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第751章 备大典,苏曜改制新军

面对苏曜改革官制的方案,众人震惊之余也都发现了一个致命的缺陷。

毕竟,三省六部制乃是皇权集中的改革,这层层制衡之下,固然提高效率,但是苏曜到底不是皇帝,他又该在其中扮演什么身份呢?

贾诩的话可谓一语中的,直指核心。

王凌也紧接着站了出来,直接言说苏曜的提案虽好,但在这之上,还是应该先恢复丞相职位,然后由冠军侯任丞相,统领百官如此才能算是名正言顺。

王凌的话说得荀彧和钟繇等人心中一紧,设立丞相,无疑是与这套改革方案背道而驰的决定。

一旦如此,冠军侯军政一把抓,再加上其改革官制以及皇帝丈夫的特殊身份,必将一跃而成为远超董卓,仅次于王莽一样的权臣。

如此一来,其必站于风口浪尖,虽能暂时稳定局势,但长远来看,恐怕会为朝纲埋下更深的隐患。

但是,他们倒也没有出言反对。

原因也很简单,时势如此,在这天下大乱,中央权威沦丧,诸侯割据之势渐成的时候必须要有一大魄力之人,以强有力的手段掌控大局,重整朝纲,压制地方分离势力。

现在看来,不管是出于他们自身所在的阵营,还是出于对天下局势的判断,毫无疑问,目前并没有任何一个比冠军侯更适合担此重任的人选。

于是乎,在王凌与贾诩之后,他们也紧接着上前表态支持。

不过,苏曜的回应却让他们大感意外:

“没有那个必要。”

苏曜笑着点头:

“我既废三公九卿制,自然更不可能再开历史倒车,这丞相之位,我没有那个兴趣。”

“啊?”

“什么?!”

众人闻言,皆是面露惊愕之色,显然没想到苏曜会如此直接地拒绝设立丞相的提议,并且表示对丞相之位毫无兴趣。

“君侯此言何意?”

贾诩率先开口,语气中带着一丝不解:

“如今时局动荡,正需一位强有力的领袖来引领国家走出困境,君侯既有此才能,又为何不愿担此重任呢?”

王凌也紧接着说道:“是啊,君侯,您若是不愿任丞相,那这朝中又有谁能担此大任呢?”

苏曜微微一笑,目光扫过众人,沉声说道:

“诸位不必担忧,我并非不愿担当重任,只是不愿被丞相之名所束缚。”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

“丞相一职,权柄过重,一旦设立,便会为后世开此例之先河,虽能暂时稳定局势,但长远来看,却可能为未来埋下隐患。”

“如此作为,实与我革故鼎新的意愿背道而驰。”

荀彧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赞许之色,他抚须笑道:

“君侯所言极是,丞相之职,确需谨慎考虑,不过,君侯既不愿任丞相,那又该如何统领百官,推行改革呢?”

“谁说不当丞相就不能理政了?”

苏曜呵呵一笑,说道:

“我只需拿大将军之位,掌兵马之权,再待万年登基后与其大婚,以大将军之位暂行摄政事,如此一来岂不是两难自解吗?”

苏曜的话让众人眼前一亮,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大将军之位,虽不及丞相那般权柄滔天,但也足以掌控朝廷的军事大权,并且拥有极大的影响力。

而且,苏曜与万年公主成婚之后,以大将军的身份暂行摄政事,既符合朝廷的礼制,又能避免丞相一职可能带来的长远隐患,确实是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君侯高瞻远瞩,此计甚妙!”荀彧拱手称赞道。

“不错,大将军之位,既能彰显君侯的威望,又能避免丞相之职可能带来的弊端,确实是最佳选择。”贾诩也点头附和。

王凌和赵云等人更是纷纷表示支持,认为这个方案既符合实际,又能有效推进改革,稳定朝纲。

苏曜见众人一致赞同,心中也颇为满意,便立刻拍板道:

“既然诸位都无异议,那此事便这么定了。”

“接下来,咱们就要开始着手准备改革的具体事宜了。”

他看向荀彧和贾诩,吩咐道:“文若、文和,你二人都是朝中重臣,对朝廷的官制和人事都颇为熟悉,接下来就由你们二人负责起草改革的具体方案,务必做到详尽周密,确保改革能够顺利推进。”

荀彧和贾诩连忙拱手领命,表示一定不负所托。

接下来,众人又就改革的具体细节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包括如何重新划分官员的品级、如何调整各部的职能、如何选拔和任用官员等等。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磋商,最终,一个相对完善的改革方案逐渐浮出水面。

在之前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苏曜将以大将军和女帝丈夫的身份暂摄朝政。

为了保证权力的稳定以及改革的顺利推进,苏曜还特意提前改组了中央军的编制,把军权牢牢抓在自己手中。

首先,苏曜便是将已在战乱中被打残的北军、西园、羽林和虎贲等军重新整编,与自己手上现存的部队一同,新设亲军十二卫。

他们分别是董勇统领的左右虎贲卫,赵云统领的左右羽林卫,典韦统领左右金吾卫,关羽统领的左右骁骑卫,张飞统领的左右鹰扬卫,以及王凌统领的锦衣卫和苏曜自领的赤云卫。

没错,十二卫除了苏曜外只有六个中郎将,其中除了王凌外,其他五人都是一肩挑起了两卫。

这最大的原因除了苏曜挑不出足够多优秀的能够独立领军的将领外,更多还是因为现在兵员数量实在有限的缘故。

经历了连番大战后,即便包括苏曜自己带来的部队以及收编董卓投降过来的西凉军残部,麾下军队的规模也不过三万余人。

这相比于苏曜从辽东来只带的那八百骑来说自然是跨越级的提升。

但考虑到苏曜新编卫队,一个卫五个千夫长的名额算,一卫满员仍需5600人。

也就是说,现存的这些兵力,不算功能特殊,拿走了司隶校尉职能的锦衣卫,其满打满算也就填满六个卫队的名额。

而显然,考虑到还有一些本身就是如张济和李雷等带兵起义或归降过来的人,这亲卫队的缺员也就更加严重了。

但是,苏曜还是先行设置了十二卫的定额。

这一方面当然是为了考虑日后中央亲军的扩编,另一方面也是对于那些一直以来跟随自己的部下们的嘉奖。

除了关张赵典等人统统都升了中郎将外,那些基层的将士们也随着一口气多出了一倍以上的军官位空缺而一一递补升职。

一时间,虽然只是初步方案,还没有开始实施,但得到了消息的人群们无不欢呼雀跃,忠诚度蹭蹭蹭的上涨,翘首以盼女帝登基的到来。

但是,有人欢喜,自然就有人忧愁。

朝堂之上,衮衮诸公们得知了如此激进的改革方案,无不大惊失色,议论纷纷,不乏直言声讨之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