇着,那老子也要给你上上强度,累死你丫。
面对民间在丧礼、祭礼上甚嚣尘上的种种陋习。
身为天子女婿,我王布犁绝不能坐视不管。
所以老朱深夜都瞧见了王布犁的两份奏章。
第一份是让他在国子监当中开设一些“工匠”类课程,为大明培养能治理河流等技术人才当官。
这种人重点培养。
同时还有为了城市防止内涝,所有也要学习下排水的课程。
这也是为了防止陵寝内涝做准备。
对于王布犁的第一封奏章,他很满意。
方才朱元璋还以为王布犁连上两道奏章推辞修炼陵墓这件差事。
未曾想到他回去之后就开始为此事思考,倒是让朕误会他了!
果然有些判断还是不能立即就下,让炮子飞一会才行。
朱元璋在第一份奏章上批了阅,明天下发给工部,让他们征集能工巧匠以及水利这方面的人才。
尤其是修建陵寝不是小事,朱元璋不愿意自己死后泡在水里!
对于批钱培养人的事,他显得很是痛快。
朱元璋顺理成章的打开第二份奏章。
是有关葬礼的事情。
针对目前的风俗,王布犁指出问题集中在两点:
其一为厚葬,其二为作乐。
以棺材为例,且不论棺材本身的价格,仅仅是棺材的外罩就花费数十贯。
另外,还有各种各样的纸扎塑像,动辄摆满大街小巷。
与其说是为死者送殡,毋宁说是生人在炫耀家财。
办丧礼的时候,百姓还搭台唱戏,搭棚宴客。
出殡的时候,各种绫帛梭帕的装饰随风飘扬,光彩夺目。
家中父母去世本是孝子人生中极其哀恸的时刻,当下的习俗却强迫孝子跟随大家一同饮酒作乐。
王布犁决定,从今以后,他所辖地区的百姓举办丧礼时,只能用纸作棺罩,严禁摆酒唱戏。
绝不能奢侈办葬礼。
否则,就将当事人逮捕,并且按照《大明律》中的“不孝罪”重责。
至于埋葬之后的祭礼,随用祭品按照大祭、中祭、小祭,杂用猪羊、果盘、稻米、酒等,不得僭越。
丧葬随礼也应量力而行,多不过五钱银子,其次三钱、二钱,再次一钱,乃至五分、三分均可。
对于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盘花果罩、飞走像生、绫罗幡盖、金缎铭旌、扎塑人物、妆演队戏等一律禁止。
如有违犯,罚谷五十石输边。
平民百姓在丧葬上的奢侈、僭越等行为总是如秋风落叶,随扫随落。
此中因素千头万绪,既有孝悌传统的负面作用,过度强调“百行孝为先”势必引发厚葬的不良风气。
也有爱慕虚荣的人性作怪,富民愿意拿出钱财大办丧礼彰显自己的孝顺与气派。
贫民哪怕借贷也要为父母风光大葬,换取邻人的尊重以及内心的安稳。
为了表明拥护新政权的立场,不少地方的官民也会趁着刚建国的热情积极落实朝廷颁发的诏令。
所以目前天子制定葬礼政策,是非常容易的,否则后期就会积重难返!
至于丧礼的两大问题——奢僭与作乐,其中奢僭问题并非大明独
有,作乐问题也非一朝一夕形成。
儒家丧礼、祭礼充满繁文缛节,禁止人们聚众宴饮、听戏作乐,早就遭到挑战。
依据常识判断,普通民众可能偏爱聚众作乐的礼仪,还是肃若冰霜的礼仪呢?
毕竟他们很少有作乐的机会。
儒家礼仪虽然注意到与时俱进的重要性。
“礼,时为大”,可惜这种措辞并没有为儒家学者充分重视。
在佛道势力畅行的时代背景下,对儒家“一边倒”的态度很难为多数民众所认可。
不然,何至于民间丧礼做佛事
的情况层出不穷?
更不用说老朱还给皇子们配备和尚,这就更让民间对和尚来参加葬礼超度提供了榜样作用。
他们目前比道士更受欢迎。
不可否认,儒家的礼仪制度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存在很多演变。
这些演变程度却不足以使儒家真正适应百姓,他们只是为皇家服务,最终让自己获益。
从操作层面上讲,某一地区的百姓是否按照礼制规定小殓、大殓、出殡。
是否延请僧人做佛事或者邀请亲友前来赴宴看戏,不足以惊动中央**。
此事与国家的边防、税收、官员任用以及各地旱涝灾害等问题相比,民间丧礼问题根本不值一提。
丧葬的内在问题在礼,外在问题在个人财力。
礼是当事人人以合适的身份表达对亡者敬意的基础,而财力直接决定了丧葬的外在表现形式。
只要能守住礼,百姓根据个人贫富量力而行即可。
如果富人在丧礼上不招摇、不炫耀,穷人在丧礼上不借贷、不攀比,丧葬的问题无疑会大大减少。
还有崇信佛的皇帝以及士大夫的影响。
天子和尚出身,又给一些和尚接触皇子的机会,那下面礼佛的人都不在少数。
皇帝本人和王公贵族都没有严格遵奉儒礼,为何还强迫小民践行呢?
那是无法服众的!
最终王布犁提炼出自己的观点。
第一不要殉葬,可以在用泥俑代替活人。
第二也不要在墓中放金银珠宝,避免被盗墓贼惦记的机会。
第三不要花许多钱办葬礼。
故而王布犁建议,此事需要从帝王做起,必须薄葬。
请陛下准许!
朱元璋看完王布犁的奏章头都大了!
朕让你去给朕修陵寝,结果你小子上来就给朕提意见是吧?
什么叫皇帝带头薄葬?
百姓不遵守朕订的规矩就该受罚。
而不是让朕反思!
更何况殉葬这种事也不是朕开的先河,什么盗墓贼?
敢盗咱大明皇帝的墓,他好大的胆子!
只是朱元璋对于盗墓这件事只能嘴里骂骂,他知道大明亡了!
难免会出现王布犁所言之事。
朱元璋也下意识认为王布犁他是借故想要惹他生气,然后换个人去修陵寝。
呸,真是想的美,跟朕比你还嫩了些。
不过他转念一想,虽然王布犁有危言耸听的意思,导致民间大办葬礼。
最终活人背债,死人也因为家贫无法得到香火供奉,也是个问题。
如今大明才立国几年,就如此奢侈。
老朱不敢想等他的子孙继位后,对民间控制越发低,那些人的葬礼该何等的“僭越”!
他们会不会照着天子下葬的规模去给他们逝去的先人准备葬礼?
对开国皇帝朱元璋而言,儒式丧礼对证明新政权的合礼性与合法性大有裨益。
谁都不能僭越!
王布犁洋洋洒洒说那么多,朱元璋就捕捉到了僭越这个词!
他对于此事极为敏感。
什么废除殉葬,薄葬都得排在后头。
僭越才是朱元璋最关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