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海争锋:天启大明 第一百三十七章 监察御史 铁骨刘钊

();

就在天启皇帝平台召对之时,西安门南小时雍坊的一处宅院里,张溥正在同督察院的一位御史聊天。

御史制度是洪武年设立,永乐年间以御史巡查地方,成为定例,一直贯穿大明二百余年。初于洪武十五年,改制督察院,洪武十六年设左右都御史,正二品,下设十二道监察御史,正七品官阶,别看品级不高,但却有着审视百官的权力,就是二三品的大员看着御史都有些打怵。

到宣德十年加设为十三道御史,以省份名字命名,十三道御史朝廷编制为一百一十人,江湖人称“十三道监察御史”,有御赐的云纹金牌,当然这个金牌是铜制的。

御史职责为:主察纠内外百司之官邪,可谓霸气十足,尤其以巡按御史职权为重,代表天子巡视天下,有可依律行斩的权责。这就不得了了,大明的各级官员可以罢免论罪,但不能随便杀人,而御史就可以直接上手,先砍了再说,所以御史基本是横着走的。

正因为御史牛掰,所以大明的御史必须是科举出身持身严正,清正严明的官员才能担任,而且御史的家眷基本都在京师,能很大程度的保证下派御史的可靠性。

御史这职业以喷人为生,开始喷个侍郎、知府的还能得到勇于任事的夸赞,后来不喷个尚书、学士都不好意思出门,百十年内卷下来,不喷皇帝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御史。

当然喷皇帝是有风险的,大明皇帝为了维护自己的权威,专门设立了廷杖制度,对于进谏触怒自己的官员,一律拉出去,在午门或阙廷打板子,有时候气急了,也在朝堂上就地动手。

廷杖是属于律法之外的惩罚手段,相当于皇帝的私刑,所谓“杀人至惨,而不立于法”。

大明讲究君臣父子,皇帝的本意可能是棍棒底下出孝子,但后来由于朝臣为了名声而内卷,导致求廷杖成了舍生取义的象征,刷名声的终极手段。

官员故意碰瓷皇帝,拿性命求廷杖,这里边最重要的原因是文官集团和皇帝争夺权力。廷杖本来是皇帝维护权威,打压羞辱文官的手段,后来就被文官们弄成了可以为自己扬名的“好事”。

当然,这也是从成化年间以后才逐步养成的臭毛病,要是在洪武和永乐朝,不用廷杖两位皇爷就能弄死这些文官,当然文官也不敢在这两位爷手底下闹事,要不然可就不是求仁得仁了,一不留神容易全家地府一游,搞大发了九族添一族,来个十全十没也是发生过的。

廷杖相当的惨烈,但也没有野史传的那么悬乎,什么内外八字之类的那是糊弄人的,廷杖一般是气上头的皇帝下令,锦衣卫行刑,百官观刑,谁敢在皇帝的气头上搞小动作?那纯粹是找死,除非碰巧赶上皇帝气消的快,让太监出去给点暗示而已,这需要运气爆棚才行。

廷杖有讲究,不是什么按在长凳子上打板子那么简单,没那么文明,皇帝用廷杖的本意里多少有些羞辱文官的意思,所以大明廷杖时,要拿绳子分别捆住受刑官员的双足,然后以四肢向四面牵拽,头面触地,扒下裤子露出屁股受杖。

廷杖时整个人成大字型,脑袋还被直接按在地上摩擦,大庭广众之下露个屁股,所以整个过程羞辱感十足,大明受廷杖者多死!不死,必去腐肉数斤,医治数月乃愈。

大明两百余年,后来被廷杖打死的基本以御史为主,都是“铁骨铮铮”的硬骨头。

“范言直谏、怒批龙鳞”这是何等的气势?非忠直清正之士而不能也!

最好是挨一顿廷杖,要是能被当场打死,那就不得了了,这是一生的荣耀,被打死的不仅能在史书上留下一行小字,更多的是惠及子孙,起码被廷杖致死的官员后代,科举之路毫无阻碍,毕竟是“名门之后”,考官也不敢随便黜落,要不然唾沫星子能淹死考官。

要是同僚们给力,一般在新皇帝登基后会被撺掇着给廷杖而死的官员追赠谥号或是平反之类的,文官集团的这些手段下来,廷杖就成了死我一个幸福全家的好事。

张溥此时见的御史刘钊可不是一般御史,而是当年跟着杨涟在移宫案时一块骂过李选侍的猛人,在魏忠贤刚发迹时,也跟着杨涟一块弹劾过魏忠贤,而且还曾上书直谏天启皇帝,批评天启不务正业,整日不是玩女人就是玩木工,为此还挨过一顿廷杖,不过抢救及时,没死成,人称“铁骨御史”。

跟老上司杨涟和左光斗不一样,刘钊没那么头铁,骂李选侍、弹劾魏忠贤、直谏天启的时机都把握的非常准确,挨了廷杖抢救过来之后就坐收名望,不再跟着瞎折腾。

如今老上司嗝屁了,刘钊还活的好好的,而且督察院六年一轮考察,本来名气冲天的刘钊是要升级调任的,但刘钊放话出来,大明养士二百年,仗节死义吾所愿也!以此察升,某不为也!

虽然这话是借鉴了杨慎杨用修的名言,但杨慎是“大礼议”时期挨了嘉靖皇帝的两次廷杖没被打死的牛人,是大明有数的士子楷模,如今刘钊借用他的话表明志向,一时间刘钊成了杨慎第二,督察院的左右都御史都得避其锋芒,无他!这个属下太牛皮了,属于玩命的主,不敢惹。

大明朝臣士子眼中的“铁骨御史”、“杨慎第二”的刘钊,其实是个投机分子加运气爆棚,当年骂李选侍其实是在杨涟和张维贤抢出天启皇帝之后,而弹劾魏忠贤也只是在魏忠贤执掌东厂初期,而直谏天启挨了廷杖纯粹是因为当时天启的第一个孩子夭折,刘钊装枪口上了,当时天启心情恶劣正好看到刘钊的弾章,顺嘴来了个廷杖。

刘钊挨了廷杖也是有苦说不出,但好在抢救及时,刘钊活下来了,而且没有被贬斥,仍旧在督察院当御史,这就引起朝中官员的兴趣了,同僚们一扒拉刘钊的过往,瞬间刘钊的逼格就拉满了,这是不畏权势的大忠臣啊!

名气这东西不好维持,尤其是刘钊这种刚正不阿、严正廉洁的忠臣形象,大家都是敬而远之,什么送礼逛青楼之类的官场交际,没人愿意带着“铁骨御史”,毕竟脸面不好看。

后来魏忠贤权势滔天,更没人敢招惹刘钊这个“铁骨御史”了,生怕被阉党打击报复,但刘钊也是哑巴吃黄连,名气有了就不能露怯,虽然他也想弄个十虎十彪,认个干爹义父的捞点好处,但由于前期名气太大,被活生生的架在那里了。

真正的忠直之人不忍心找刘钊,怕他头也铁,再跟杨涟一样被霍霍了,阉党则是害怕“铁骨御史”的名头,不愿惹麻烦,悲催的刘钊只能带着家人在京师勉强过活,眼瞅着就成了天启年间的海瑞,吃顿肉都得思量再三。